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杜林论》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逻辑三重性及现代意义

2019-09-10 12:29安雨
青年生活 2019年26期

安雨

摘要:为了防止对马克思主义的割裂、歪曲与只注重分门别类研究的弊端,学界倡导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学者们提出了进行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一大视角即文献学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中探讨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而《反杜林论》一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文本根据,也是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研究的支撑。本文旨在以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入手,阐释这一经典著作如何从创作逻辑、对象逻辑、理论逻辑等逻辑三重性来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以及研究这一著作对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逻辑三重性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视角有许多观点,其中主张进行文献学视角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都内在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三大部分,并体现出三者的紧密结合,因此,这一视角是为了论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大都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因此,文献学视角下考察《反杜林论》,就旨在通过深入分析,论证《反杜林论》即使将马克思主义化为三编分别进行论述,也是在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三部分也不是分別独立的,而是互相贯穿紧密结合的。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视角的研究

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问题,目前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割裂与歪曲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现象存在,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割裂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脉相承关系、甚至制造马克思主义内部的各种对立,破坏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因此,澄清这一误解,不仅在于要把握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实质与内涵 ,更要加强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途径与视角。学者提出了多种认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视角,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历史视角,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与形成史来探讨整体性;逻辑视角,即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内在逻辑把整体性;理论视角,即注重从马克思主义三大部分入手掌握整体性,其中包括“回归文本”,即从文献学视角下,探讨经典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特征;同时还涉及许多其他研究视角。

学者们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整体性原则,即认为不管以何种视角、何种方法出发解读马克思主义,都必须站在整体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高度。因而,从“回归文本”入手,不仅能保证研究站在“整体性”高度进行,同时还能从经典著作入手论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征。因此,本文将在“文献学”视角下分析《反杜林论》中所蕴含的整体性特征。

2.创作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贯穿于创作过程

张雷声学者认为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以及构建整体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因此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首先必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足点及其内容基础和主线,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而这一理论立足点便是《反杜林论》的创作逻辑。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基于世界观方法论,没有唯物史观,不可能有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解剖,也不可能有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基础是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整体性的主体。恩格斯首先在《哲学》编清算了杜林的哲学基础,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在批判杜林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时,恩格斯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及其唯物史观。《反杜林论》中不仅大量地方使用了唯物辩证法,同时还发展与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方法贯穿着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历史唯物主义是明显的哲学观点,却在《政治经济学》编与《社会主义》编得到发展,如《政治经济学》编的“暴力论”三章,就在历史唯物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这三章中,恩格斯系统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一根本问题,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恩格斯这三章详细论证了经济决定政治、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等唯物史观原理。在《社会主义》编,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定义,不仅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终极原因作了解释,也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分析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联系起来。

不难发现,作为马克思主哲学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一直贯穿着政治经济与科学社会主义两个部分,因而,这一理论立足点作为《反杜林论》的创作逻辑,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理与结论更具科学性,正是坚持“一以贯之”原则,使得《反杜林论》即使分为三部分分别论述,却仍然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

3.对象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体现于现实基础

《反杜林论》研究对象的整体性体现了其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特征。恩格斯在《概论》编中明确地指出:“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现实的基础”指的便是“两个伟大发现”即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也就是说全书围绕这“两个伟大发现”对杜林理论进行驳斥以及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而恩格斯在《概论》编中就明确指出,这一研究对象如何将三部分贯穿与衔接。他首先论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此为中心,深刻阐述了形而上学与唯心主义两种思维方式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以及唯物辩证法对其的改造,并阐明了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意义,从而深刻揭示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的内在关系,即科学社会主义是寻找“两个伟大发现”的目的,而“两个伟大发现”共同构成现实基础。“使科学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这句话就表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不是仅从头脑中虚构出来的,而是深深扎根于社会现实,这里的“社会现实”便是指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事实。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及基本矛盾的分析,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已深深扎根在其生产方式之中,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有历史的合理性,并找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基本途径,而完成这一过程的基础就在于有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历史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各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论断,正是由于没有找到最根本的哲学方法论,因而他们找不到解释历史更替的终极原因,只能从现象解释现象。而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实现哲学的彻底变革,能彻底摆脱经济关系的束缚,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提供基本理论观点

因此,三个组成部分以及“两个伟大发现”这些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机械地捏合在一起的,而是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并且通过一定的结构和这一结构的不断的自我调整,因而《反杜林论》把“现实基础”作为研究对象的确定和研究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的一种充分体现。

4.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展现于理论体系

围绕核心问题进行论述,便构成《反杜林论》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逻辑。李崇富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虽有三大组成部分的划分,但却以其哲学世界观和政治经济学作为两大理论支柱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即是说,在理论结构上马克思主义是围绕科学社会主义展开,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和“核心”,从而构成马克思主义的整体理论。在《反杜林论》的“概论”编中恩格斯提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是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基础。马恩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不限于单纯的谈论资本主义,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回归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述,对哲学方法的寻求,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推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座大山,最重要的是为无产阶级提供批判资本主义的武器。恩格斯在“理论”章中提到:“经济的冲突达到了顶点:生产方式起来反对交换方式,生产力起来反对已经被它超过的生产方式。”这里指出了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而导致社会基本矛盾爆发后,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合理性及无产阶级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

正如李崇富学者说到:“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与杜林论战的问题很是广泛,但是论证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主题’,无论是在《反杜林论》中,还是在整个学说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都是其 ‘核心问题’。”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在根本上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中心,从而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

5.文献学视角下研究《反杜林论》的现代意义

文献学视角下,通过对《反杜林论》的文本回归,不难发现其是一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著作。仅从形式来看,《反杜林论》的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划分为三大部分,但从更深层次的内容来看,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的整體性特征在《反杜林论》这一著作中处处得以体现。在研究中我们要注意,既要把握三大组成部分的内容,又要掌握整体理解的方法,因而,从文本解析《反杜林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特征,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反杜林论》三编中,恩格斯一直运用唯物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方法,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进而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原理。顾钰民学者提出:“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最能够体现整体性,其不是通过把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综合在一起体现的,而是体现在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考察,不仅找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更在于寻找认识马克思主整体性的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首先清算了杜林错误的哲学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并将其用于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中。因此,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之中。

二是坚持围绕一个核心思想论述问题。马克思主主义理论博大精深,除了三大组成部分,还有政治学、军事学、美学等多种理论学说,但其主要是围绕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核心思想逐渐展开,这一核心思想构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因此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学说。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阶级性来看,不难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地位。不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还是《反杜林论》的内容体系来看,均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目的学说,正是这一明确的理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表现之一。

三是坚持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赵家祥学者提到:“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政治经济学是以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剖析,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运用哲学分析经济事实得出的结论。”这就表明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贯通与补充,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理论体系。因此,从经典著作中考察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就在于找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反杜林论》的显著特征在于即使在分门别类的论述中,恩格斯也旨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间的整体联系。因此,如果说《反杜林论》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分门别类研究的文本根据,那我们还应看到恩格斯是如何进行分门别类的论述,即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基础上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并建立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反杜林论》(著作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 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33-38

[3] 赵家祥.在整体性视野中研究马克思主义—《科学时间观与科学社会主义》述评[J].马克思主义现实与研究,2017(3):203-204

[4]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5):29-32

[5] 赵家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深刻阐述—《反杜林论》中“暴力论”三章的解读[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7(5):14-23

[6] 李崇富. 从科学社会主义视角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5):5-11

[7] 顾钰民.关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2):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