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景观背景下竹在小尺度空间中的文化表达现

2019-09-10 07:22丁康韩若东贾一非赵鸣
中国城市林业 2019年5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科技新材料

丁康 韩若东 贾一非 赵鸣

摘要:竹是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景观材料,然而现代景观的快速发展使景观趋于模式化,地域性特点减弱,竹子的运用也只是简单模仿古典园林的种植方式,缺乏内涵与创新。文章通过分析竹自身的文化特点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演变,借鉴古典园林中的文化表达方式,以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为理论依据,结合新材料和现代科技的应用,归纳完善现代景观中竹文化的表达方式,为今后的运用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竹文化,古典园林,新材料,现代科技

DOI: 10.12169/zgcsly.2019.04.07.0001

自古竹子就被赋予君子品性,应用于园林之中,常伴文人左右,以求精神向往。昔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竹里馆和“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的杜甫草堂的风貌已不复存在,但个园的四季假山、沧浪亭的“翠玲珑”仍展现出了竹子造园的画境。竹文化已延续千年,但在现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竹文化的诠释应该有新的方法,探索如何结合新材料新技术重塑竹景观、再现竹文化对风景园林师是一个有趣的思考。由于人们日常接触的多为小尺度绿地,因此,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文章研究范围重点聚焦于古典园林的咫尺之中,期望以营造的小尺度空间的细节打动人心。

1竹自身的文化属性

竹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对竹子的认识和利用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自古以来中国诗画注重写意,当文人参与造园时同样注重意境的塑造,而竹子因自身的属性与文人的精神追求相吻合而备受喜爱,以求托物言志。竹子自身的文化内涵可分为3类。

1.1个性独特,品格高尚

竹子具有高尚的品格,从根、笋、竿、叶方面考虑分为4部分:竹子因根连根的生长特性与母慈子孝、兄弟亲情的观念相契合,所以被赋予孝义的品质[2]:雨后竹笋破土而出显示勃勃生机,“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是赞美竹子在混沌暗世之下就具有了高尚的品节:竹干直杆傲骨的品性一直被世人推崇,而“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使它朴素自然含蓄内敛的性格跃然纸上;竹叶虽劲力亦柔和,显其谦逊颔首之姿,且经历寒冬而不凋,亦表现了不畏挫折的勇气。加之文人士大夫把作诗与修禅结合在一起,故而竹子又包涵了“竹風声若雨,山虫听似蝉”的禅理和禅趣[3]。

1.2种类繁多,寓意丰富

中国是世界上竹子品种最丰富的国家,不同品种的竹子具有不同的文化寓意。例如,湘妃竹因传说是尧舜的两个妃子哭夫,泪洒竹子形成竹斑而得其名,所以后人用其故事者,总取其生离死别、相思不尽之意[4]。在景观营造上,红楼梦便借用其意,在潇湘馆中种满湘妃竹以契合园主人黛玉的悲怜哀伤,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传说南海珞珈山种有紫竹林,所以古文典籍中记载紫竹多与神仙仙境相联系。因此可知在设计时,因地制宜结合不同的竹子进行不同的景观搭配,可营造不同的文化氛围。

1.3用于生活.日久生情

竹的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就存在了,生活是竹文化的源泉、载体,而竹文化又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升华。竹子最早用于武器狩猎,《弹歌》有“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记载,生动地再现了原始社会的狩猎生活。随着人类的进步,开始用于人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例如最早的战船、中国古代五大古桥之一的安澜桥、打渔的竹篓等[5]。总之,竹子的应用无处不在,长久的生活使人们对竹子产生了信赖和感情。以竹子制成器物、构筑应用于园林可引发人们的共鸣,并且竹造物很好地契合了古典园林的自然野趣之美,利于营造淳朴自然的意境。

2竹子在古代文化中的演变

竹文化内涵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大致分为4个阶段。

1)竹子成为人们心中圣神的象征。上古时代限于人们的认知水平和低下的生产力,人们将竹子尊称为神,以一种感恩和敬畏的态度对待[6].现在湘桂交界的八峒瑶山仍然传承着古老而神秘的“竹王祭”仪式就是很好的证明。

2)竹子成为隐逸思想的表达。魏晋时期,动荡的社会局势和思想文化多元化(不再独尊儒术)促进了士族们思想的解放和转变——崇尚隐逸思想、寄情山水以避祸修身[7],竹因苍劲挺秀、经寒不凋、观赏寓意皆宜等特点与当时社会盛行的隐逸思想相契合而备受推崇。,东晋王徽之曾留下“何可一日无此君!”的佳句,可见竹子在士人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3)竹子寄托世人的伟大志向。唐朝初期,国家安定,文化表现出包容的特性,隐居和人仕不再是冲突矛盾的,于是兴建园林别墅隐于朝、隐于园成为一种潮流[8]。竹子不再重点表达隐逸思想了,更重要的是抒发心中之志。白居易赞美竹为君子:“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所以他造园多用竹以衬其君子之德,并总结履道坊宅园经验:“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池桥道间之。”

4)竹子有了更高层次的意境表达。自宋代至明清,山水画理法日渐完善,达到鼎盛的境界,如水墨画的皴法日益渐进,“三远”山水画论的提出,“马一角,夏半边”的出现……影响于园林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造园家试图在园林咫尺之间营造出山水写意的自然豪迈,山石植物的选择布置力求能人面,要具有画意,意境上求深远、含蓄、内秀……[9],竹子的种植设计更加精致,粉墙竹影,山石小品等在园林中逐渐流行形成趋势。

3借鉴古典园林的文化表达方式

文化是无形的东西,关于文化的表达可分为3个层次:1)以抽象哲学观念的阐释为核心——天人合一、比德山水、禅宗思想等思想;2)以传统营造观念的传承为组织原则——等级制度、因地制宜、借景对景等手法;3)以实体物质形态的表达为外在表现[10]——山石植物、装饰色彩、衣食住行等形式。不妨从园林的5大造园要素——建筑、地形、景观小品、植物、道路与广场出发研究,思考造园要素对竹子文化表达的借鉴意义。而哲学观念作为文化表达的最高层次,是园林造园的最高统筹和最高境界,是所有园林要素的特点,所以后面不一一拆开解释,重点在第二、三层次的分析。

3.1建筑

“天人合一”基于建筑之上是强调人一建筑一环境3方面的和谐共生,因为建筑文化是地域文化的表现特征之一,而竹子作为南方的本土材料,本身就会使人产生地域文化的精神感受,所以竹子是南方园林建筑文化的物质形态层面表达的重要素材,在建筑空间中应用较多。竹子元素应用于建筑可分为两方面;一是作为传统的文化符号应用于建筑装饰的细节之中,例如门窗上竹的花纹雕刻、亭廊中挂落栏杆上的竹子纹饰及家具摆设等:二是作为建筑空间的重要造景元素渲染园林建筑的禅境氛围,如《竹里馆》中王维借月下独坐、萧萧竹林的氛围传达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禅意境界[11],表明建筑与竹林环境达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

3.2地形

山水体系是古典园林的灵魂,传统的营造观念层次讲究缩移山水,以小见大,以简代繁,以此表现山水气势和文化。地形营造分为山水两部分。《山水赋》中有:“树借山以为骨,山借树以为衣。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要见树之光辉。”说明植物和山石成景需互相衬托,树木种植简洁以衬托山石,山不必复杂变化不然难以凸出树的优美。且《画山水诀》中有:“山高木小,虽幽远而气象不雄:木大山低,得雄豪而缺穿凿。”说明植物和山石的大小比例不同得到的效果也不同,营造之法对于竹子同样适用[12]。

古典园林中以水为中心能在在狭小的空间中营造变幻无穷的景象。茂林修竹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曲折的溪水相联系,种竹引泉互相衬托,遮挡水的流向以在空间中营造出“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悠远深邃,厦门园博园的竹园就是很好的范例。而园林是虚实结合的,既有“茂林修竹”“水波粼粼”的实景,亦有“水中月”“镜中花”的虚景,竹植水边,水中竹影,扩大了园中的景观层次。

3.3园林小品

园林小品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景观,相对于山水和建筑文化表达方式更为直接,让人更容易有真实感,它的存在使园林更富有生机和活力。营造观念层次讲究主次搭配,园林小品做主景可成为视觉焦点,但古典园林中竹制主景类型单一,多为竹亭廊小品建筑;园林小品亦可做配景丰富景观层次,如日本庭院洗手钵的竹材应用,显得尤为细节精致。古典园林中关于竹的小品不多,但现代景观中竹构筑物却大为流行,除此之外,竹根雕工艺也成为重要的艺术文化形式。

3.4植物

种植设计以“天人合一”为最高追求,另外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强调事物的思想与形式需兼得统一,其思想同样适用于园林。在营造观念上,《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中将植物的精神传递方式分为两类:一是“物与神游,以形媚道”——以植物自身之美引发感触,达到“物情所逗,目寄心期”的效果:二是“托物言志,以形载道”——运用自然景物搭配景题扁联等阐述哲理观点,抒发心中志向[13]。同样,竹子在古典园林中的种植亦分为两类,即与其他植物组合成景和自己单独成景。

在与其他植物组合成景时,除了文化象征性强的“梅兰竹菊”组合外,因竹子色调幽暗做背景亦可衬托其他植物,所以搭配组合更为丰富,如个园中大面积种植竹子,间植鸡爪槭、碧桃、紫薇、腊梅等多种植物,很好地诠释了假山四季意境变化。而竹子单独成景时根据竹子不同类型有不同的种植方式,高大的竹种因园林空间狭小而多依靠墙体山石布置,寥寥数笔亦能触景生情,如竹外一支轩的慈竹:而低矮竹种的应用多为切合环境的尺度比例,如矮小的箬竹多置于岸边、石边以突出水面辽阔山石硕大。

3.5道路与广场

道路与广场的铺装设计是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园林铺装选材多以碎石、方砖等为主,《园冶》中描述道“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斗,冰裂纷纭”“路径寻常,阶除脱俗”表明朴素的材料亦能创造出造型多变、优美独特的景观。铺装的类型分为花街铺地、卵石铺地……虽然类型不同但都注重寓意与文化的表达,竹子图案就是重要的铺装题材之一,以象征清高自洁、平安延寿。

4风景园林中现代材料及科技的运用

新材料和新科技使风景园林在设计时有了更多的选择。新材料的运用可分为两类:一是传统景观材料的非常规使用产生新的效果[14-15].以植物、石材、木材为主,对传统材料进行大胆创新利用,如南宁园博园中将竹子简单劈成三半取中间部分,然后固定组合形成自然简约的漏窗,相较于传统的竹窗有所不同,使人感觉更加新颖;另一类是工业革命之后出现的新材料,以金属、玻璃、塑料等为主,它们的出现和应用使园林增添了时代的气息,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溪山行旅下沉广场中利用轻薄预制的钢材塑造了自然生动的树木形态,与溪山行旅主题相契合,与学院氛围相融合。而玻璃幕墙与竹子相结合,玻璃镜像竹林之景,在狭小空间中可以达到扩大景深,产生意境深远的感觉。

新技术的发展使设计方案有了更多的可能,除了声、光、电、雾等基本技术的运用外,,计算机管理技术、参数化设计及虚拟现实(VR)技术等在风景园林中越来越重要,使景观的营造更趋合理和丰富,例如在公园重要景点就可以使用VR技术结合其他元素塑造竹境空间,表达竹文化。

关于竹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根据现代材料和科技的分类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考虑竹子怎样非常规地使用(塑造其他景物)以实现竹的精神传递;二是怎样使用新材料和现代科技强化竹自身的意境表达和文化内涵。

5结语

竹是一种具有中国魅力的景观元素。其自身具有多样的文化意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竹文化内涵虽有所不同但逐渐完善丰富。竹景观的营造应以哲学观念的诠释作为景观营造的核心,以传统营造观念为造园组织原则,以园林中山水、植物、建筑、小品等作为竹文化表达的物质形式,结合新材料和新科技进行大胆创新及变革,可以营造出富有传统文化魅力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邱尔发.我国南方城市竹子绿化及其竹种选择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5

[2]康彩霞.竹文化在風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蓝晓光中国佛教里的竹[J].世界竹藤通讯,2003,1(1):39-43.

[4]徐晓婷.《红楼梦》中湘妃竹的审美意象[J].现代园艺,2015( 20):132

[5]王乾.从《竹谱》看中国古代对竹子的利用[J].古今农业,1993(3):35-40.

[6]金玲利《说文解字》竹部字综合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7]何代兵,佘沛章.魏晋南北朝私人园林兴起原因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10):30-32.

[8]岳毅平.王维的辋川别业论[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6):132-137

[9]高银蕊,周巧霞.植物造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浙江林业,2009(8):32-33.

[10]李超先,李世芬,王梦凡.建筑文化的层次性表达方法探析[J]新建筑,2018(4):76-79.

[11]席田鹿.传统山水画种的古代建筑形态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12]张兰.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植物配置关系之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2004.

[13]王欣.传统园林种植设计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14]张德顺,王留剑,刘鸣,等.我国当代竹景研究概述[J].中国城市林业,2016,14(6):1-6.

[15]曾媛.景观材料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D].芜湖:安徽工程大学,2013.

收稿日期:2019-04-07

第一作者:丁康(1993 -),男,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风景园林建筑设计。E-mail: 1367264866@ qq.com

通信作者:赵鸣(1964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和园林建筑历史与理论。E-mail: zm0940@ 126.com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现代科技新材料
现代科技展示古今历史
浅析现代物理与现代科技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摩擦阻荷原理在杨岳互通E匝道桥梁复位工程中的应用
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空间组合探析
猪八戒学习无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