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公共危机舆情事件研究

2019-09-10 07:22任凯吴冬芹郭黎黎
现代信息科技 2019年24期
关键词:网络舆情

任凯 吴冬芹 郭黎黎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网络舆情研究的持续深入,政府公共危机舆情处理机制不断得到完善和创新,但在新形势下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梳理了舆情的研究现状和舆情的生命周期理论,采用百度指数和微指数两个大数据平台的数据,以“福州赵宇案”为例阐述公共危机舆情事件的引控现状。研究结果表明:舆情事件研究选用单一的数据监测方案和评估策略存有局限性,综合衡量多方数据有助于保证数据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不同的舆情数据来源统计可以说明不同实质问题,以短视频等形式出现的新平台成为舆情引控“新阵地”;新形势下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和快速放大效应,使得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存在潜伏期短、传播迅速等特性,给识别、监控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生命周期理论;网络舆情;公共危机舆情事件;舆情反转

中图分类号:TP311.13;TP39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19)24-0001-0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in-depth stud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the government public crisis public opinion processing mechanism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innovated. However,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in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public opinion and the life cycle theory of public opinion. Based on the data of two big data platforms from Baidu Index and Micro Index,this paper takes “Zhao Yu case in Fuzhou” as an example to explai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ublic opinion events in public cri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limitations in the single data monitoring scheme and evaluation strategy for public opinion event research,and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of multiple data helps to ensure the comprehensiveness and objectivity of data;different statistics of public opinion data sources can explain different substantive issues,and the new platform in the form of short video becomes a “new position” for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ontrol. Under the new situation,the high openness,interactivity and rapid amplification effect of the internet make the public opinion of public crisi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 latency and rapid propagation,which brings new challeng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and monitoring work.

Keywords:lifecycle theory;network public opinion;public crisis and public opinion events;reversal of public opinion

0  引  言

“舆情”这一词汇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逐渐被社会各界广泛使用,此后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开展了有关舆情的研究。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效着力,体现时效要求”。经过三年的建设发展,网络舆情研究成绩斐然,并正处于纵向和横向发展中,各级党委政府突发事件舆情预警回应机制已初见成效[1]。

建立一套科学预警决策、正确应急处置的舆情引控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应对舆情的能力,对建立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促进社会体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网络舆情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内容和技术跟不上时代发展,实验所采用的数据具有片面性和缺乏实用性的特点等。本文采用微指數中微博数据分析和百度指数搜索数据作为数据源,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对“福州赵宇案”进行分析。通过该案例的分析来阐明不同的平台数据来源具有不同的特点,新时代舆情面临的一些新特点,在新环境下舆情主体发生的变化以及其应对策略,为网络舆情研究提出一种新思路。

1  舆情研究综述

舆情是人们由于某种事件的产生,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认知、态度、情感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增加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在某些情况下是主观焦虑和情感宣泄的强化和放大,情绪感染性和群体极化性强,从而增加了社会管理的复杂性。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演变模型、评价等。

舆情监测一般通过API接口或爬虫获取一定时间范围内的正文信息和评论信息,并对这些信息的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处理、特征项过滤,消除语义概念的不确定性,最终提取能够反映文本内容的特征。再利用这些内容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形成若干个包含不等数量的信息文档集合,根据各个集合包含信息文档的数目来判定是否为网络中的热点事件,对热点事件的信息文档集合进行发展趋势、主要观点、情感倾向等的分析,从而掌握网民对该事件的舆情观点,以此来检测网络舆情。但目前大部分是以微博数据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微博的数据特征进行挖掘分析[2-4]。

舆情演变研究中多采用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是事物从产生、发展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舆情也具有这样的特点[5,6]。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方式有多种,总体划分方法类似。文献[5]将微博的舆情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预热器、热议期、衰退期,并对不同阶段的引控做了擘析。文献[7]将舆情生命周期划分为发生期、小幅回落期、高峰期、恢复休眠期,并利用该理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分析,为该类事件的解决提供了思路。文献[8]将舆情的生命周期划分为:酝酿期、发生期、持续期和消退期四个阶段,并且利用该理论对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对不同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舆情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目前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观点,但是总体原理基本一致,其中粗粒度的划分可应用于个别事件的分析,细粒度的划分可以应用于所有事件。本文对公共危机舆情进行分析,将生命周期划分为潜伏期、扩散期、爆發期、波动消退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一般状态下如图1所示。

2  舆情数据采集

新时期,网络舆情面临着新的挑战,需借助大数据平台的精准运用,完善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助推网络舆情治理规范化[9]。已有的研究中舆情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微博和网页数据的获取和趋势探测上,这种研究方式具有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大数据平台微热点和百度指数,以舆情生命周期为主轴对“福州赵宇案”进行全面分析,为精准分析错综复杂的公共危机舆情事件提供思路。

2.1  舆情数据来源

舆情事件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内主流平台和主流搜索引擎,主要分为网站和移动APP两类。其中网站又分为:门户网站、社交软件、论坛、搜索引擎、博客网站等。根据专门提供中文排名的Alexa数据查询服务公司于2019年11月发表的中国网站的排名,表1展示了跟舆情相关的、比较靠前的网站排名。

2019年6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移动端舆情监测尤为重要。表2是2019年9月著名数据平台TrustData发布的社交类移动应用排名,从排名可以看出,社交类移动应用排名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而这些形式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在以往的研究中都较少出现。

舆情监测源具有类型多样性、数据异质性等特点,同时,被网民喜爱的平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不同的平台发表的信息具有不同的属性,例如:微信可以发表定向信息,某种程度上具有更强的渗透性;以抖音等短视频播放为代表的平台,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视频监测方法,成为舆情引控的“新阵地”,以传统媒体主导的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这些新的平台,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没有提供数据抓取的API接口,导致主动抓取数据变得十分困难,给网络舆情研究带来新的挑战。

2.2  本文数据来源

微热点是新浪微博投资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提供基于互联网信息的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提供的舆情服务,是一个集数据挖掘、信息处理、预警推送、深度分析和报告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主要包含全网事件分析、微博事件分析、微博传播分析、案例库等服务。全网事件分析针对某一事件进行个性化监测方案设置,从新闻媒体、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各个渠道进行采集并提取相关信息,分析结果包含一年内的事件走势、网站统计、情感分析、媒体来源占比、媒体活跃度、地域分析、关键词云、热门信息、热点网民、网民观点等。微博事件分析从微博平台采集并提取相关信息,提供一年内的事件趋势、热点词、意见领袖、核心传播人、敏感占比等多个维度的全方位的智能化分析,是一个较全面的、客观的评价舆情分析平台。

百度指数体现的是公众关注度。其中搜索指数以网民在百度的搜索量为数据基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众关注的话题、社会热点和矛盾情况,以关键词为统计对象,科学分析并计算出各个关键词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频次的加权和。搜索指数倾向于遇有疑问、未经充分解释或对数据真实性的需求引发的搜索活动,主要满足“轻阅读”和随时随地获取的需求。媒体指数体现的是媒体关注度,是以各大互联网媒体报道的新闻中,与关键词相关的,被百度新闻频道收录的数量,采用新闻标题包含关键词的统计标准。

本文讨论的案例为“福州赵宇案”,整个事件通过微指数微博数据分析功能和百度指数搜索指数同时进行分析,关键词为“福州赵宇”。

3  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实例分析

3.1  潜伏期和扩散期

2019年2月17日新浪微博名为“被冤枉的赵宇”发表了“见义勇为反被拘”的微博,男子李桦对女子小邹施暴时被赵宇踢成重伤,然后李桦报警,赵宇被拘留14天。这个事件属于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社会道德信仰危机。该微博发布后“舆论审判”甚嚣尘上,转发量达到48万,评论达到8.8万,6千人发表愤怒的态度图标。该阶段为潜伏期和扩散期。在这个阶段中,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开放性、互动性和快速放大效应,会使公共危机舆论事件迅速发酵,稍有不慎就会遭受质疑。在该阶段要注意提升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掌握网络发言权,做好热点探测和舆情回应工作[3]。

3.2  爆发期

该事件被多个加“V”意见领袖发布,经过两天的发酵,该舆情事件进入爆发期,如图2所示。

“头条新闻”“新京报”“新浪视频”分别报道该事件,阅读量达到上千万,表3在三个意见领袖的阅读量、转发量、点赞数目、评论和粉丝量方面做了统计,从数据可以看出舆论领袖在舆情事件上具有很强的导向能力,并且在发生公共危机舆情事件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舆情走向。

通过对新浪微博应用自然语义分析法,对该事件中所提及的关键词进行分词聚合,生成关键词词云,如图3所示,该图中呈现出被提及频次最多的关键词,字号越大的词组被提及频次越多。从结果可以看出“福州赵宇”“见义勇为”“拘留”等关键词出现频率较高,表达了微博用户对该事件的立场,事件的敏感程度达到90.18%,一时间该案件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在该阶段如果控制不当,会使原发事实被夸大、扭曲,并可能会逐步形成“偏离放大螺旋”效应,造成大范围的“社会道德滑坡”的恐慌。

2月21日,新浪微博讨论热度下降,从微博话题发展趋势图看,该舆情事件进入衰退期。表明公众在前期对该事件的关注使其对该事已有充分了解,体现出公众对公共危机舆情事件的关注不具备持久性的特点。

3月1日,该舆情事件发生了反转。福州市人民检察院将这一事件认定为“正当防卫”,并通报“公安机关认真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要求“大力加强对一线民警的教育培训”,采用公开透明的方法,用事实回应舆论质疑,避免负面舆情再生。随后,通过图4百度搜索指数和媒体指数可以说明,3月3日再次进入爆发期,而图2微博话题发展趋势图中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由综合微指数和百度指数数据分析可知:首先公众关注度和媒体关注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体现了媒体在舆情发生时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其次,目前對于突然爆发的舆情实时监控、迅速响应机制已初步成形,舆情协同治理机制(数据、工具、决策)正逐步发展完善;最后,公共危机舆情事件的分析不能仅依靠一个平台的数据,需将异质平台的数据进行融合,全面分析。

3.3  波动衰退期和衰退期

3月12日最高检察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做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时谈到对“赵宇案”做出二次不起诉决定,并作为正当防卫典型案例公开发布,并“昭示法不能向不法让步”,随后“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等官微报道了这件事。百度指数显示该案件搜索指数明显上升,事件进入波动衰退期,并且在3月30日该事件基本平息,进入衰退期。

波动衰退期和衰退期显示的数据表明,主流媒体和部分舆情领袖坚持“快报事实,慎报原因”的原则,对社会主流道德取向做正面引导,让该舆情事件发生反转。图5的关键词词云显示衰退期存在“见义勇为”“正当防卫”等正面词汇,也存在“适用法律错误”“吸取教训”等对该案件进行反思的言论,展示了该阶段舆情事件的特点。

3.4  研究结论

从舆情传播速度上来看,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具有潜伏期和扩散期短的特点。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快速发展到爆发期,但是由于公众的关注度不具备持久性的特点,爆发期也呈现短暂性特点。这些特点给舆情分析工作提出新的挑战,监测难度加大,最佳介入时机转瞬即逝,舆情事件处置难度加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根据每一阶段的关注热点,能够找准舆论关切点,有针对性地持续释放正面声音。

从舆情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划分来看,传统的各阶段定义和划分处于较理想状态,使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舆情事件需要具有动态适应性。本案例中发生了舆情反转,并且产生了两个舆情爆发期,本文采用两个大数据平台的数据相结合,并对两个爆发期提取的关键词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目前公共危机舆情事件处理中呈现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从舆情事件的数据源上来看,舆情事件要结合多平台的数据进行分析。移动端APP用户交流更为频繁,数据难以抓取,舆情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视频、音频领域是网络舆情监测的“盲区”,成为网络舆情管理者亟需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网络舆情管理技术面临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从舆情传递的路径来看,意见领袖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帕累托原则,网络80%的言论来自20%网民,这20%网民一般为意见领袖。大众对关键意见领袖的信任程度甚至超过政府的公信力,目前意见领袖基本处于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发布信息,但也要警惕意见领袖为迎合受众的兴趣点,选择舆情事实加以修饰并报道,避免舆情事件造成的次生危害。目前身为社会公器与舆论机构的媒体,应该责无旁贷地树立社会责任感,提升传播素质[10]。

4  结  论

本文从生命周期理论角度,以百度指数和微指数为数据来源,分析了“赵宇案”从潜伏期到衰退期的整个过程。研究发现,公共危机舆情事件的研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也存在很多挑战。舆情事件传播速度快、控制难是现阶段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新的舆情平台不断涌现,全面分析舆情发展状况需要融合多平台数据。然而,异质平台数据的获取、融合等领域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研究方法和问题分析等方面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 刘亚男.我国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述评 [J].情报杂志,2017,36(5):95-100.

[2] 何宗宜,苗静,彭将,等.结合微博数据挖掘的时空特征分析 [J].测绘通报,2015(10):60-64.

[3] 夏崇欢,李华康,孙国梓.基于行为特征分析的微博恶意用户识别 [J].计算机科学,2018,45(12):111-116.

[4] 王和勇,洪明.特征融合在微博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研究 [J].现代情报,2015,35(5):68-72+77.

[5] 晏敬东,杨彩霞,张炜南.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微博舆情引控研究 [J].情报杂志,2017,36(8):88-93+75.

[6] 刘国威,成全.基于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的微博热点事件主题演化研究 [J].情报探索,2018(4):11-19.

[7] 张行钦,张东红,付刚瓯,等.“乙肝疫苗”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演变特点及应对研究 [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7,18(1):60-62.

[8] 赵岩,王利明,杨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 [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57-69.

[9] 卢川川.顺应互联网时代网民需求的政府统计服务策略选择——基于百度指数的统计数据搜索情况分析 [J].中国统计,2016(12):9-12.

[10] 陈奕,张晴.论新闻报道中“偏离放大螺旋”效应及其规避 ——兼论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 [J].新闻界,2012(9):3-5.

作者简介:任凯(1979-),女,汉族,江苏扬州人,工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分布式计算与数据库。

猜你喜欢
网络舆情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预警体系研究
微博问政与回应中的政府形象塑造
试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方略
自媒体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新媒介生态环境下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研判机制思考
网络舆情编辑能力构成因素浅析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