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实践探析

2019-09-10 02:13石勇敏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51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石勇敏

摘  要: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立足教育改革核心点,深入研究教学方案、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充分发挥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内在潜力,让学生在每节数学课上都能有所收获,取得满意的数学成绩。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案例,分享有效性教学的具体做法,期望以此启发更多教师落实教改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的推进让更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对“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根本目标达成共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遵循以生为本原则为切入点,积极探寻符合高中生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的教学方法,让数學课堂充满无穷魅力,最大程度提升数学教育有效性。

一、有备而来,引领有效课前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表明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准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更是如此。以往的教学探究活动主要集中于课上环节,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课前预习部分。实际上,数学作为一门系统性的学科,涵盖的知识体系广泛且复杂,再加上独具抽象性、逻辑性与严谨性的学科特征,更是对“教”与“学”的过程都提出更高挑战。如何才能让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课前预习”必不可少。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有计划、有顺序地预习新知识,梳理知识脉络,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带着质疑走进数学课堂,保证课堂听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例如学习《函数与方程》时,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结合二次函数知识理解函数的“零点”概念,明晰方程的解与函数的零点的关系,学会使用函数性质来判定方程解的存在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些知识需要学生提前掌握,有些知识需要教师课堂讲解,于是我指导学生课前按照“三步走”自主预习:第一步,读。读教材,读概念,读定理,读公式,形成初步印象。第二步,划。标注本章节的重难点内容,划出重点知识与疑难问题。第三步,写。概括本章节知识点的并列关系、从属关系、横纵向关联等等。通过课前预习,梳理知识脉络,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做好准备。

二、趣味当先,列举生活数学实例

真正有效的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如何“学”数学,更要关注如何“用”数学。因此设计数学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启发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调动创新的数学思维、体会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是丰满的、有趣的、实用的。

例如学习《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时,列举一道生活中的趣味应用题:“小红和爸爸签署了一项‘贷款’协议,内容如下:爸爸第一天给小红10块钱,第二天给20块钱,第三天给30块钱,以此类推,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给10元钱……给满一个月。而小红只需从第一天开始还1块钱,第二天还2块钱,第三天还4块钱,以此类推,每天都比前一天多还2倍,还满一个月。”小红愉快地签下了协议,但是她究竟是赚钱还是亏钱呢?这个有趣的“贷款”问题来自生活,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了“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知识点,由此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生活问题,不仅夯实基础知识,更实现了知识迁移。

三、合作探究,共享有效解题思路

新课标关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所以我们要在高中数学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设计合作学习方案,围绕具体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状态,在小组集思广益中擦出智慧的火花,通过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数学解题思路,渗透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任意角和弧度制》时,提前设计多媒体课件,生动直观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如正角、负角、零角、任意角、象限角的概念,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等等。在初步掌握基本定义的基础上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启迪思路:“假如钟表慢了15分钟,怎样校准?假如钟表快了1.25小时,怎样校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欲望,大家在小组合作中畅所欲言地表达观点,积极探讨解决方案。为了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各小组的学习成果以及学生的表现情况做客观评价,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既能巩固知识,也能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成就感,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以生为本,激活自主探究意识

新高考模式不仅考核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多布置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问题,由此激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答问题,展开适当的观察与联想,积累解题经验,调动思维发展潜力。

例如学习《圆锥曲线》时,本节课的最大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把握“圆锥曲线的定义”;先从已有的“圆的定义”知识点切入——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轨迹;而两个定点的距离中,和与差为定值的轨迹就分别为椭圆和双曲线。为了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这一定义,感知两个定点的距离以及积和商产生的轨迹图形,提前预设探究性问题,启发思考:已知平面上点P到两个定点0(0,0)和A(0,2)的距离比是2,求点P的轨迹。解题时,利用学过的知识计算就能得出P的轨迹是圆形,为了进一步引申“两个定点的距离之比为定值的轨迹就是椭圆”的定义,继续追问:假如已知平面上点P到两个定点0(0,0)和A(0,2)的距离比是m(m>0),则可得出结论:若比值为1,轨迹就是两个定点的中垂线;若比值为2,轨迹就是圆。通过层层深入的探究,学生尝试从不同条件为出发点,对比计算结果,由此激活自主探究意识,锻炼数学思维。

总之,新形势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要以新课标精神为“指路灯”,教师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围绕课程改革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元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能力与创新能力,完成“传道受业解惑”的光荣使命,让师生都能在数学课堂有所受益。

参考文献

[1]  王新颖.浅谈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方法[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9,(12):155.

[2]  上官德运.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9,(11):62-63.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