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诺环素治疗角层下脓疱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2019-09-13 05:24王萍萍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9年9期
关键词:米诺脓疱双下肢

王萍萍 孙 扬 雷 娜 于 腾

角层下脓疱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osis SP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脓疱性皮肤病,临床少见,且容易误诊,好发于中年妇女,(男∶女为1∶4)[1],在儿童中发病较为罕见[2]。病理表现为角层下脓疱[3],疱内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偶有嗜酸粒细胞。诊断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免疫学检查。目前尚无治疗的标准化方案,我们报道米诺环素治疗角层下脓疱病一例,为临床治疗未成年人角层下脓疱病提供新思路,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复习。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患者,女,14岁。因臀部、腹股沟和双下肢反复出现红斑、脓疱6年,加重半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臀部、腹股沟出现大小不等的红斑,其上群集性分布针帽至黄豆大的脓疱,逐渐扩展至双下肢屈侧,偶有轻度瘙痒。曾在外院诊断为“湿疹”,给予地奈德乳膏外用,左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2个月后皮损逐渐消退,但病程反复,不断有新皮损出现,半个月前皮损加重,来我院就诊。既往史:无其他系统疾病,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否认有银屑病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查体:臀部、腹股沟、双下肢屈侧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红斑,其上可见群集性针帽至黄豆大的脓疱,疱壁松弛,部分皮损糜烂、结痂,部分区域可见褐色色素沉着(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四项无异常。皮肤组织病理示:多处区域角层下及表皮浅层可见脓疱,内有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脓疱下方的棘细胞层散在少许中性细胞浸润,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图3,图4)。直接免疫荧光:表皮细胞间及基底膜IgG、IgA、IgM、C3阴性。诊断:角层下脓疱病。

1.2 治疗 给予米诺环素50 mg口服每日两次,地奈德乳膏外用每日两次,每2周复查血尿常规、肝功、肾功。治疗1个月后,皮损好转(图2)。皮损好转后调整米诺环素50 mg,隔日一次口服,维持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图1臀部、腹股沟、双下肢屈侧散在分布大小不等红斑,其上可见群集性针帽至黄豆大脓疱,疱壁松弛,部分皮损糜烂、结痂,部分区域可见褐色色素沉着

图2 治疗1个月后,臀部、腹股沟、双下肢屈侧红斑、脓疱基本消退,遗留色素沉着

图3多处区域角层下及表皮浅层脓疱,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淋巴细胞及中性细胞浸润(HE,×100)图4角层下脓疱,疱内见大量中性粒细胞,脓疱下方的棘细胞层散在少许中性粒细胞(HE,×400)

2 讨论

角层下脓疱病(Subcorneal Pustular Dermatitis,SPD)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脓疱型皮肤病,以无菌脓疱为特征,最早于1956年由Sneddon和Wilkinson首次描述,因此本病又被称为Sneddon Wilkinson综合征[4]。本病好发于中年妇女,主要侵犯身体间擦部位,如腋窝、腹股沟、乳房下、躯干及四肢近端屈侧[5],很少累及掌跖部位,几乎不侵犯面部和口腔黏膜[6]。临床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出现群集或类环形分布的针帽至黄豆大脓疱,尼氏征阴性,脓疱破溃后留有薄痂,不发生萎缩,常伴有色素沉着。病理表现为角层下脓疱,疱内主要为中性粒细胞浸润[3],真皮浅层血管周围轻度炎细胞浸润,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直接免疫荧光检查阴性。本病需要与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7]、脓疱型银屑病、疱疹样皮炎、IgA天疱疮相鉴别。

SPD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与感染、精神创伤、新陈代谢或内分泌功能异常有关[8],有报道称SPD与炎症性肠病、类风湿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PG)、脓疱性银屑病、多发性骨髓瘤,IgA单克隆丙球蛋白血症相伴发,强调与免疫性疾病相关[9]。本病发病机制不清,国外有学者认为角层下脓疱病在组织病理上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属于嗜中性皮病[10],且有报道脓疱内存在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1,12],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13],白细胞介素-8(IL-8)[12],补体活化产物C5a[14]。推测SPD的发病机制是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异常增加,引起中性粒细胞向表皮迁移,形成无菌脓疱。

SPD目前尚无治疗的标准方法,查阅近5年文献发现SPD以个案报道为主,共18例,国内8例[2,5,16,20-24],国外10例[15,16-19,25-29],其中女10例,男8例,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82岁。现将文献提到的治疗药物总结如下:氨苯砜(6例),阿维A(3例),糖皮质激素(3例),烟酰胺(2例),甲砜霉素(1例),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例,英夫利昔单抗1例,外用马沙骨化醇软膏1例。具体如下:在应用氨苯砜治疗的患者中,成功治疗1例[15],出现皮损加重,伴高热、皮肤黄染、肝酶及胆红素异常1例[16],溶血性贫血2例[16,17],过敏反应1例[18],停药后复发1例[19]。阿维A(3例),治疗成功2例[20,21],停药复发1例[22],加用阿维A后好转。糖皮质激素(3例),常与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如泼尼松+柳氮磺嘧啶[5]、泼尼松+环孢素+氨苯砜[2]、甲泼尼龙+米诺环素+氨苯砜+环孢素[2],治疗复发的SPD有效,单纯泼尼松治疗SPD有效1例[23]。烟酰胺(2例),据报道烟酰胺联合四环素成功治疗1例[24],单纯给予烟酰胺成功治疗1例[25]。甲砜霉素(1例),成功治疗1例[23]。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SPD,抗感染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皮损消退[26]。合并免疫缺陷病的SPD,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周后皮损消退[27]。TNF-α抑制剂英夫利昔单抗成功治疗SPD 1例[28],外用马沙骨化醇软膏也有成功治疗SPD的报道[29]。由于本病尚无治疗的标准方案,而氨苯砜等药物治疗容易引起严重的药物副作用,尚需积极探索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例患者给予米诺环素50 mg,每日两次,地奈德乳膏外用,1个月后皮损基本消退,后单纯给予米诺环素50 mg隔日1次,维持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未复发。

结合文献研究和病理特点,推测米诺环素可能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治疗作用:①抑制TNF-α、IL-8的生成。米诺环素能够减少炎症反应过程中TNF-α的生成[30],抑制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分泌IL-8,抑制中性粒细胞向表皮趋化;②在补体旁路被激活时,抑制补体C3转化成活性物[31]。感染是SPD发病的常见诱因,感染激活补体系统,释放促炎症细胞因子IL-8和补体活化产物C5a。C5a是有效的过敏毒素,它能结合中性粒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C5aR,激发急性炎症反应,推动炎症介质释放。米诺环素通过抑制补体C3转化成活性物,抑制C5a的生成[32];③抗菌作用。角层下脓疱病常伴有病原体的感染,而米诺环素对多种病原体有较好的抗菌作用。米诺环素具有高度的亲脂性和较强的组织渗透力,临床效果显著。因四环素类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患者需定期复查肝功。患者每2周复查肝功、肾功、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

综上所述,米诺环素治疗角层下脓疱病,具有良好效果,随访至今未再复发,为临床医生治疗角层下脓疱病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米诺脓疱双下肢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用深潜悬停米诺解锁河流斑鳜的思路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米诺环素联合裸花紫珠治疗痤疮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分析
羊传染性脓疱病综合防控措施
羊传染性脓疱口炎控措施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请您诊断
中药合紫外光照射治疗33例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观察
脓疱症早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