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字诀 巧写读后感

2019-09-10 05:17陈秀真
世界家苑·学术 2019年4期

陈秀真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小学生写读后感,历来是一件较棘手的事情。其实,写读后感也有章可循,可借鉴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及写法——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

“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是不正确的。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如,读了《献你一束花》,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机场女服务员向一位失败的运动员献花的故事。读着读着,我感到纳闷,鲜花理应送给凯旋而归的英雄,但为什么“这束鲜花”却送给了一位暗淡无光的失败者?我想,这个必须去问那个女服务员了!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许久……

这样,就交代清楚“感”的由来。这个感是学生自主品读文本中悟出来的。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2 议——分析材料,提炼感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刻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如:《成吉思汗和和鹰》一课就以——“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个沉痛的教训为感点;《微笑》一诗中可用“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这句闪光的话语作为感点,写写有关微笑的小故事。《生死攸关的烛光》一文多处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身处的险境、情势的危急,可以抓住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机智勇敢与德国侵略者做斗争,保护藏在蜡烛里的情报的情节作感点。有的课文中有多个感点,《“诺曼底号”遇难记》的哈尔威船长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他忠于职守、敢于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读者,可以以理解感受哈尔威船长的这一伟大人物的形象作为感点;也可以用人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如何应对作为感点。你要在排好感点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写来觉得最顺畅的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哪一点最令你感动,哪一个地方拨动了你的心弦,哪一点就应该是你读后感文章中的“感点”。

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3.1 联系生活,抒写感受

《“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读后,我们心中涌起了一座丰碑、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哈尔威船长。最使人感动的是最后一段,哈尔威船长一心只为别人着想,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坚守职责,坚守自己的岗位,把船看作是自己的心血,自己的生命,做到船在人在,船亡人亡。合上语文书,这篇课文还让我们感受到人们遇到危险的时候要如何应对。“当危险来临时”学生比较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可通过观看电影或电视纪录片,了解战争年代,人们会遇到危急时刻,和平生活中也发生火灾、地震、洪水、风暴等灾难,也会遇到车祸、晕倒等突发事件,结合人物在危急时刻的表现谈出自己的看法,从而让学生明晰在危急时刻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总结出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解救危难的人,具有“沉着冷静、当机立断、先人后己”等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要靠平时培养。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与实践,学生就能体验了某些事或领会了某些话而悟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就能较好地表达情感与收获。

3.2 联系生活,理解道理

《我们的错误》这首诗道德意味浓烈,文学意象不足,因为讲的都是基本的道理,对学生有座右铭、指路标的作用。可以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词句,“可怕的不是错误,可怕的是错误地对待错误”等,让学生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例来写下自己的经历与感受,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知错就改的道理。也可结合语文天地“初显身手”,安排学生采访“身边自己尊敬的人”,准备向被采访者提出哪些问题要心中有数,可以问“您希望自己是一个不犯错误的人吗?犯了错误的时候,别人批评或嘲笑您,您是怎样做的?您怎样对待犯过错误的人?”学生通过采访,从现实中提高对错误的认识,体会凡是人都会犯错误,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也要正确对待犯错误的人。

3.3 联系生活,领会思想

学完《生命与水》《只有一个地球》这一类环保性的说明文,可让学生写写如何保护家园。虽然,从一年级开始,教材陆续编写了以“家”“家园”“塞北江南”等为主题的单元,热爱家鄉、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贯穿在教材许多课文和活动中,学生巳经基本上树立了环保的意识。但在学习课文时,就可以开展“亲近家园倾听呼唤”的综合活动,把学生的环保认识引向更深的层面,不但应知道为什么要保护家园,还应了解家园被破坏的现状,从资料中提取信息,交流人类对地球严重的破坏,认识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说说如何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家园。通过调查、实践、表达,学生能从宏观的角度理解破坏环境的恶果,从而产生切肤之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把这些认识落实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4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取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四大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和练笔方法,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运用“引、议、联、结”四字诀是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巧写读后感,同时要紧抓“围绕感点,联系生活,升华感情”这几个关键词进行练笔,这就是课题组提出“体悟法”——在品读文本中体悟感点,在围绕感点中体悟生活,在体悟生活中升华感情。

(作者单位:福建省晋江市龙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