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年轻人:父辈认为有编制才是正式工作

2019-09-11 09:12
新传奇 2019年32期
关键词:体制文化产业毕业生

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至今仍是不少年轻人的首选。尤其对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来说,有着对体制内的“固执认可”,甚至有人认为有编制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这种观念使得很多年轻人在考公、考编的路上披荆斩棘。

有编制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

有编制的体制内工作,至今仍是不少年轻人的首选。尤其对一个普通的传统家庭来说,有着对体制内的“固执认可”,甚至有人认为有编制的工作才算“正式工作”。这种观念使得很多年轻人在考公、考编的路上披荆斩棘。

出现这种现象,有人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来自父母安全感认知,二是来自自身的价值认可。

对于这一批80、90后的家长来说,在经历下海经商、国企职工下岗、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后,体面、稳定、受人尊重、收入满意,成为他们对子女职业规划中最看重的因素。这种来自体制内安全感的强烈归属性,对于大多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父辈来说很重要。“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中国人传统的朴素观念,让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去“冒险”。

“我们不要求你能赚多少钱,女孩子赚那么多钱干吗?又不需要你养家。一个体面、轻松、稳定,受人尊重的铁饭碗就是最好的工作。”这种来自家庭压力的职业规划,在女性求职者身上更甚。

不在体制内的工作都不是好工作

面临就业难,近日,北京一所知名大学硕士毕业生王笑遇到了一个“难上加难”的问题:千辛万苦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却因不属体制内,被父母要求拒绝工作,继续求职。

“我爸妈态度很坚决,让我必须要找体制内的工作。在他们看来,外企赚钱多,没用;民企重视我,这也没用;最重要的是稳定,是福利保障。”王笑说,在父母的观念里,不在体制内的工作都不是好工作。

王笑的老家在江苏,通过努力,他已经在江苏找到了一份工作。这份工作不论从待遇、个人喜欢程度还是从发展前景上看,都比较不错。但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之下,他还是拒绝了那份工作。

浙江工商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顾雅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顾雅是行政类专业的毕业生,她一直希望学有所用,从事与行政相关的工作。但父母和亲戚都觉得这份工作不稳定,劝她考教师资格证书,做一名幼儿教师。

据了解,王笑和顾雅所在学校的不少应届毕业生都冲着找到体制内的工作目标而努力。王笑解释,父母的强制或者倾向是比较重要的影响因素。他讲述了亲身经历:“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我们班90%的人报名参加了。部分同学的父母甚至在一年前就已经买公务员的书让他们准备应试了。”

而对于已经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来说,体制内的工作并非就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

被编制困住的年轻人

考入事业单位3年多,余江只上了3个月的班,领了4000元的工资。

2016年2月,通过公开招录,余江以笔试第二、面试第一的成绩考入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下属事业单位文化产业办公室,被录用为研究员。

在被借调到局机关单位工作3个月后,余江被通知回原单位文化产业办上班,但文化产业办以“无经济创收,发不起工资”为由,让他“回家等通知”。

“沒有创收能力,当初为何还要公开招考?”余江不解。余江带着疑问找到了文化产业办负责人,对方解释说,当初以为单位会被改制成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所以不想浪费这个编制,如果不招人,编制就会被取消。对方安抚余江说,再等几个月,单位改制后就会让他回去上班。

可这一等就是3年多,自2016年5月至今,单位既没通知他上班,也没给他发工资。余江再打电话询问,对方依然答复“单位还是没有改制”。

每每想起自己悬而未决的工作,余江就很泄气。3年来,他也找过其他工作,但由于入职时已将人事档案转至上饶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他无法与其他用人单位和企业签劳动合同,只能辗转于几家小型私企,且每份工作都只维持了半年左右。家人则埋怨他“大学毕业到现在连个正式工作都没有”。

在余江看来,县城里的男性想要养家糊口,考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是最好的出路。在父辈眼中,只有体制内的工作才称得上体面的工作。

猜你喜欢
体制文化产业毕业生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经典来信
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1万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