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辨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9-09-10 03:20刘筱蓬
学习与科普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应用

刘筱蓬

摘 要:审辨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审,仔细探究,辨别;辨,区分,判别。本文中笔者从对对审辨性思维的认识、审辨性思维的特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审辨思维、使教学和学习更加广博的途径等方面,就审辨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审辨;中学语文;应用

审辨是一种良好的思维方式。

审,仔细探究,辨别;辨,区分,判别。我们先从汉字的演变来看看“审辨”的涵义。金文的“审”是一个手掌上托着米粒,在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内察看,会意为“放在眼前,仔细察看、分辨”,小篆字体的“审”可能是为了刻写方便,在象征“粟杆”的横线上把“两粒米”拉通了,之后便以讹传讹,成为“采”和“田”的结合体,简化为“审”,已经在字形上看不到原来“仔细察看、分辨”的意思了。但与“审”有关的合成词,诸如,审视、审查、审定、审美、审计等等,表达的仍然是“审”最初的意思,

辨,也是区分、分别、辨别的意义。

审辨,同义合成词,表示仔细察看辨别的意思。

一、对审辨性思维的认识

审辨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活动,重在强调仔细分辨、辨别、辨析,强调在“多”中认识事物、区分不同事物,强调事物的“差异性”,突出个人对事物的个性化认识,即提倡在仔细分辨后的独到见解。

审辨性思维因为强调个人个体的独到性,因而它的结论不轻易盲从、不随意轻信、不主观武断,它是一种有见解、有依据,理性、客观、准确,辩证地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

正如人的成长需要历练一样,具备审辨思维需要博学。

二、审辨性思维的特性——以对“勇敢”的认识为例

小的时候认为“不怕”就是勇敢,不怕虫子、不怕黑暗,不怕坏人。

《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知其不可而为之,勇也。见义勇为、迎难而上是勇敢,也是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品质;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苏洵《权书·心术》),也是不怕,本质是镇定,镇定是勇敢;

电影《江姐》中江竹筠凛然赴难的镇定是勇敢,华子良苟且活着的镇定也是勇敢,这里的勇敢解释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古人云: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知道羞耻、耻辱才是“近乎”勇敢,改正错误、不做羞耻的事就是勇敢,原来战胜自己是勇敢,战胜自己的懒惰、贪欲、散漫,需要很大的勇氣与毅力,这才是真正的勇敢!

不独不怕,对人、对事、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也是人类的勇敢。

勇敢是“不怕”,是战胜他人、战胜敌人,是战胜自己,是凛然赴死,是顽强生存,是镇定,是敬畏,是“怕”!

勇敢是一种精神、品质、处事态度和方式。随着知识的增加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对“勇敢”的认识,从“不怕”到“怕”,内涵更加丰富深刻,也更加全面宽容。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见解,产生了理性的思考,在道理上不仅是认同而且能深刻地说服自己,从而改变了看法,产生创意,开阔心胸,产生价值感、愉悦感。这就是审辨性思维。

形成审辨性思维需更多的学识和认识。个体的博学为审辨性思维奠定了基础,提供了依据,让辨别、筛选、对比、提炼、包容观点成为可能。

审辨思维让广博的知识成为系统的学识,让庞杂的资料成为整齐的资源,让假设的结论得到了验证,让创新找到了依据。审辨思维的结论具有真实性、启发性、探究性、辩证性、发展性。

人的学识博学与审辨思维相辅相成,而博学中的宽容、包容又为审辨开阔了境界,使得见仁见智成了学者之间的乐事。我想,这也许就是诸子学说在战国时代能够共存发展的基础。

三、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做到审辨思维?

首先认真研读文本,做到精思。善于从文本语言、段落层次、人物、表达方式、哪怕标点符号中发现问题,进而关注其一点,有目的、有主题地集中解决主要问题。譬如《劝学》中“比喻论证”、《登高》中的“悲”的感情等等,确定了研读点,为深入思考明确了方向。

其次是深思。广博地占有材料,深入分析,就有可能打通知识间的关系,从中易于发现规律,规律乃事物的本质,能揭示规律是思维的巨大胜利。譬如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善于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其的经典小说《项链》即此。在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试着用一组句子概括或评价自己读到的内容,学生作业如下:

得项链光彩照人一夕荣耀,失项链破衣烂衫十年辛苦。(田梦)

一张请柬一时荣耀虚伪,一条项链十年艰苦命运。(宋晶)

以假乱真损失法郎三万六,萦俜伶苦荒度时间三千六。(韩钟健)

美丽全身一时乐,沧桑满脸十年悲。(朱琳)

阅读思索后,同学们完成得很顺利,大家在相互交流中,从“一挂项链、一张请柬、一时快乐”等词句中,基本了解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但对“大”的理解还停留在女主人公本身的生活,在讨论中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单以“虚荣”而言,马蒂尔德想在晚会上风光一下,借了别人的项链是爱慕虚荣,那佛莱思节夫人是有钱人,她怎么也买假项链做装饰品?穷人虚荣,富人就不虚荣吗?马蒂尔德是一个人还是一类人的代表?代表了哪一类人?她身上就没有美德么?把别人的一挂假项链当成真的去还,为此付出了十年的青春,十年辛苦生活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习惯、相貌甚至品性、精神。

在讨论中学生逐渐明白“爱慕虚荣”人人皆有,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就会带来祸患。而诚实、勤劳才是马蒂尔德的本性,下层百姓的虚荣为自己带来的是命运的变迁,极富讽刺意味也极具戏剧性。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也在此。

再次是慎思。摒弃离开文本环境和文本精神品质而进行的思考和发问。譬如《愚公移山》中“挖山不如搬家”、《苏武》中“苏武不会变通,也可假装投降,以图日后东山再起”。这样的结论只是思维上一厢情愿的自我围解,没有探究价值。

最后是异向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立场发现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譬如《祝福》中“祥林嫂之死,谁之过?”、《荷塘月色》中的“心绪”等等。

四、使教学和学习更加广博的途径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与读书人为友是博学最直接的途径。苏格拉底说:耗时于阅读,你将因别人辛苦得来的经验,轻易吸收并改善自己。行路,强调在实践中历练,在历练中增加阅历、丰富认识、验证并升华理论。参与社会实践、游学、实习都是有意义的选择。

善于思考。富兰克林说: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有了思考,庞杂的知识才能变成精美的珍珠,有了思考,才会唤起主动求知的愿望。

“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思考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从而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林则徐语),进而“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人甘于平凡但不能甘于平庸,不善思考便会抱残守缺,思维僵化,把腐朽当做安然。宽容是美德,包容是态度,这个社会不是非此即彼的,有很多种可能,因此,人们需不断学习丰富自己,让自己活跃起来,包容他人,让他人生动起来。

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也是有理想有追求有责任心的教师的目标,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审辨性思维,教师义不容辞。

参考文献:

[1]李媛媛.审辩式思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语文天地,2016(12):85-86.

[2]孟瑞,叶守义.审辩式思维在高中阅读中的意义及运用要领[J].学语文,2017(1):15-17,共3页.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应用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