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展示

2019-09-10 07:22丁晓灵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一体词人陶渊明

丁晓灵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行们:

上午好,我今天课堂教学展示的是部编版语文九上第三单元第十三课的第三首词苏轼的《水调歌头》,共一课时。

第一环节,阐述教学目标。

本课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有两个:

1.引导学生领会本词中作者寄予的复杂情感。

2.激发学生领悟作者物我一体的自然观。(重难点)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包括四个方面: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层面。在诗词理解的过程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在思辨性的问题讨论辩论中获得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在挖掘作者物我一体的世界观中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新课程标准层面。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理解的基础上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3.教材层面。通过诗文理解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懷。本课设定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领会本词中作者寄予的复杂情感”。

4.学情层面。本人从初一开始便有计划地开展了课外阅读与口语表达综合实践活动,每学期一个主题,其中课外古诗文阅读范围包括《唐诗三百首》和《古文观止》的指定篇目,因此学生的古诗文知识水平相对较好,所以我设定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激发学生领悟作者物我一体的自然观”,希望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态度的基础上,尝试破解源头问题,即作者的情感态度的动因。

第二环节,规划教学活动。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本课教学活动的基本流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分为明宗义、疑悲欢、辩醉醒、悟境界、迁能力。

接下来我向大家讲述教学活动具体安排:

一、小序导入明宗义(3分钟)

不是所有诗词都有小序,而本词的小序则可以大做文章。我从本词的小序入手,先明确小序的字面意思,然后归纳诗词小序的一般作用(交代时间、地点、写作背景及作者心情)。我会有意识地聚集小序中的“欢”“醉”二字,为后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二、疏通正文疑悲欢(14分钟)

1.词人是“悲” 是“欢”?

由小序中的“欢饮达旦”可自然引出对作者感情追溯,作者的情绪果真是欢快的吗?我会通过集体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词人是“悲”还是“欢”。

经过归纳总结,可以达成共识:词人心怀天下却官场失意,此为一悲;中秋佳节却兄弟离散,此为二悲。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会补充两个资料,一个是本词的写作背景,一个是苏轼与苏辙深厚的手足情。

2.既然不“欢”,为何言“欢”?

接下来教师基于不“欢”的结论,可以马上置疑,既然不“欢”,为何小序中又要言“欢”呢?这是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欢”的情绪对“悲”的情绪的消解排遣意义。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以援引本单元学过的另一篇文言文《醉翁亭记》欧阳修的例子,同样是仕途失意,却也能抒写身边的快乐,极力言“欢”。

再读小序,可以明确“欢”的情绪是通过“饮”的途径来实现的,而且还“大醉”,这样可以自然过渡到第三个环节词人是“醉”是“醒”的讨论。

三、情境代入辩醉醒(14分钟)

1.词人到底是“醉”了还是“醒”了?

这个环节有辩论的色彩。因为从古诗词表义含蓄凝练的特点,有许多需要想象力填补的空间,无论说“醉”还是说“醒”,应该都有很大的表述空间。因此不必拘泥答案是否“正确”,言之成理即可。同时还要结合朗读,鼓励学生在援引文本的时候,要读出“醉”和“醒”的意味,情境代入,从而在诵读中体会“醉”与“醒”的交互状态,并通过带有辩论性质的各抒已见,了解这种文字上的矛盾性背后,思想上的统一性。

2.词人醉眼下的“青天”“明月”与词人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说到酒与诗,同学们还会想到李白,我利用李白的补充资料,发掘两人在醉态下,用醉眼看到的外物,如“青天”“明月”跟自己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这是一种平等共融的关系。目的是让学生初步建立“物我一体”的概念,延展“醉”的含义。

3.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也呈现了这种“物我一体”的自然观,苏轼在诗中曾写道“渊明吾所师,夫子仍其后”,他把陶渊明当作自己的老师,你从以下的陶渊明的诗句中通过哪些字眼能够看到这种“物我一体”自然观呢?

在学生初步地建立了“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之后,再次援引苏轼与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巩固“物我一体”的具体表现。

这个资料中的诗句部分是学过的,没学过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通过已学知识,适当拓展,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四、拓展阅读悟境界(8分钟)

将苏轼与陶渊明横向对照后,通过对预习资料《前赤壁赋》(节选)的讨论,材料文中哪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对自然的态度?结合本词谈谈它有哪几层含义?

纵向拓展,领悟苏轼一以贯之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乐观旷达的人生境界。预习资料《前赤壁赋》虽然是粤教版高一的课文,但也是我班学生《古文观止》的指定阅读篇目,通过补充注释和课前预习,对于初三学生而言,表层意思容易理解,往深挖也许有难度,但值得尝试。

五、致意先贤迁能力

最后是本课的总结和课后作业。

结合第13课的前两首诗《行路难》《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总结三位诗(词)人在困难面前完成自我超越和成长的精神特质。

课后作业:选择一位诗人,结合他的诗(词)作,运用两种及以上的修辞手法,为他写一首赞美辞,不少于150字。

我会写一个下水的文段,供学生参考,明确写作的思路。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能力迁移,“以读促写”;也是对上课内容的一种验收考查,让同学们致意先贤,借鉴先贤。

第三环节,讲解重点问题。

这是我假设在第三个环节中,学生已经通过分析文本,辩论思考,明确了作者外“醉”而内“醒”状态。如何通过理解“物我一体”的自然观来认识“醒”与“醉”辩证关系呢?

我的讲解如下:

同学们,正如大家所言,词人此时是“醉”中有醒,“醒”中带“醉”。从词人与天对话、月下起舞的行为上来看,好像真的是喝醉了,但从词人的细致的观察和心理活动上看,好像又是清醒的。对话和行为是别人看得到的,是外在的;自我的观察和内心的活动是别人看不到的,是内在的,所以我们说词人是处于一种外“醉”而内“醒”的状态中。那词人醉眼看到的外界,如青天、明月有什么不同吗?在“醉”的狀态下,作者可以把青天、明月作为叩问、倾诉、甚至是埋怨的对象,万物皆可对话,万物皆能相通。物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对象,而与人一样有思想有感情。这便是“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说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不得不提到苏轼的偶像,他比苏轼大六百岁,两个不同时代,但苏轼却是他的死忠粉,还直接在诗里表白说,他就是我的老师,孔老夫子都要排在他的后面,还隔空跟偶像唱和了一百多首诗。这个人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爱酒、爱自然、有才、有脾气、不好惹,这都深深地影响着苏轼,我们从下面的几首陶诗中的句子中,便能发现这师徒俩一脉相承的“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首先“性本爱丘山”中的“性本”强调了人与自然与生俱来的亲密关系;“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这是一种平行视角,山你再高,我也只是平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平等的关系;“复得返自然”中的“返”字强调了人从何处来,应回何处去。“托体同山阿”则是在思想上打破了人与自然的界限,死后我把我的身体融入自然,这是肉体与自然共通共融。“渊明吾所师”恰好也说明了两人“物我一体”的思想境界上的默契度。那么陶渊明写这些诗的时候,都是像苏轼一样喝醉了酒吗?应该不是,所以“醉”这种状态就有了更广义的理解。“醉”未必一定要靠酒,也可以指全身心地沉醉陶醉其间。如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词人对月光泄地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如若不是身心沉醉于自然,哪里有这如梦似幻空灵至极的比喻。

“醉”打通了人与自然的边界,能让词人毫无约束地充分融入自然,陶醉于自然。那词人不可能永远沉溺于自然,他还要面对现实,所以“醒”则是词人内心的精神自律,在自然中汲取的力量,以立足现实的眼光和乐观通达的态度看待人世的悲欢离合。词中尾处写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自古难全,我又何必在意呢!于是他在密州出猎,“左牵黄,右擎苍”“西北望,射天狼”;于是他黄州放歌“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于是他以惠州为家,乐不思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于是他以儋州为终,无怨无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就是苏轼,在困顿时,他总能主动地将自己置身于“醉”的状态,让自己更加清醒地看待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包括自然之无穷、人之渺小、造物者之神奇等等。因此,作者变得通透了,不再一叶障目、被眼前的困厄所挟持;作者变得圆润了,不再执拗固化、被许多的束缚所捆绑。

所以,“醉”是“醒”的途径,“醒”是“醉”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一体词人陶渊明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陶渊明失败了
孤馆寒窗夜无寐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不为五斗米折腰
林逋梅妻鹤子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