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成都市天府绿道景观场所营造浅议

2019-09-10 07:22周晓宇白熙
E动时尚·科学工程技术 2019年5期

周晓宇 白熙

摘 要:成都作为“公园城市”理念的首提地,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目标。在此大背景下,成都市天府绿道被赋予了全新的理论内核与打造目标,将实现从空间建造向场所营造的根本转变。作者结合在天府绿道规划与景观设计的大量实践,详细论述了天府绿道典型场所类型及其营造手法,进而总结归纳出在“公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天府绿道景观场所营造的四大途径。

关键词:公园城市;天府绿道;场所营造

1 研究背景

1.1 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2018年习总书记在天府新区视察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公园城市”是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由此,成都市努力在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上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并将“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纳入战略目标,使之成为各项规划建设的宏观背景与理想目标。

1.2 天府绿道建设

为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都市开启了全域推进天府绿道的建设。通过在市域范围内构建天府绿道体系,建设展现天府文化体现国际水准的天府绿道,描绘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

2 天府绿道体系及特色构建

2.1 设计理念

天府绿道的设计,秉承以人民为中心、以绿道为主线、以生态为本底、以田园为基调、以文化为特色的理念。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观化、景区化”进行规划,将涵盖“生态保障、文化创意、慢行交通、体育运动、休闲游览、景观农业、城乡统筹、应急避难”等八大功能,成为多元融合、功能复合、文化传扬、经济提振的蓝绿网络。

2.2 总体规划

绿道网络串联“山、水、田、林”,构建完整连续的全域生态格局。规划“一轴两山三环七带1”的主干绿道体系。除区域级主干绿道外,结合城区级绿道、社区级绿道,配合功能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和沿线文、体、旅、商、农等产业,最终将构成极具国际化引领性的世界最长的1.7万公里的绿道体系。

3 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

公园城市建设理念与天府绿道设计和建设打造中,均强调了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思路转变,主旨在于深度体现场所精神、充分考虑使用体验、全面营造特色场景。

场所营造之所以不同于单纯的空间建造,就在于其为空间注入了丰富多元 的内在意义,使之成为有意义的空间。即在“形”的基础上引入了“意”的概念,达到“形”与“意”的高度统一和融合,恰似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意境”。

场所营造及场所精神的实现和诠释,需要人的参与和体验,表现为“人化环境的意义”或是“可读的场所意象”。场所营造亦可体现在多个设计维度:场所的自然格局,场所的植被特色,场所的历史文化,场所的功能业态等。

4 天府绿道典型场所类型及其营造

因此,我们在天府绿道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场所营造的理念和手法,只有充分挖掘、尊重并利用场所原生的内涵特质,创新性的引入场所演绎的内涵特质,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让场所更能与使用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与互动,才能让天府绿道体系真正具有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

4.1 生活休闲场所

生活休闲场所是天府绿道场所中最普遍的类型,是绿道设计以人民為中心的最直接体现。将骑行、跑步、运动、亲子、游乐、休憩等多元活动融为一体,展现开放乐活、和谐共享的生活之美,提升市民获得感与幸福感。

如锦城绿道桂溪生态公园段的打造,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以市民需求为导向,设置了既丰富多元又富有弹性使用功能的特色休闲活动场所。其中,多元阳光草坪是该段引爆都市活力的重要生活休闲场景。通过对基地光照条件的全时四季模拟分析,营造了大成都范围内稀缺的可进入式草坪,真正给都市人群拥抱绿色,享受生态新区生活的富氧交流场所,并且使之成为区域内最大的弹性活动空间,可支撑大型的都市活动,如节庆烟火汇演、草坪音乐节、户外电影等提供多种可能性。

4.2 文化艺术场所

文化艺术场所内涵极其丰富,不同的文化及艺术内涵呈现形式各不相同,是绿道中最画龙点睛的亮点所在,也是一处场所最有别于其它场所的唯一性和独创性的特质所在。

以锦城绿道江家艺苑段为例。其场所营造的初衷源于对自然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思考,以诗画意境作为设计蓝本,巧植文化,强调艺苑文脉。在整体风貌上,以大气舒朗的大地景观造景手法,田园为纸,草木为绘,池渊为墨,重现《蜀川胜概图》的经典格局,描绘“意境疏远”的巴蜀特色美景;在细节设计上,将艺术与活动场景完美结合,如儿童活动区奇幻太阳花园,将建筑大师高迪马赛克艺术装饰手法与梵高《星空》构图与配色结合,形成一个极富艺术底蕴和纯真童趣的活力地带。

4.3 地域田园场所

地域田园场所是脱胎于其周遭环境、自然格局、地域文脉的场所类型,着力反映的是地缘关系,呈现原生、乡土的地域特色。

如锦城绿道玉石湿地段的麦田濯玉景观农业示范区,旨在打造典型的川西坝子田园盛景。利用作物轮作与间种模式,构建四季有景的田园大地景观。通过绿道、田间小径将其串联成网,打造田园中央可进入,可参与的游览体验。林盘院落的打造,也是展现川西地域田园特色的重要手法。设计以散布在田间的林盘为中心,构建消隐于林间的建筑群落、合院式布局围合成的活动场地、与周边环境紧密结合的空间氛围,烘托出川西林盘特有的场所感。采用原生态乡土材料,引入富有乡情的特色业态,营造场景化的特色景观。

4.4 绿色生态场所

天府绿道是城市最优质的生态资产,因此绿色生态场所是绿道系统中最不可或缺的场所类型。

以锦城绿道青龙湖段为例,作为成都主城区最大的原生湖区及鸟类栖息地,以生态理念先行,进行绿色生态场所的营造。在植物设计上,尽量保留场地原生植被;新栽植物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地适树,整体规划,特色打造;强化每个分区、段落的植物主题特色;合理配置不同等级绿道行道树的种类,突出主线绿道的特点。此外,通过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植草沟、景观水系等措施,增强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容量。

4.5 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

构建新经济、新业态、新消费场景,是天府绿道场所营造与传统的空间建造最显著的区别。依托空间,策划活动,植入业态,着眼于长效、动态的使用和运营周期中,保持场所可持续的长盛不衰的生命力。

通过对文化和业态的激活创造场景,离不开“策划+设计”的思路。通过节庆活动策划,打造文化旅游场景和城市记忆点。比如锦江绿道打造的“夜游锦江”就是市民们可参与可体验的新兴文化和消费场景,以“锦江故事卷轴”为主线,重现唐宋时期成都人船游锦江的历史场景,打造“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绘制出老成都、蜀都味、国际范的生活美学地图。

5 场所营造途径

5.1 延续记忆

充分利用场地特色,延续场地记忆,对场所精神进行传承、再现和演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尊重原有地形地貌,尽最大努力合理保留,减少土方外运和原生植被的破坏。原生态格局进行最大程度保留,如修复水体与岸线、保留特色植被群落,形成多样化水域和特色植物区域。评估有价值的林盘和建筑群落,并进行保留,建筑拆迁后遗留的材料进行二次利用,如瓦、砖、石材等。现状构筑物等尽可能利用,成为新场地的一部分,保留场地印记。

5.2 尊重需求

在人性化和细节上把握项目品质和彰显人文关怀,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遵循使用者心理、行为、感知和体验,包括宏观层面的功能组织布局,中观层面的休憩节点、儿童活动、老年活动、运动场地的设计,细节层面的座椅、灯具、导视系统等家具的设计,均是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绿道核心打造理念的有效途径。此外,通过与市民对话的方式及时有效的解决各类工程问题,实现后期运营、管理维护的全生命周期中与市民需求紧密结合。

5.3 根植文化

景观场所营造与文化密不可分,结合传承与创新,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才能将有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延续、发扬下去。在天府绿道场所营造中,根植文化这一点,除了展现以“天府文化”为代表的成都地域文化内涵之外,还包含在设计中将中国独特的艺术审美、人文精神贯穿始终的理念与手法。以求塑造历史文化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的公园城市文化景观体系。

5.4 综合策划

充分利用生态价值外溢带来的消费客流,在绿道建设中同步植入优质商业资源和时尚商业元素,推动实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以各项规划和策划为指导,加强文体旅商农的融合,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升绿道未来的自我造血能力。形成以绿色经济为特征的休闲产业集聚区,放大绿道价值、提升绿道综合品质,以绿色经济为指导思想,把握住产业这个让绿道可持续发展的命脉。实现从“景观空间建造”到“消费场景营造”的转变。

6 结语

在坚持生态绿色发展、彰显城市美学、体现时代价值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中,天府绿道通过从空间建造到场所营造的转变,遵循延续记忆、尊重需求、根植文化、综合策划的策略,打造人、城、境、业相辅相成的多元场所,成为供人们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绿色开放空间。

由此,天府绿道已经成为推进城市发展之变、生活之变、治理之变的驱动性工程,成为成都走向世界的引领性项目,成为公园城市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文化名城最时尚的创意表达,造福后代的最宝贵的绿色财富。

參考文献

[1]闻之.全域规划建设生态品质城市——成都打造高标准天府绿道[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