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实践·创新

2019-09-10 07:22赵锟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19年3期
关键词:法度学书入门

赵锟

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心坠恶道。”古人主张“取法乎上”,今人多谈“与古为徒”,从各个方面都谈到了法的作用。学习书法,必须依法入门,探究书法艺术的真谛。入门必须先知规矩,“依葫芦画瓢”,有个样本很重要。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经过古人的不断演绎和创造,已经使古老的中国传统艺术彰显出巨大的魅力和人文色彩,在世界民族之林独树一帜,韵味无穷。法的概念由浅入深,由不断地体验和训练转化成固有的概念,是按照感受和认知程度決定的。对于初学者来说,选一个好的范本很重要。其次,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法度和运用法度也是非常重要的。感受法考验人的认知程度,运用法体现人的熟练程度。对于法度,我们要辨证地看。既要善用法,又不拘泥于法。

天道酬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古今能成就大事业者无不是勤奋刻苦之人。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往往能体现出强者坚韧的毅力和执着的品质。书法学习也是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临池不辍,笔耕于勤,厚积而薄发,在对传统书法艺术的学习中,“苦”是彰显生命的色彩,是对理想的展望,更是人性光辉的闪耀。“废寝忘食,手不释卷”是一种境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成功的法宝。我们要心存鸿鹄之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法艺术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要考量人的意志,要体察人的耐力。我们要理清思绪,放下包袱,朝着既定目标坚定前行!

创新是衡量一个人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是否成熟的标尺。在书法艺术领域里谈创新就必须先谈继承。创新是每个人对书法学习广涉博取后的主观能动认识。是“痛定思痛”后意识的积攒和思想的折射。这种认识是理性的、深邃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成熟体现,有技法的更新,更有观念的嬗变。它取决于人的综合素质,是一个人智慧的呈现。创新也并非神乎其神不可捕捉,其本身来源于实践。唐朝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即以心为源,强调艺术创作与创作主体心灵的密切关系,创作表现主体的情绪。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就是讲创造要有时代的精神和气象。我们常讲书法创作要有意境的体现,要做到意居笔先、妙在书外,情景相融、形神统一。形的要求当然是要合乎规则,要形成较为完善的书法体系,要有自己的艺术语言,这谈何容易?所以,当下对我们来说一方面要多加练习,不断锤炼技法;另一方面要多读书,提升自身素养。李瑞清认为“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强调的就是要有书卷气,要有韵味。古人提倡“百般滋味,千种风流”,其实就是精神气韵。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市吴门书道馆副馆长)

猜你喜欢
法度学书入门
通俗歌曲及通俗歌曲创作入门基础 教学设计
学书有感
畏法度与能自律
多元性解读文本要有“法度”
一花引来百花开姹紫嫣红放异彩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钟繇学书
欧阳修《试笔·学书为乐》
拒子入门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