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传统篇目中的现代元素

2019-09-10 07:22张代葵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19年45期
关键词:思维

张代葵

摘  要:上周听了一节示范课,年轻的教师讲《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评课时,有老师认为,讲授这篇课文,应该改变“官吏和老百姓矛盾对立”的传统观念,可以挖掘传统篇目中的现代元素。因此,本文以挖掘传统篇目中的现代元素为题,浅谈如何从思维的角度评析《石壕吏》。

关键词:传统篇目;现代元素;思维;石壕吏

上周听了一节示范课,年轻的教师讲的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的一篇传统篇目——《石壕吏》。她是这样赏析的:《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写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

评课时,有老师认为,讲授这篇课文,应该改变“官吏和老百姓矛盾对立”的传统观念,可以挖掘传统篇目中的现代元素,让学生认识到,是“安史之乱”带来了社会动荡,给政府和人民带来了灾难。老妇一家也好,“夜捉人”的差役也罢,他们其实都是“安史之乱”的受害者。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从而让学生们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

如何在这一篇古诗的教学中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呢?我想,可以设计这样三个层次的问题:一、课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妇啼一何苦”,老妇苦在何处?苦的根源是什么?二、文中说“吏呼一何怒”,“夜捉人”的吏有怒,有没有苦?三、诗歌结尾写“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与老翁告别后,独自上路的作者心里会有何感想?

这个建议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第二天,授课老师按照这样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关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经过讨论,相互补充,很快概括了以下三个方面:1.丧子之痛。“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三个活蹦乱跳的儿子上前线,一下子两个没有了。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何等伤心欲绝!2.生活之窘。“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在传统农村社会,家里缺少男丁,自然是几乎断了经济来源,以致儿媳妇衣不遮体。老翁和老妇能好到哪里去呢,只能同样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3.服役之难。“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个年老力衰的老妇服役从军,不必说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也不必说昼夜操劳,单是随军东奔西跑居无定所,就足以让老妇心力交瘁了。老妇苦的根源,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是“安史之乱”引发的战争。

对第二个问题,学生们很是不屑:“差役们咄咄逼人不依不饶,厉害得不得了,苦什么苦?”老师就问:“在晚上不加班的情况下,他们一般在干啥?”“一家人吃晚饭,聊天,睡觉呗。”“找朋友喝酒打牌搓麻将!”同学们七嘴八舌说说笑笑。老师接着问:“课文中的差役为什么不好好在家呆着,也不出去吃喝玩乐呢?”同学们不笑了,想到了公务在身迫不得已。联系到生活实际,多数同学的家长也是白天上班晚上还得值班。同学们感慨道:“新疆要是没有恐怖分子就好了。”老师因势利导,问:“老妇是战争的受害者,公务在身的差役是不是同样也是受害者?”同学们异口同声,点头说是。

有了这样的认识,第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诗人一边走一边在叹息,叹息这一家人悲惨的遭遇;有的说,诗人在感慨,感慨四周荒凉的村庄,十室九空,这一家人的遭遇何尝不是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有的说,诗人在祈祷,祈祷这场可怕的战争早日结束,让人们早日脱离苦海。这时,老师把课件上的一幅图画展示在投影上:朦胧的朝霞,稀疏的树林,萧条的村庄,孤独的背影,右上角加粗加大的两行字——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老师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同学们说,这大概就是独自上路的作者内心的独白吧。

至此,这一节课通过挖掘传统篇目中的现代元素,基本改变了“官民对立”的传统观念,加深了对“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句话的理解,强化了学生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思想意识。

参考文献:

[1]金卫强.在阅读中发展思维,在思维中丰富阅读——《石壕吏》教学例谈[J].语文教学通讯,2017(5):44-45.

[2]邵长伟.《敕勒歌》和《石壕吏》的过渡技巧[J].文学教育(上),2014(01):108.

[3]姚燕.例谈初中语文任务驱动型教学的策略——以《石壕吏》的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8(11).

[4]肖明.讓“意外”之花精彩绽放——例谈《石壕吏》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6(3):77-78.

猜你喜欢
思维
词语思维
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设疑开始
例谈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体操
思维总动员(三十一)
思维总动员(三十)
巧设提问,让思维多走一步
思维总动员(二十七)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