浅析桂北传统古民居的影视传播现状

2019-09-10 17:25梁静思
新生代·下半月 2019年6期
关键词:纪录片

梁静思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国家,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一般而言,少数民族传统民居都是因地制宜,材料和结构布局与所处地方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紧密相关。一个区域的传统民居能从侧面反映出当地的地方文化和风俗习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桂北地区拥有许多风格特色的传统建筑文化与传统建筑手工艺,但是却少有纪录片提及或完整记录当地传统建筑的传统工艺,严重缺乏相关影像资料。这种纪录片不仅能传播该地区传统建筑的特性,也能为观众普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古民居文化。

【关键词】:桂北 传统古民居 纪录片 影视传播

一、桂北地区传统古民居的特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地区与湖南、贵州两省相连,聚居着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其传统建筑多为木质材料,横撑的梁架结构,使用榫卯技术衔接建造而成。标志性的建筑是鼓楼和风雨桥,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式样美观,技艺精巧。其中,侗族的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在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建筑是智慧与艺术的结晶,体现了工匠的高超建筑工艺水平。桂北地区人民世代居住在此类民居中,传统建造方法心口相传延续至今。传统古民居带给人们的,是记忆,是文化,也是一份历史瑰宝。所展现的是不同时期的文化风范,更是研究古建筑历史的活化石。随着时代进步,物以稀为贵,到此地区观光旅游的人数增加,给保护传统古民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又因传统古民居以砖木结构或木质结构居多,饱受火灾的威胁,龙胜古寨已发生两次火灾,大片传统古民居被烧毁。传统古建筑及古村落正在受到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双重破坏,传统古建筑、古民居、古村寨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保护工作越来越显现出其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关于桂北地区传统古民居纪录片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 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少数民族文化正逐步被蚕食。目前, 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日益现代化,逐步被钢筋混泥土建筑替代,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正在迅速减少。

近年来,国内的影视纪录片发展很快,特别是央视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等一系列纪录片的火热,国内优秀的纪录片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也得到了来自国家政策上的扶持。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意外地改变了社会长久以来对纪录片形成的刻板印象,不仅赢得了广大观众的良好口碑,也产生了积极正面的社会效益。可以说,优秀纪录片作品是传统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所借用的主要传播手段之一。

纵观当前以传统建筑为题材的纪录片非常少,涉及到桂北地区传统建筑的纪录片更是寥寥可数。例如央视拍摄制作的《秘境广西》系列纪录片,纪录片中时不时会出现桂北传统的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只是在第三集中,用一部分篇幅来讲解传统古建筑。大部分相关纪录片都是讲述少数民族的祭祀活动、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戏曲、日常生活与饮食等。目前大部分关于桂北地区的纪录片较为热衷于拍摄当地的风土人情、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题材。关于桂北地区的传统建筑影视资料少之又少。少有纪录片涉及到该地区的传统古民居,更没有纪录片专门来拍摄桂北地区建筑的建造过程。比如在侗族的木楼、风雨桥、鼓楼等木质结构的房屋建造过程中,是如何选择大小、长短不一的木料,如何制作木屋的柱、梁、枋、檩、椽等重要构件,以及如何凿榫等。这些传统的建造手艺非常值得进行详细的影像记录,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地保护和传承。

三、纪录片中传统古民居的体现

纪录片通过纪实的影像来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以拍摄真实的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为拍摄对象,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后,使之得以展现真实或还原真实。可以说,纪录片是用真实去引发人们深入思考和记录客观存在的一种影像艺术形式。纪录片可以利用影像的方式将传统民居建筑以视觉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展现少数民族的优秀智慧,传播历史文明的有益信息,充分扮演着文化记录者的角色。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机构都加大了对文化题材纪录片创作的投入,不断推出大量的优秀纪录片作品。文化题材的纪录片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舌尖上的中国》、《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秘境广西》、《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等系列纪录片,通过借助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内涵,成功地将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和人文精神传播给广大观众。

在关于桂北地区的纪录片中,绝大部分都是介绍当地的人文历史,如介绍当地苗族、瑶族、侗族的传统节日,与一些该少数民族独有的祭祀清点活动。也有介绍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与具有民族特色的银饰。还有一部分纪录片是介绍桂北地区的饮食文化,如油茶,这是当地人招待宾客的重要礼俗。关于当地的建筑特点,总是表现得不是特别详尽,更少有详细的影像资料来向观众展示该地区的民居建造环节。特别是侗族、瑶族、苗族的古村寨,多以木构建筑,如鼓楼、风雨桥、寨门、凉亭都是用大小不等、长短不一的上千根木头构架组成。在房屋建造的过程中梁、柱、枋等大小构件全部用榫卯衔接,不使用一颗铁钉。就算是复杂程度更高的鼓楼和风雨桥,也是按照传统的建筑工艺进行建造。如此高超的传统建筑技艺,却少有完整的影像记录。

在央视拍摄制作的《秘境广西》系列紀录片中,第三集《人和》,其中有一段是讲述三江县“掌墨”师傅—石万春,传承匠人绝技,不用图纸,不用铁钉,用自己灵巧的双手与精湛的技艺让侗族木楼耸立山间;另外一段是讲述全州古稀老人—唐以金,他潜心琢磨,用自己毕生积蓄和精力复原了古宅院,让一件件寓意深刻的传统民居精品得以流传。上述两个小故事都出现在《秘境广西》第三集中,虽然是单独的呈现,但是为了不拖影片节奏,只是挑选了建造过程中的一些画面进行展示,没有完整的建造过程。比方说侗族木楼的建造是节选了部分画面,省略掉了大部分繁琐复杂的木楼建造工艺,比如说制作,柱、粱、枋、檩、椽等重要构件,如何进行凿榫衔接,以及这些重要构件制作完成之后的组装。当然,这部系列纪录片并不是专门针对拍摄桂北地区的传统民居,在保证了可看性的同时,却缺少了一些纪录片中的文献属性。如若以后能在注重纪录片可看性和艺术感的同时,能够兼顾到纪录片的文献性,显然此类纪录片将更有传播价值。

在纪录片的众多艺术形式中,文献纪录片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保存下来的真实影像资料,详细地记录下这些古民居的建造过程,成了保护传统古民居不被遗忘和丢失的一种重要手段。用镜头记录下那些建造的每一个细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传统仪式,这些珍贵影像的留存,能成为未来的重要文献资料。即使因为某种原因发生重大改变甚至是消失,人们仍然可以在纪录片中看到当时的真实场景,了解到建造工序与工艺,更甚者是还原历史。见证历史,还原历史,是纪录片的重要责任。

四、传统古民居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移动端正在被广泛使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不断多样化,传播古民居相关知识的方式,也需要适当改变。在获取信息更加迅速的互联网时代下,纪录片可以用多种手段进行传播,引导观众多角度、多侧面地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深刻的思考。

除此之外。保护古民居除了依靠现代的技术手段,还应该给人们输送文化保护意识,纪录片通过影像记录,将传统古民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纪录片作为媒介形态的一种,其传播效果及社会影响力可以与电视剧、电影及电视节目等其他媒介表现形式相媲美。未来应充分发挥纪录片对于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作用,使得我国的优秀传统古民居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古民居的纪录片完全可以担负起这个艰巨的任务。通过纪录片传播构建出地方的文化共识,利用文化软实力来实现文化的认同感。

纪录片以传承文化和保护文化为己任,通过不同的传播与制作手法来唤醒人们加入到保护文化队伍中。通过民居文化映射出传统文化的保护缺失,呼吁人们加强文化保护,增强文化保護意识。纪录片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内涵深刻、内容健康,具有深刻意义与教育性。纪录片只要精准定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就定会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同。传统建筑也是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承载着民族和文化的灵魂。传统古建筑也是文化信仰的传承者。传统古建筑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通过纪录片的传播,可获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认同,还能帮助文化认同。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桂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影像一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9KY0987)的阶段性成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桂北古民居美术创作价值研究》,编号:15YJC760104

猜你喜欢
纪录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48部作品入选2021年第四季度优秀国产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等待
纪录片要有精气神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马莉 独立纪录片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