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在历史教育教学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及对策

2019-09-10 22:25陈甲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7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历史教学思想品德

陈甲酉

摘 要:教育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积极主动性等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所在,在历史教学中,不但要鼓励学生间加强交流,同时还要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互动,并引入多媒体、情景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在使学生历史情感得到培养与增强的同时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想品德;勤劳朴实;健全人格;艰苦奋斗

1.引言

初中历史教学,由于受到“唯教学质量论”的影响,老师讲解的内容也是大纲中规定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学习背诵的内容也是考试的“知识点”。忽略了学生对历史价值的理解与思考,以及历史价值对学生的人生、理想、情感、认知等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尤其在农村初中更是这样。

历史内容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在还原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的基础上,其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对阅读者的心理及人生走向產生的重要影响。为此,教师要根据现实情况,针对学生的一些行为特点,依据历史教材的相应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把学生培养一个对家人、对家乡、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讲历史,不是为了讲历史知识而去讲历史,而是在讲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历史内容中有益的观点和教训,最大限度地去教育人、培养人,窃以为这才是历史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那时上学,从小学到高中,生活困难,衣着破烂。独自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在山风中摇荡,在雨露中呼号。从来没想到要父母照看或者帮扶。最终,靠着自己的艰苦努力,完成了学业,从不同的方向走向了成功。无论是捉公事的或者是外出创业的,都学会了贡献,学会了奉献,学会了创造,学会了感恩。

现在的学生则不是这样,尤其是农村学生。一上学就有免费的早餐,享受国家的两免一步政策待遇。我不是说学生不应该享受应有的权益,而是说学生眈于舒适生活的同时,会丢掉最根本的东西,就是那种传统的吃苦与耐劳,独立与朴实的美好品质。所以,如果对这样的情况或类似的情况不加以正确的引导的话,学生就会对这种义务享受视为当然。长此以往,在这种心安理得的心理作用下,学生只懂得索取,不懂的奉献。只懂得享乐,不懂得贡献。如果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他的发展前途还真得令人有点担忧。如果这个蝴蝶效应被逐渐放大的话,这个影响就不是一两个人的问题了,而是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问题了。

更为特殊的是,每一位学生后面跟着一位陪读人员,专门对学生的衣食住行进行护理负责,以保证学生的绝对安全。实质上,这本身恰巧说明了学生的不安全,教育的失败性!

为此,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利用相关材料,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那么,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呢?

窃以为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的勤劳习惯

如,讲到两晋文化、隋唐文化、宋元文化时,涉及到三位诗人的诗作(查阅互联网),为了更好说明问题,将内容列举如下。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李绅的诗《悯农》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鸟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我们是农村人,我们的孩子是农村孩子,知晓田园劳作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现在的孩子比城里孩子还要城里孩子。不知道农活是什么,从来没有参加过田地劳作,没尝试到农活的艰辛。自然就不懂得父母的艰苦,也就不懂得感恩。所以,在讲上述历史内容的过程中,有意把相关材料组织一下,设计一下,探究其中的主题,揭示田园劳作的快乐意义。这样,既鉴赏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又唤醒了我们沉睡的灵魂和迷失的方向。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使学生对劳动最美有了深深的感知。从而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亲近劳动,尝试劳动,理解父母,热爱家乡。进而培养学生善良、勤快、感恩的良好品质。

二、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是惯大的。以我为中心,比较任性,脾气大,我行我素,经不起打压。所以,一遇到挫折困难,就消极沉沦,甚至有极端行为。为此,历史教学中应拓展相关材料,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教学。如,讲越王勾践的故事时,要凸显他的忍辱负重。“辱”在那里?“重”在那里?昔日的国王,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做了仇人的奴仆,而且还曾亲口尝验仇人的粪便(《左传·哀公元年》)。这是何其的人生侮辱?是可忍孰不可忍?但是,任何屈辱、坎坷和打击,都无法动摇他重新复国的坚强决心。这样的责任何其重大而又神圣?最终,“十年生聚,十年教育,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呼!”(《左传·哀公元年》)。勾践获得了成功。还有左丘明的故事,司马迁的故事,苏武的故事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绝好的生动教材。只要讲到位,讲透彻,学生都会感动的。只要感动了,学生就会进步的,就会醒悟的;只要感动了,学生就会真正明白,吃点苦,受点屈辱并不是坏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只要感动了,学生才能理解人生,人生都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的,没有那一位成功人士的人生是一条坦途,一条直线。是直线的,只有划过夜空的流星。

三、注重学生日常礼仪行为的培养

在感觉上,现在的学生总是不太自然。不是拘泥就是张扬,缺少一种雅静与规范。无论学习上进步的还是迟慢的,缺少一种灵活与随和,总是有点“拧”,有点“怠慢”,有点“突然”。有道是“细节决定成败”,小问题不小。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形成为一种品行,直接决定或影响人生的成败与得失。

那么这些缺点和不足是怎样形成的呢?根本一点就是缺少一种内在的修养。怎样才能培养这种内在的修养和美好品行呢?那就是培养学生的日常礼仪行为习惯。习惯成自然了,就自然形成了美好的品格。英国作家萨克雷说,“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就说的这个道理。所以,历史课讲解中要注重这些方面的教育培养。

四、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说艰苦奋斗,不是让学生去过缺吃少穿的生活,而是让学生砥砺意志,锻炼韧劲,学会吃苦,以便在今后的生活中经得起敲打。需要明白的是,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艰苦奋斗的内容虽然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就是开创精神,不怕苦的拼搏精神。例,讲中国现代史时,学生自然就会明白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表现为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革命建设时期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等。

“人类进入21世纪,只是门类激增,大量的边缘科学涌现,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这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思想品德》九年级)。面对这样的时代,每一个人都应树立刻苦学习、终身学习的信念,都应具备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更何况还在求知成长阶段的后生小子乎?所以,历史教学中教师更应承担这样的责任,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既是历史教学的部分目标和任务,也是时代的逼迫和要求。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以上仅是本人教学的一点经验和体会,提出来供大家借鉴。也期待分享更好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历史教学思想品德
从高校辅导员视角论当代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体育运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