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满分作文素材运用解析

2019-09-12 02:30徐增才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26期

徐增才

【真题回放】

请以“走向深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③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

【名师题解】

从近五年的中考作文题目上来看,济南卷的中考作文命题形式都为命题作文。2015年为“那声音常在心田”,2016年为“共度好时光”,2017年为“醒来”,2018年为“从未止步”,2019年则为“走向深处”。

对济南卷的审题立意,需要在关键词上进行突破。题目为短语类型,关键词本身不多,但可写的内容却很多。我们不妨分解一下关键词,其一为“走向”,其二为“深处”。这是一个动宾短语。

这里的“走向”可从字面和深层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字面上来看,走向的意思可以是指人自身走向某個地方,由此获得一种体验或者一种感悟。从深层来看,可以指灵魂或者思想走向深处,获得顿悟或感悟等。

“深处”更是写作的重点。这个深处从表层看,可以指由近及远的深,如森林的深处、小路的深处、花园的深处等等;从深层看,可以指心灵的深处、社会的深处、灵魂的深处、诗词的深处、文学的深处等等。

其实,今年的济南中考作文我们可以用添加词缀法来进行合理补题,以让作文更加富有深度。当然,这里的补题是自我考虑、自我打造、自我成文的一个过程。无论选取哪种立意,我们都要切记以表达真情、突出思想、展示文采为根本,真正打造一篇好的考场作文。当然,这道题目没有限定文体,但是在文体选择上,以写记叙类文章更易抒发感情,更能表达思想。擅长写议论文的同学也可以确立论点,打造精彩的文章。有文学特长的考生可在小说、日记或其他文体上琢磨斟酌,这道题目还是能写出不同风格的精彩文章的。

【满分作文一】

走向深处

济南一考生

大海的深处是冰冷,悬崖的深处是黑暗,天空的深处是广袤……那么,人生的深处又是什么呢?

伍诗绮曾言:“我们终其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做真正的自己。”是的,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干一件事情——深刻认识自己,走向人生的深处。唯有认清自己做的事情才能够无怨无悔,尽心尽力,不为外物所迷惑、动摇。正如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正是认识自己的内心并坚持了自己的初衷,所以可以不惧他人诋毁,毅然前行,以死明志;与其相应的史学家司马迁也是这样,他深知自己“成一家之言”的志向,所以忍常人之不能忍,以生鉴志。可见,若要探寻人生的“深处”,心中必须藏一面明镜,把自己清清楚楚地照出来。

“如果内心的花朵不曾绽放,那么枯叶蝶的一生也只是一片枯叶。”林清玄这样说道。若一个人的一生从未奉献过,奋斗过,拼搏过,那么他便从未到达过人生的“深处”。哲学家尼采也这样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最大辜负。”与其相悖的是,现在年轻人中开始宣扬“佛系生活”“大隐于市”的理念,实在与年轻人本应有的阳光朝气大相径庭。但“存在即合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过大,加之一些“毒鸡汤”的迫害,年轻人的斗志便一点一点被消磨了。但,这绝不是自甘堕落的理由,无论是青年人还是成年人,自暴自弃绝不是解决问题、躲避现实的方法。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人生不在于生命的长度,而在于生命的宽度。因此,我们应将自身与国家连在一起,从而走向生命的深处。正如雷锋同志所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中去。”“予人玫瑰,留有余香。”帮助他人也就是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为国家奉献,在这其中找到乐趣便到达了人生的“深处”。

泰戈尔曾道:“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愿你我可以乘着岁月的小船,到达人生的“深处”。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考生开篇明志,选取“大海”“悬崖”“天空”构成铺陈排比,由物及人,指出要探究人生的深度。开篇设置悬念,总领全篇。第二段开篇通过引用,揭示主旨,指明人应该认识深处的自己。立意统领全篇,引用出彩,富有理论气息。伍诗绮的话语引出中心论点,直抒胸臆;林清玄的名言比喻论证,物人结合;尼采的哲思恰到好处,增添理论气息;雷锋的语录点明时代价值;结尾泰戈尔的名言总结全篇。引用处处精彩,打动人心。

文章由浅入深,层层剖析,彰显逻辑。开篇先提出疑问,然后运用屈原、司马迁的例子说明人需要明镜照亮自己,这是“是什么”的层面;列举现代青年的负面做法,正反对比,这是“为什么”的层面;写自己应该与国家结合在一起,为人民服务,这是“怎么做”的层面。文章可谓结构突出,论证也在逐级“走向深处”。

【满分作文二】

走向深处

济南一考生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没错,王安石在阐述一个道理,走向深处,走向别人所不至的地方,才能发现更多的风景。

如果苏轼没有走向人生的深处,他就不会写出脍炙人口的《赤壁赋》;如果孔子没有走向人民的深处,他就不能发现人间疾苦,留下流传百世的“仁爱”的思想;如果李白没有走向孤独的深处,他又怎能写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清丽诗篇,至今存在于孩童响亮的嗓音里?

如果没有走向深处,走向大自然的深处、人间百姓生活的深处、深夜寂寞孤独心灵的深处,这些文人的心境、思想又怎么能穿越千百重重的迷雾,一直照亮我们的心口,依然与我们的血脉共同奔腾、生活、传承?

深处,向来不只是黑暗邪恶幽长的触手,它那厚重的一眼看不透的面纱背后,是等待被发掘的宝藏,是万年未开启的大门,是通往人生高度的敲门砖。

深处,从来不仅指步行可至的地方,更是指心灵对世间万事万物道理的融合。

王安石在游完褒禅山后,写文记述这桩兴事后,仍是后悔不已。没有走向更深的深处,一探少人所至的瑰景,但他却用思想的力量,体悟这种未能走向深处的原因,最终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得到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悟:若想看到非凡之景,必至常人所不致之地,就这样,他完成了自己思想走向深处的使命,即后来凭着这“走向深处”的一腔孤勇与热血,坚决走向改革之路。谁又可知不是此次游记给予了他启发与坚持的韧劲呢?给了他走向深处的勇气呢?

所以,走向深处的不只是脚步,更要是心灵。从某种程度来说,走向深处,也是对自己所热爱事物的坚持。王阳明作为心学大家,年少时曾一度沉痴朱熹的理学思想,即使是后来他遭贬,被流放到偏远的山村,他仍最爱坐在那片山沟里茂密的竹林深处,独自思索着学与思的关系,钻研着那万事万物的道理,最终也铸就了心学之派,思想遗产光明如炬,照亮了万世万代。

终于,走向深处的思想学识,还是为了发现自己,也许是发现自己的所爱,也许是发现自己内心所缺少的精神,更是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

你我皆能走向深处,“深窥自己的心,然后发现真正的奇迹在于自己”。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突出生活气息,素材丰富到位。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富有哲思气息,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的生活感悟,妙语连珠,俯拾皆是,看得出对生活的用心思考和感悟。文章重点选取两三素材,用心论证一种道理。苏轼、孔子、李白构成排比铺陈,与后文的重点素材点面结合。王安石游历褒禅山的经历和体会在文中多次出现,重点剖析,引人共鸣。

逐层深入,素材引人深思。考生围绕“走向深处”拓展思考,开篇提出“走向深处,走向别人所不至的地方,才能发现更多的风景”,论点鲜明,生活素材和生活感悟统领全篇。文章接着指出这里的走向深处不仅是步行所至,更是走向灵魂的深处,是学问钻研的深处,是远离浅尝辄止,是进入最佳境界。这种生活感悟给人思考,显得高远而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