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

2019-09-10 07:22张宸睿
中国商论 2019年4期

张宸睿

摘要:判断一个国家经济是否增长、社会是否进步的基本标准是我国国民消费是否长期保持增长。国民消费的增长能够促进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革新,人力资本评估;第二是投资、消费、出口这三个经济推动元素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人力资本、居民消费等方面来论述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关系。

关键词:国民经济增长 国民消费演进 人为主体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2(b)-002-02

1 消费水平与经济的关系

居民消费水平和经济增长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它们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其中对国家总体居民消费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居民的内需。居民内需的大小反映国民收入和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经济能够发展主要依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企业经济效益能够提高的同时居民的收入也会随之提高,居民收入得到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会相应得到提升,居民的内需就会扩大,进而国家经济水平就会提升,因此各个国家在新时代、新经济的背景下越来越重视利用扩大内需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国家为了发展经济,促进国民消费,我国在居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选择了扩大内需的方式来发展经济,这样的方式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实行之后造成了我国经济不但没有取得相应的进步,反而在一些领域内是一种退步状态,同时也造成了我国产业结构畸形。

2 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演进现状

在毛泽东和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带领下,针对经济发展不断摸索向前,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我国经济体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我国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分配方式并存的非配制度,同时也注重发展市场经济,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主导力量,市场经济为补充力量的经济政策。这使得我国经济矛盾有所缓和,经济得到发展。如今经济更是发展迅速,这使得各国都深刻认识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完全依靠各国资源的竞争,新时代取得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是科学技术额竞争和人力资本的竞争。我国也对此作出了相应的应对政策,在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改革开放这一伟大决策使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我国经济在四年之内取得了迅速发展,我国基本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矛盾,我国经济的扩张仍旧是粗放式扩张,加上我国产业结构以及消费状态很难符合国民消费的需求,这样使得我国生产出的产品出现大量滞销。我国贫富差距越发明显。这就需要我国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作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决策,我国要在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对现有的分配方式进行调整,对社会分配问题也要稍作修改,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进而提高我国整体消费水平。

居民的消费水平提高不但能够推动经济增长,同时也是我国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在当下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率降低,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现状,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内需对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使我国经济能够保持平衡稳定增长。新时代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发展科学技术。但是我国经济成分中还有一部分财产不能后适应经济发展规则,其经济价值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对国民消费质量和消费层次提高的制约

在1990-1995年这几年中,我国经济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是增长的,但是这样的增长方式是不利于经济长期发展的方式,当时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规模化、粗放式的方式,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满足居民消费的供求关系,消费者的购买需求与厂家生产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久而久之会造成居民内需不能得到满足,而商品生产厂家生产出的商品却滞销。在20世纪90年代,一些高端的家庭生活用品厂家已经倒闭,当时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产品质量的下降,这也对经济增长造成了重大影响。

2.2 消费结构和收入水平对消费选择性的限制

在粗放式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经济逐步划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货币消费的商品性市场;另一种是像住房、医疗等具备社会公益性质的非货币消费或者少货币消费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形势不完善,逐步造成非货币福利份额在经济消费中比例降低。根据我国消费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在21世纪初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较小,居民对于大额消费产品购买力极低,公民的经济收入大多用来进行存储,这样的发展方式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

2.3 严重通货膨胀使得国民收入实际水平下降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改变,并且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仍旧不均衡,我国近几年产生了经济上的通货膨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约一半的城镇居民年均收入縮减了1/5,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情况更加不容可观,农村经济发展停滞,这样严峻的经济形势,居民消费必然会急剧缩减,全国消费指数降低。步入21世纪,我国经济开始回暖,但是经济增长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国家应该对此高度重视,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引导居民正确消费,政府加强经济宏观指导,引导生产者按需生产。

3 提高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国民消费质量提升的策略

3.1 完善消费法和消费政策以促进国民消费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开始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发展我国国民经济也要注意该方面的法治建设,要不断完善消费法和消费政策,让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具体完善方式如下:第一,首先要找出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之处,对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使其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第二,要充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增强社会医疗、养老水准,较少居民负担,进而促进居民消费。第三,社会经济体系要进行经济政策改革,对有信用的人可以鼓励他们进行信用消费,进而推动居民消费水平。同时,国家要把握好商品价格关,让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能够相协调,把握商品的质量关,让居民相信商品质量进而推动居民消费,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

3.2 重视人为主体的需求和人力资本开发利用

所谓重视以人为主体的需求就是将生产者、消费者和市场之间进行平衡,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促进居民消费,国家还要注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调整。对于居民,国家要对居民消费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培养居民科学的消费观。20世纪初有关学者曾指出,经济是国家发展的一大推动力,因为社会财富是人创造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得到了提高,进而改变消费结构,市场会因此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形势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因此要格外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特殊领域的人才,还要注重发展科技,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要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可以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消费之间相辅相成,国民积极消费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增长,我国经济增长反过来促进国民消费,因此国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增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充分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调整好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l]牛晓耕.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李慧德.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关系研究[J].现代交际,2016(3).

[3]赵吉林.中国消费文化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