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消失”的奇女子

2019-09-10 07:22佚名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核聚变消失丈夫

佚名

有人说,她是中国最神秘的存在,她的名字,只有极少数人知道,她的故事,更是鲜为人知的。她,就是王承書。

1912年6月26日,王承书出生于上海一个书香世家。自小,她就表现得非同一般,数学天赋奇高。

17岁时,王承书喜欢上了物理学,她说:“世界上最先进的自然科学,是物理学。”她萌发了用物理学让饱经战乱的祖国崛起的想法。那时国内物理学远远落后于世界,她能有如此非凡见解,实在难得。

1930年,她考上燕京大学物理系,班里13个新生,她是唯一的女性,经过奋勇角逐,她成了物理系三年里唯一以第一名成绩毕业的女生。并获得学校最高荣誉,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两年后,又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她成了燕大名副其实的风云人物,打破了世人对女子的偏见!

名动燕京的王承书,也在这时遇到一生挚爱,他叫张文裕,是燕大教授,是她的老师,他们彼此吸引,相知相爱。1939年,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的见证下,他们喜结连理。

当时的传统思想认为,女子一旦嫁人,就应安心相夫教子。可王承书是何等独立自尊的女子。她说:“女子能否干事业,决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1941年王承书获得美国巴尔博奖学金,丈夫陪她一起来到美国。

当时的密歇根大学,从来不接收已婚妇女做学生,可国际物理学权威乌伦贝克教授,因王承书太优秀硬是破例收下了她。

1951年,王承书和导师创建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WCU(王承书—乌伦贝克)方程”,一经发表就轰动了全世界,这个极有价值的公式,至今仍被科学界沿用。接下来,她又第一个证明了索南多项式,这个成果,再次引起国际学术界巨大轰动,当大家知道,这是一个中国人,还是一名女性的研究成果时,所有人都目瞪口呆,惊呼:“太不可思议了!”

乌伦贝克教授更对王承书高度评价:“她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有人都认为她的前途无可限量,如果在美国继续工作研究下去,将会有极大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喜讯传来时,王承书就迫切想要回国效力。可当时朝鲜战争爆发,美国不允许他们回国,认为这些中国留学生回去后,一定会成为潜在的原子弹制造者。重重阻碍下,她只好继续留在美国做研究,可她暗下决心:“我要带着一身本事回国!”

1955年,中美达成有关协议,她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她与丈夫马上提出申请,为避免美国政府的检查,她将宝贵的书刊和资料从美国陆续寄往北京,足足有300多个邮包。

王承书还把全部资产送了人,无论美方开出的条件多么优厚,她都不为所动。她说:虽然我的祖国很穷,进行科研的条件差,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我一定要参加到创造条件的行列中,我的事业在中国。

第二年,王承书和丈夫就一起回到祖国,她欢呼着:“回家了!”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她暗下决心:从零开始,我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热情拼命工作!

当时有人问王承书,要不要参加一个民主党派,她的回答简短而有力:“我就是冲着共产党的新中国回来的,要入我就入共产党!”没多久,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我国筹建了热核聚变研究室,领导来找王承书,希望她能从事热核聚变技术,可这一技术,当时不但在国内一片空白,更是一个她从未接触的陌生领域,对于44岁专业已经定型的她而言,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巨大考验。

王承书绝对不容许自己有一丝一毫退却。她说:“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务!”当天下午她就来到了热核聚变研究室,只用短短7天的时间,就翻译了厚厚一叠有关热核聚变的资料,为我国热核聚变提供了理论支持。

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王承书已成为热核领域的顶尖专家,还为祖国培养了第一批相关科研骨干。可正当她准备在国际热核领域竞赛中更进一步时,一个突然的情况让她从国际物理学领域彻底“消失”了。

当时苏联撤走了高科技领域的所有专家,使我国用苏联机器装备起来的浓缩铀生产工厂陷入无法运作的困境。资料不全,疑问成堆,苏联专家临走前傲慢地说:“靠你们自己,这个工厂是搞不起来了!”

面对如此形势,1961年3月钱三强来找王承书说:国家正在研制原子弹,准备交给你一项秘密任务,分离铀同位素。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任务,今后将不能再出席任何公开会议,你愿不愿意为此隐姓埋名一辈子?

分离铀同位素,这又是一项王承书从未涉足的难中至难的尖端技术。而她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短短三个字,意味着她又不顾一切地从零开始,更从此放弃了在国际上所有的功成名就。

从此,王承书的名字彻底从物理学界“消失”了。告别丈夫和孩子,1962年,她悄悄来到中国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在众多科研工作者中,她是唯一的女性,可她却拥有着不输任何男儿的坚毅顽强!

在工作中,王承书有拼命般的劲头,她运算的资料数据堆满了三个大抽屉,没日没夜地计算、推导,还不过50岁的她,已是满头银发。

在一群科研工作者中,她老去得那么快!一次,邓小平来厂里视察,看到王承书后说:“我见过你!1959年你戴大红花,参加了全国群英会,从此,你隐姓埋名,不知去向了,连你的先生张文裕也找不到你啰!”她笑着点点头。

与此同时,她的丈夫张文裕出任中国专家组组长,在莫斯科从事核子研究,年幼的儿子独自在北京上寄宿学校,这段时间里,为了祖国,全家人天各一方。

1962年,张爱萍将军问王承书能不能按时完成研究任务,她信心满满地说:“在我的字典里,除了对自己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外,对国家的承诺都能兑现!”

1964年1月14日,工厂终于成功取得第一批高浓铀合格产品,为原子弹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证。同年10月16日,伴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腾空而起,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终于被中国打破,中国人终于等到了东方巨响、中华崛起的这一天!

不久,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有了这樣一段对话:“你在这里工作有什么困难?”“没有!”“那生活有什么困难?”“没有!”“有什么话让我捎给文裕吗?”“没有!”“如果让你继续选择核事业,继续发挥作用,你愿意吗?”“我愿意!”三个“没有”,一个“我愿意”,这是一个对祖国何等深情的女子。

1973年,她又提出开展激光分离法的研究,在她指导下科研人员经过艰苦攻关,在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成为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1992年,已经80岁高龄的王承书,还在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患有眼疾的她,一篇篇去看学生的论文,耐心地把四五页英文稿一笔笔描深,然后再用放大镜阅读,她说:“把我的学生培养起来,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王承书最可贵的更在于她一生淡泊名利,简朴到令人难以置信!她家中的陈设,除了三个旧书柜、一套旧沙发,就是一张睡了半辈子的硬板床。

长年不倦地工作,使夫妇二人都积劳成疾,但他们却很少去医院治疗,因为他们既怕影响工作,也不愿多花国家的钱。她晚年患白内障,医生建议她打10针进口药,当她一听说每支药600元人民币,便幽默地说:“你看,我这对眼睛还值6000元吗?”

她对自己“抠门”得厉害,可她对国家和社会却无比慷慨!她总是把自己的各种奖励和稿费,捐给单位用来购买书刊,为弥补办公费用的不足,她经常自己花钱,买大量纸张供工作人员使用。

王承书同丈夫生前就约定,不给自己的孩子留钱财。丈夫张文裕去世,她先将丈夫一生的积蓄十余万元捐给“希望工程”,又在西藏日喀则的萨迦县,捐建起一座“文裕小学”。

王承书收到病危通知马上留下遗嘱,又将自己毕生微薄积蓄的几万元全部捐给“希望工程”。这笔钱,是当时“希望工程”收到的国内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

她不光看淡金钱,她也不慕名不恋权,由她担任首席专家的研究著作,曾在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可她却要求,不在这些书籍上署名。

有名不署、有利不图、有车不坐、有权不用,她的低调简朴,也为她的一生,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她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她的伟绩更被深深地“藏”了起来,所以有人说她是中国核武事业上最神秘的存在。

1994年6月18日,奉献了一辈子,清贫了一辈子,默默无闻了一辈子的王承书,带着满身病痛,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斯人已逝,依稀看见,一个清隽、飘逸的身影,执着地推动中国向前,再向前!

木子荐自《精品文摘》

猜你喜欢
核聚变消失丈夫
我国首项核聚变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消失之城
核聚变
傍晚
安慰
“人造太阳”或破解“核电困局”
消失
受控自持续核聚变的新曙光
怎样保护丈夫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