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对于指挥艺术的开拓

2019-09-15 07:24高伟
参花(上) 2019年9期
关键词:指挥音乐美学实践

摘要:本文将从指挥艺术角度分析音乐美学在指挥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指挥实践的审美意识与音乐美学的关系,以阐述指挥的艺术高度与其美学意识的直接关系。

关键词:指挥 实践 音乐美学

指挥是一种行为,音乐指挥则又是一个职业类别,有合唱指挥、管弦乐指挥、室内乐指挥、歌剧指挥以及戏曲指挥等。一名合格的指挥,必须懂得如何使用双手以及指挥棒来向演奏(或演唱)人员传递音乐意图。从指挥专业的历史来看,早在15世纪,梵蒂冈的西斯廷唱诗班在演唱时,就用纸卷(有时也用长棍)出声地打拍子,以保持演唱协调一致,直到19世纪初指挥才成为专业化的音乐活动形式。随着音乐艺术的不断进步,指挥这个职业成为音乐界最重要和最受尊崇的专业角色。

音乐的审美标准分为主观标准与客观标准两种。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现实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音乐。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依照个人偏爱建立的审美标准,这就是主观标准。主观的审美标准是主观世界的主要构成部分,以个体主观世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为审美标准的依托,审美标准自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主观性影响人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主观标准形成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习惯、审美习惯、个人受教育情况、审美经验、审美经历、性别、个性、年龄等多个方面。

指挥这个角色是诠释音乐的精神统一者,其将自己的主观性及客观性相结合,将各个乐手的主观性组织成相对客观的审美元素,使各个乐手之间达成一个共识,以相对客观的审美将音乐整齐地呈现给听众。

所以,指挥的艺术水准与审美标准直接影响音乐的质量。指挥艺术一定要借鉴音乐美学理论,从而产生更为理性化、符合审美标准的音乐,故指挥个体的美学高度直接影响着乐队群体的艺术水准。

一、指挥存在的意义

从外人看来,再没有比指挥更容易的了。甚至还有一些不懂乐谱的“神童指挥家”,这是不是说,做一个指挥真的无须会读总谱呢?有一点可以相信,就是任何一个有经验的乐队,指挥在跟着乐队跑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演奏贝多芬交响乐的时候,整齐划一。当然,像这样的演奏不能认为是好的演奏,听众也不会喜爱。但新作品如果没有一个熟练的向导的话,乐队队员如何能从复杂的节奏和和声的错杂的迷宫中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来?所以在遇到陌生作品的时候,指挥的作用便得到极大的显现。任何一个无愧于自己称号的音乐家,都能够敢于指挥乐队。但是,只有少数人能够洞察这一音乐行业的奥秘,它从表面看来好像很容易,实际上却很难。就像施特劳斯说的:“指挥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要想完全领会这个专业,非要等到你活到七十岁不可……”

指挥实践是个体与群体的统一过程。指挥个体与群体的实践活动生成审美意识活动,而这种个体与群体的统一实践过程表现出音乐艺术的美感和价值性。在指挥实践过程中包括如何运用指挥技术让乐队整齐划一,如何给乐队灌输音色、力度、音乐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审美意识,又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个性、感性的声音,但在同时,每个声部又需要呈现出声部的个性特征(如铜管的金属感、男高音高亢嘹亮的声音品质等)。这样,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审美需要”,这便是指挥存在的最直接意义。

二、音乐美学在指挥艺术中的价值

弗朗兹·博厄斯在《原始艺术》中指出:我们并不能确定美学观点是何时产生的。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产生出定型的动作、连续的声调或一定的形态,这些本身就会形成一种标准,用来衡量它的完善,亦即它美的程度。指挥艺术的实践性是构成音乐美存在的重要因素,也是音乐本身美学的体现标准。所以说指挥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更要具备高智商、高情商、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具备文学修养、情感修养、音乐修养,最重要的是要具备美学标准,使指挥个体与乐队群体形成共同的审美概念。

世界著名指挥家卡拉扬指挥的贝多芬交响曲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卡拉扬个人的诠释。他以敏锐的艺术判断力和艺术哲学思想,精细地处理与分析了贝多芬交响曲的每一个乐章、每一个乐段、每一个乐句,甚至每一个音符上的和声与配器,他对贝多芬交响曲乐队编制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着细致的思考,如《第五交响曲》呈示部速度的把握,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力度安排等方面,无不体现了贝多芬交响曲所要展示其英雄性的内心与胸怀。他的合規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指挥实践,是符合德国古典美学思想艺术实践的,因此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制造了极高的审美体验,达到了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例如《秦·兵马俑幻想曲》是一代民乐指挥宗师彭修文先生生前创作的,在创作过程前后,先生并未参观兵马俑,只是凭借当年对发现兵马俑的通讯报道,由内心的震撼而创作的一部幻想曲。彭先生以自身的审美标准,巧妙地运用了各种特殊的音色组合,来形容兵马俑奇迹的震撼之势。全曲有锣鼓齐鸣的震撼,有埙声哀怨表示士兵思乡的委婉,有高奏的凯歌,有低鸣的悲伤。在节奏上,有松紧有度的民族音乐特点,也有整齐划一的律动标准,可谓是中国民族管弦乐的经典之作,也是全球各民乐团(华乐团、中乐团)的保留曲目。如此经典之作,如何诠释作品,指挥对于音乐的审美标准是关键的,包括对于组合音色的审美标准、民族调性的审美标准、节奏的民族美学意识等。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是一个欧洲指挥家以西洋乐的审美会把此作品处理成什么样子。尽管如此,近年来,对此作品的诠释就有很多争议,比如在作品开头以小堂鼓与小锣的扪击,低音弦乐器的拨弦来表示军队行进的一种场面,有的指挥对于作品的理解为:“秦扫六合,常年战事不断,士兵无心战争,身心疲惫。虽然是表示军队行进,但表示出士兵厌恶战争、向往和平的一种状态。”也有指挥理解为:“大秦帝国,战无不胜,金戈铁马,是一种浩瀚的军队行进场面。”同样的旋律,同样的乐器,同样的节奏,由于指挥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音乐美学意识不同,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音响效果。这也正是音乐美学对于开拓指挥艺术的重要性。

当然,指挥与乐队之间的审美关系,是能否训练好一个乐队的关键之一。指挥与乐队在没有统一审美范畴的前提下,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西方指挥家即使细致地学习了中国民族乐器法,但依然很难指挥与训练中国民族乐团,其原因并不在于指挥方法有何不同,而在于“语境”不同,思维不同,民情不同,从而导致的审美不同。

除此之外,指挥运用音乐美学在乐队中的灌输与教育力量具有一定持续性。例如某乐团在某位指挥家的训练之下,成为非常优秀的乐团。假设指挥退休之后,新任指挥能力较弱,但乐团的实力依然会在一个阶段内体现出前任指挥的强大影响力。

三、结语

优秀的指挥必须依靠全面综合的知识体系来支撑,要通过深入研究作品了解作品历史背景、作者的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要深刻了解各种乐器的功能、演奏法、音色特点,全面的知识框架综合为高标准的美学概念,在指挥艺术中合理运用美学理论,从而开拓指挥艺术的美学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道平.简论音乐指挥艺术风格的形成[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2).

[2]顾大军.浅论音乐指挥艺术[J].北方音乐,2013(04).

[3]田晓宝.音乐指挥实践美学初探[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6(02).

[4]王鑫.浅谈民族音乐语言中蕴含的美学意义[J].黄河之声,2011(05).

(作者简介:高伟,男,西安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民乐)(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指挥音乐美学实践
大型交响乐团表演中指挥的作用分析
"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