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部分著作中的“内补散”同名方剂

2019-09-10 07:22王司琪郭壮陈欣刘少璇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1期

王司琪 郭壮 陈欣 刘少璇

摘  要:针对多部古代文献中所记载的不同的内补散进行对比,简要分析各种内补散的方剂组成、主治、功用等方面的差异。根据各类内补散的不同之处,希望可以有针对性的运用于临床应用之中,为相应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关键词:内补散;《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卫济宝书》;同名方剂

中医传承源远流长,自《黄帝内经》等四大经典问世之后,各代名家不断书写出一部部流传千古的旷世中医著作。在各家著作之中也零星存在着一些方药配伍不同却有着相同方名的方剂,而在一部著作中出现这种情况也甚为少见。在由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著述的《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出现了两种“内补散”的记载,同时这两种内补散的方药配伍、功效主治等方面差距甚大,而且在多部医学巨著中都有“内补散”的方药记载,也都各有不同。若不仔细辨析考究,很有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理解与判断。本文就历史上多部著作中的“内补散”的组成及功效等方面做一论述。

一、收录于《备急千金要方》的两种“内补散”

1.《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中的内补散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九,主要论述与肾脏相关的疾病,其中在《补肾第八》篇中记载了“内补散”这一方剂。补肾第八篇中所记载的方剂主要治疗五劳、六极、七伤,志劳、思劳、忧劳、心劳、疲劳是为“五劳”;“六极”中包括有气极、筋极、髓极、骨极、精极、血极;大怒伤肝、大饱伤脾、风雨寒暑伤形、忧思伤心、形寒伤肺、强力受湿伤肾、大恐伤志是为“七伤”。本篇所记的内补散主要由巴戟天、干地黄、附子、甘草、山萸肉、地麦、远志、巴戟天、麦冬、桂心、五味子、人参、石斛、菟丝子、苁蓉、茯苓共计十五味中药所组成。

主治为:男子五劳六绝。病位在心者,会易于受到惊吓,喜怒无常,情绪不稳;病位在脾者,会脘腹胀满易于嗳气,食后便想要卧下,面目萎靡发黄;病位在肺者,会缺乏津液,腰背酸痛,四肢厥冷疼痛;病位在肝者,使人血少面色黧黑;病位在腎者,少腹及肩背痹痛,咳唾不止,小便困难。“六绝”引发的疾病,都起源于过劳脉虚,外部感受风邪,内里感受寒热之邪,引发手足疼痛,膝盖以下寒冷,腹中雷鸣一般的响动,泄泻痢疾,或泄或痢,头面目肿胀,心中有愦愦不安的感觉,不喜言语,厌恶听到人声音[1]

而孙思邈认为“五劳六极”中根源的问题为“房劳”,房事过度,耗伤肾精,肾之真阴元阳俱亏,其病位在肾。故在“内补散”归为肾脏篇切方中配伍干地黄、地麦、附子、远志、菟丝子、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苁蓉、巴戟天等温补肾脏的药材,虽然还有其他温补它脏之品,如:人参有补益心神之效,麦门冬具有滋养肺气的功能,桂心能够运行肝血,甘草滋生脾之津液等,但其源头病位在于肾,故此方重在补肾之功。

2.《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之内补散

《备急千金要方》第二十二卷中,主要论述了疔肿痈疽相关疾病。本篇中“内补散”的方剂组成有蜀椒、白蔹、人参、防风、桂心、甘草、小豆、黄芩、干姜、附子、芎共计十一味药物组成。主治为痈疽发背。《千金方衍义》中提及:此方治脾胃的运化失调,本方中蜀椒、干姜、桂心、附子在内部软坚破结,黄芩、白蔹、防风、甘草在外解毒散结,参、穹温养气血加以排脓,小豆通调水道用以泻火。将心包之中的热毒随二便排出体外。

二、收录于《卫济宝书》中的“内补散”

《卫济宝书》中收录了另一治疗疮疡相关疾患的内补散,本篇中的内补散方剂组成为附子、粉草、茯苓、陈皮、白姜、人参、麻黄、官桂共计八味中药研磨为末组成,主治为疮疡破溃致使浓汁流出,疮疡溃烂许久但肌肉仍未能复生者。[2][3]

三、收录于《太平圣惠方》中的三种“内补散”

1.《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中的内补散

《太平圣惠方》第六十卷记载了由续断、白茯苓、附子、甘草、芎、黄耆、白芍药、当归、白芷、桂心、人参、麦门冬、干姜、熟干地黄、五味子共计十五味药物组成。主治为肠风痔疮疾患所造成的失血过多者,虚弱疲乏羸困,不思饮食。[4][5]

2.《太平圣惠方》卷第六十一中的内补散

《太平圣惠方》第六十一卷中主要记载了治肺痈诸方,内补散为麦门冬汤的异名,记载于《圣济总录》卷一二八及《疡科选粹》卷二中,其由黄耆,麦门冬,芎,白茯苓,桂心,远志,当归,人参,甘草,五味子共十味中药组成。主治为疮痈坏疽溃烂,脓汁流出过多,内虚少力,不欲饮食。

3.《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九中的内补散

《太平圣惠方》第五十九卷记载了由黄连,甘草,干姜,紫笋茶四味药材构成的内补散,主治赤白脓血痢,黄连清泄火热之邪,紫笋茶利尿,干姜防黄连寒凉之性过重而伤正,甘草调药和中。

四、结束语

以上的方剂仅收录了记载中的部分“内补散”,而在《杨氏家藏方》、《奇效良方》、《普济方》、《卫视家藏方》等古籍中也有内补散的记载。这些方剂虽名字相同,但其组成迥异,效果更是大相径庭。其但中大多数的“内补散”都注重于排毒败脓,愈合疮疡,或止泻除痢。而《备急千金药方》卷第十九所收录的内补散是唯一功效针对解决“五劳、六极、七伤”病机的方剂,分析其配伍原理,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剖析问题,对抗衰老等研究有着非凡的临床意义,又可从中寻求到研发新方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M].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  王缙,和中浚. 《卫济宝书》的方药特色[J]. 中医杂志,2011,52(13):1160-1161.

[3]  孙启明. 《卫济宝书》痈疽五发的科学探讨[J]. 中医文献杂志,2002(1):30-31.

[4]  张明华[1]. 《太平圣惠方》编辑思想探析[J]. 中医文献杂志,2007(4).

[5]  方肇勤. 《太平圣惠方》有关辨证论治的特点和贡献[J]. 河南中医,2006,26(6):80-82.

作者简介:王司琪,1998.05.03,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本科在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

基金项目:2018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810228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