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9-09-10 00:25何葵花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彩带棉花数量

何葵花

摘  要:引导学生审题,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教会策略方法,让解决问题直观简单化,通过对比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引导学生审题、解决问题

【正文】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所有在教学第一线的老师绞尽脑汁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解决问题不但有助于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而且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就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呢?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审题,学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审题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能力非常重要。审题就是理解题意,实践证明同学们不会做或做错,往往缘于不理解题意。一旦理解题意,其数量关系也就明了。因此理解了题意就等于题目做了一半。在审题过程中,我教会学生分三步进行:一是读,要求学生多读几遍题目,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思考,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二是画,画就是让学生用符号画出题中的条件、问题及关键字、词。三是想,想题中已知量与已知量,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思考该用什么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可是由于孩子们缺乏一些生活经验,审题总会有困难或有偏差,容易出错。例如这道题:王阿姨去服装店批发衣服,一件上衣89元,一条裤子65元,她一共批发26套衣服,一共需要付多少元?有的同学理解有偏差,认为衣服是指上衣,就直接用89乘以26得到一共用去的钱,就少了一步,应该先用89+65=154(元)算出一套衣服的钱,再用154乘以26得到一共用去的钱。因此对于孩子们不熟悉的一些生活问题,老师可以适当地进行情景再现或解释。

二、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应用题语言精炼、抽象,短短几句话包含了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对小学生来说确实难以理解。但应用题顾名思义,就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它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难了。例如:4个小队的少先队员摘棉花,每个小队有8人,平均每人摘15千克。他们一共摘棉花多少千克?这道题很贴近生活实际,容易理解,有两种解法,可以先求每个小队8人共摘棉花多少千克,(数量关系:每人摘棉花的重量乘以人数=每个小队共摘棉花的重量),再求4个小队一共摘棉花多少千克(数量关系:每个小队摘棉花的重量乘以小队的个数=4个小队共摘棉花的重量);也可以先求4个小队共有多少人(数量关系:每个小队的人数乘以小队的个数=总人数),再求4个小队一共摘棉花多少千克(数量关系:每人摘棉花的重量乘以总人数=一共摘棉花的总重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孩子们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特别重要,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们熟记并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

三、教会策略方法,让解决问题直观简单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让解决问题直观化简单化。如:列举法、综合法、分析法、图示法、画线段图、排除法等各种方法,加强对孩子们的学法指导,鼓励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

在这些方法中,其中画线段图最为常用,最为简单明了,不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思维积极性,提高孩子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画图,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明显地表示出来,使人一目了然,从而帮助孩子们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云云家养猪和牛一共56头,卖掉20头猪后,猪和牛的头数同样多。他家原来养猪和牛各多少头?这是一个和差问题,先要让学生读懂:“卖掉20头猪后,猪和牛的头数同样多,”就是猪的头数比牛的头数多20头,再让学生画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画一条较短的线段表示牛的头数,画一条较长的线段表示猪的头数,再在图上标出猪比牛多20头的一段,打一个大括号,标出一共56头,然后标出两个?---猪和牛各多少头,这时老师用书把多的20头一遮,就问:“从56头里减去多的20头,剩下的36头刚好是什么头数的两倍?”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是牛的头数的两倍,”老师又问:“那么我们先求较少的牛的头数,怎么求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36除以2等于牛的头数,”最后再求猪的头数(可以用56-18=38头,也可以用18+20=38头)。

四、通过对比练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种对比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容易犯定势思维的错误,稍微变一点就不会做了,因此培养孩子们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这种对比练习有“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例如:小红买了两条彩带,第一条有24米,第二条彩带是第一条的3倍,两条彩带一共有多少米?在解答完这个问题后,老师可以问:“谁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进行解答呢?”这时肯定会有人举手回答说:“可以问第二条彩带比第一条彩带长多少米或第一条彩带比第二条彩带短多少米……”这时就达到了“一题多问”和“一题多变”的效果了。再例如:服装店运进36套儿童服装,运进的成人服装是儿童服装的3倍,成人服装比儿童服装多多少套?通过画线段图,孩子们很快想出解决办法:先求成人服装的套数即36乘以3=108(套),再求多的套数即108-36=72(套),这时老师再点拨一句:“还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吗?”这时孩子们就立刻举手回答:“还可以先算成人服装比儿童服装多的倍数即3-1=2,再算多的套数即36乘以2=72(套)”,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效果了。

当然,要想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还要注重充实他们的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排除多余条件的干扰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盧有珍.培养小学生学会提出有效数学问题的策略[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9(03)

[2]  方亚芬.浅谈利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J].   才智. 2016(21)

猜你喜欢
彩带棉花数量
棉花是花吗?
眼花缭乱彩带舞
雪白的棉花堡
角:开启位置与数量关系的探索
耀眼的圣诞节
头发的数量
挂在天上的彩带
向量数量积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不可思议的棉花糖小村(上)
心中的“棉花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