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出土墓志词语释证

2019-09-10 07:22顾若言周阿根
三峡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苏州词语

顾若言 周阿根

摘要:出土墓志文献历史文化价值颇丰,近年来愈发地受到学界重视,其“同时资料”的属性亦在汉语史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收录了诸多名门家族墓志,对研究苏州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及历代语言文字使用情况大有裨益。以《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为语料,研究苏州出土墓志词语,校正释文疏误,同时对《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提出补正意见,以期完善出土墓志文献释读工作,并有助于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与修订。

关键词:苏州;出土墓志;《汉语大词典》;词语

中图分类号:H0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4-0068-04

随着二十世纪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各地文物得以源源不断地破土现世,尤其是久埋地下的墓志文献,因其在历史学、民俗学、语言文字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特殊价值,获得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省市文物研究所、博物馆、考古工作队及地方高校学者们分别先后出版了数十部大型墓志集录图书,或分以断代,或分以地域,收录了历朝历代各地出土墓志。其中,以地域划分的墓志集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面貌。

苏州博物馆编著的《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汇集了苏州博物馆1959年以后收集保存的历代墓志130余方,上迄北齐,下至20世纪60年代,多涉皇亲贵胄、名门世家,撰文、书丹亦多出自大家之手,不仅能够填补地志之阙如,佐证史籍文献,而且包含了重要的语言研究与艺术文化价值。苏州作为吴文化孕育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才辈出,保留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产,名城古迹、园林胜景、吴门书画、昆曲刺绣皆享誉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苏州出土墓志为研究语料,一方面可以从内容中窥见苏州悠久绵长的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从词语的使用中探得彼时语言使用的实际面貌,有助于辞书的编纂与修订,并促进汉语史的研究。此前,已有对出土墓志材料进行词语释证的部分研究,如金纹漪《南京出土墓志语词释证》、刘志生《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又释》、周阿根《<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注释商榷》、叶云露《<汉语大词典>例证商兑》等。有鉴于此,文章以《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为语料,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为参照系,对其中的部分词语进行释读考证,以期完善该书释文之不足,并期望有裨益于《大词典》及其他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修订。限于篇幅,不一一赘举,仅择要者数例。为便寻检,词语皆按音序排列先后。

1. 巢栖

北宋嘉祐七年《胡献卿墓志》:“罢至苏,慨然有休官之意,谢还章绂,退卜居第,构小阁于西偏,署曰巢楼,陶渊明自谓羲皇上人,公得之矣。”

“巢楼”费解。复核原拓,拓作“”,即“棲”,为字形相近之误识。“棲”同“栖”。《龙龛手鉴·木部》:“栖俗,棲正。”《集韵·齐韵》“棲栖同”。一般来说,“棲”多见于古籍,而“栖”为当前通行字,故当改为“巢栖”。《大词典》“巢栖”一词释作“隐居”,与文中所传达的“休官退居得陶渊明之境”意义相符。其后引晋代及清代两项用例。晋葛洪《抱朴子·嘉遯》:“故尧舜在上,而箕颍有巢栖之客;夏后御世,而穷薮有握耒之贤。”清黄鷟来《题洪秋七游黄山图》:“紫庭郁千仞,巢栖有其时。”然而,大型语文辞书的引证不仅要溯源,也要说明其发展流变情况,即应“分三个时期选用引证材料,一是追溯最早用例,二是中古时用例,三是现当代用例”。《大词典》该词引证缺少近代汉语时期用例,可补宋代苏州出土墓志。同时期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如梅尧臣《和孫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其一田庐》:“结庐野田中,其高足以觇。坐卧劣自容,巢栖未尝厌。”

2. 敕文

唐宝应元年《张万顷墓志》:“敕曰:卿频典藩翰,克著政声。既当寇难之时,乃有忠勤之效。想卿勉力,以副朕怀。冬寒,卿比□平安好。敕文稍广,略而言之。”

此处“敕文”对应前文“敕曰”,当与“敕”表同义,指皇帝的诏书。然《大词典》“敕文”作“帝王诏书”义的例证仅举明代一例。《南海观音全传》第二十回:“刘钦来到庵中,仍将圣旨展开……读罢敕文,善财化作大仙。”孤证且晚出,可据苏州出土墓志将首证提前至唐代。传世文献唐代以后亦多有用例,《旧唐书》卷二〇下《哀帝本纪》:“辛巳,国子监奏:‘奉去年十一月五日敕文,应国学每年与诸道等一例解送两人,今监生郭应图等六十人连状论诉。’”《欧阳修集》卷一〇七《论两制以上罢举转运使副省府推判官等状》:“然亦不是自出意见,皆先检祖宗故事,请陛下择而行之,所以元降敕文,首引国书为言是也。”

3. 道器

唐永隆二年《法灯法师墓志》:“岂□法轮才转,道器先摧,以总章二年十月五日迁化于蒲州相好寺,春秋卅有九。”

此处“道器”意义难解,似不符于《大词典》释义,当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句中,“法轮”为佛教用语,意指佛语。文意为法师十六岁皈依佛门,三十九岁坐化,初参佛理便不幸殒没。“道器先摧”喻指法师谢世,为“道器”义项1“道器为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道器关系实即抽象道理与具体事物之间的关系问题”之借代,专用于形容佛教僧尼。五代佛教文献还有用例,《祖堂集》卷十七《正原和尚》:“师灵苗间出,道器混成。”此外,《大词典》“道器”义项1无例证,当补。隋代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可资参考。王通《中说》卷四《周公篇》:“子曰:‘道不足而器有余。’曰:‘敢问道器。’子曰:‘通变之谓道,执方之谓器。’”

4. 膏肓

后梁祯明二年《张儒墓志》:“谓期积善有庆,皇天匪视,倏下小廖,便至膏盲。以祯明二年三月九日终于私第,享年六十有三。”

“膏盲”不词,复审原拓,拓作,当为“肓”字。同时,《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便至膏盲”后又脱“之疾”二字,实为“膏肓之疾”。《大词典》收录“膏肓”一词,本为古代医学术语,语出《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古人认为“膏肓”为药力不可达到之处。后便以此代指病情严重、难以医治,于传世文献习见。东汉《前汉高后纪》卷第六:“然太子不遇鹊,亦不生矣。若夫膏肓之疾,虽医和亦不能治矣。”唐《备急千金药方》卷第八:“行人皮肤中无有常处,久久不治,入人五藏,或在心下,或在膏肓,游走四肢。”元《丹溪医集》“不治已病治未病”:“厥后秦缓达乎此,见晋侯病在膏肓,语之曰不可为也。”

5. 藁葬

北宋嘉祐七年《胡献卿墓志》:“始公出铨调,当适远官,以其亲蒿葬于吴,不忍遽去,愿求便乡,得请于上。”

“蒿葬”不词,复核原拓,拓作“”,即“藁”,“藁葬”为丧葬义词汇,《大词典》释作“草草埋葬”,习见于历代传世文献。如《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冤乘舆之残酷,轸人神之无状,载下车以黜丧,揜桐棺之藁葬。”《柳宗元集》唐元和十月《唐故衡州刺史东平吕君诔》:“维唐元和六年八月日,衡州刺史东平吕君卒。爰用十月二十四日,藁葬于江陵之野。”清《东山国语·西粤语一》:“先是金堡苍梧之狱,式耜力救之,堡感其义,上书定南,得以衣冠殓,藁葬两公,并恤式耜幼子。”

6. 粮料

北宋嘉祐七年《胡献卿墓志》:“范文正公以公家甚贫,艰于趋陆,奏改知容州,恳辞不往,复监苏之粮料。”

《大词典》“粮料”释作“唐宋官员的廪禄给养”。后仅引一唐代用例,唐韩愈《论变盐法事宜状》:“请量闲剧留官吏于仓场,勾当要害守捉;少置人数,优恤粮料,严加把捉。”属孤证,可补宋代苏州出土墓志例。该词亦习见于唐宋时期传世文献,并有职官名作“粮料使”,专门监察地方粮料。如《韩愈集》卷二十九《董溪墓志》:“兵诛恒州,改度支郎中,摄御史中丞,为粮料使。”《旧唐书·礼仪志》:“学生员数多少,所集经业,考试等第,并所供粮料,及学馆破坏,要量事修理,各委本司作条件闻奏。务须详悉,称朕意焉。”《王安石集》卷九十五《陈君墓志》:“起为比部,监泗州粮料,又坐法免。起为虞部,监饶州钱监。”

7. 明贤

后梁祯明二年《张儒墓志》:“府君传习承家,爰自童蒙,使谨靡性,常行施惠,不□资财。吴门之士庶依投,四海之明贤向慕。”

“吴门士庶”与“四海明贤”相对照,前后成文,明賢即指贤明之士。《大词典》“明贤”条义项2释作“贤明的人”,后仅引南朝一例,《后汉书·宦者传序》:“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孤证,可补苏州出土墓志。传世文献亦多有用例。如《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三:“孤每观前史,见斯事迹,未尝不抚掌而笑。嗤彼群迷,明贤所弃。见贤思齐,勿循前弊。”《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贤。前途若到妖魔处,望颢神通镇佛前。”

8. 偶时

唐宝应元年《从感解墓志》:“生虽偶时,才不附命,故念美于后,而余庆在兹。”

《大词典》“偶时”条有两个义项,一作“适应时势”,一作“逢时”。结合前文“曾祖讳君还,隋睦州参军。祖讳孝丰,皇洪州豫章县丞。父讳文哲,皇上柱国。皆策名紫位,垒土崇台”,可见从氏一门几代皆高官显贵,生最逢时,文中“偶时”即“逢时”之意。然《大词典》此项仅一晋代用例,为孤证。陆机《演连珠》:“是以才换世则俱困,功偶时而并劭。”该词不仅见于唐代苏州出土墓志,亦多见于传世文献。《南齐书·刘祥传》:“盖闻悬饥在岁,式羡藜藿之饱;重炎灼体,不念狐白之温。故才以偶时为劭;道以调俗为尊。”北宋《续世说》卷六:“须知金印朝天客,同是沙堤避路人。威凤偶时皆瑞圣,潜龙无水谩通神。”《大词典》可酌情增补。

9. 迁舟

唐宝应元年《从感解墓志》:“名则喻于先觉,禄未阶于下位,而乃命取□中□建州□,□尚泊而迁舟,树犹青而坠叶,不可问也,将谁诉乎?”

据文意,“迁舟、坠叶”皆含衰败之意,与人死丧葬有关。《大词典》“迁舟”条语出《庄子·大宗师》:“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后被用来比喻出殡安葬的意思。《大词典》例证单引唐苏颋《夜闻故梓州韦使君明当引绋感而成章》:“里闬宁相杵,朝叹忽迁舟。”孤证,可补唐代苏州出土墓志。此外,该词表丧葬义于唐代以外鲜见,当为唐时期新义。

10. 西方

唐永隆二年《法灯法师墓志》:“未登下寿,忽往西方,一超欲界,千载余芳。”

宋绍定元年《朱德志圹铭》:“数年来,忽留意西方教,口诵手披,日为课程,未尝少替。”

上文中“西方”皆为佛教用语,指西方净土,“忽往西方”意指法师寂灭,“西方教”即佛教。《大詞典》该义项后引两处例证。唐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重闻西方止观经,老身古寺风泠泠。”清《白雪遗音·玉蜻蜓·追诉》:“那晓你,飘然竟往西方去;害的我,不伶不俐奈如何。”此义鲜见于唐以前传世文献,唐时佛教文化鼎盛,当为唐代新义,后亦沿用。《大词典》可补初唐苏州出土墓志以提前首证时间,亦可据传世文献用例酌情增补例证。元末《琵琶记》:“如来本是西方佛,西方佛。却来东土救人多,救人多。”明《清平山堂话本》卷四《合同文字记》:“霜姿古貌,有如南极老人星;鹤骨松形,好似西方长寿佛。”

11. 营窆

北宋嘉祐七年《胡献卿墓志》:“自是放怀优游者几十年,晚岁尤好老氏清静无为之说,治家以约素,然闻亲戚之贫悴,则出力赒之。族中之丧有不举者七人,公为营窆,其所为多此类。”

文中以胡公勤俭治家却不忘周济亲戚,甚至会为族人们操办丧事来赞美其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质。“营窆”当为丧葬义词汇,《大词典》释作“营造坟茔”。《新唐书·高祖纪》:“癸卯,诏隋帝及其宗室柩在江都者,为营窆,置陵庙,以故宫人守之。”属孤证,可补宋代苏州出土墓志。传世文献亦有用例。《大清世祖體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七》:“徽州民张才远妻杜氏、年二十七、夫亡。家赤贫。遗亲未葬。纺织营窆如礼。”

12. 执礼

唐宝应元年《从感解墓志》:“或七德纬武,或四科典□,或专经执秘,或体道全真,孝友若成乎家,节哀数尽,立乎天性哉!”

“执秘”费解,亦不词。复审原拓,拓片作“”,清晰可见是“礼”字,疑是形近而误,当为“执礼”。《大词典》“执礼”条有两个义项,一为“赞礼、执守礼制”,一为“指对人的礼节”。依照前后文句式来看,“执礼”与“纬武”“全真”当为同一词性,即动词,句中“执礼”符合《大词典》义项1释义,并常见于传世文献。《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桓宽《盐铁论·崇礼》:“贤良曰:‘昔周公处谦卑士,执礼以治天下。’”唐白居易《太常博士王申伯可侍御史等三人同制》:“某官王申伯:学优行茂,饰以词藻,执礼定议,多得其中。”除《大词典》以上所引上古及中古汉语例证外,近代汉语时期亦多有用例。如明《甘泉先生续编大全》卷之二十四:“而子昔之京,因罗江公南都执礼弟子。以彼其志,而乃如是,一可哀只!”《娇红记》第二出《辞亲》:“暂住林园,传家法诗书执礼。几时得两儿荣贵,光生门第。”

注 释:

[1] 金纹漪、周阿根:《南京出土墓志语词释证》,《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

[2] 刘志生:《魏晋南北朝墓志词语又释》,《武陵学刊》,2017年第2期。

[3] 周阿根:《<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注释商榷》,《江海学刊》,2018年第2期。

[4] 叶云露、周阿根:《<汉语大词典>例证商兑》,《安徽文学》,2018年第7期。

[5] 苏州博物馆编:《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文物出版社,2012年。

[6] 杨超:《简明实用辞典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

[7] 周阿根:《五代墓志词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

[8] 复核原拓,《苏州博物馆藏历代碑志》“范文正公”之“公”实为衍文,当去之。

猜你喜欢
苏州词语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有味道的苏州云
苏州之美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