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傣族女作家禾素的散文创作

2019-09-16 01:50杨爱华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傣族散文

杨爱华

摘  要:傣族女作家禾素以散文创作为主要体裁,展示她的个人生命体验抒写人生思考与文化精神向度。其散文作品中呈现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平实细致的回忆记事、呼唤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独具生活化、简单化特质的内容,蕴含着傣族历史悠久流长、宗教习俗自成一脉、水边民族水样秉性的深厚文化底蕴,表现出独特的思想意蕴美、真挚情感美、故土家园美的审美品格,给人以独特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傣族;禾素;散文;审美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2

新一代傣族作家第一人禾素是云南德宏傣族散文女作家,本名方思入,傣族世袭土司后裔。散文作家、诗人、朗诵艺术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风中的蔓勒梗》为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重点扶持作品,包括我要为你建一座花园、在喧嚣中寻找安然、我们永远奔跑在路上、水姜花的香气、深入骨髓的记忆五部分共五十篇,作品自然朴素又富诗意与灵性,民族、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构成散文的基本内核,视野扩大至民族、群体写傣族民族历史、宗教习俗、水边的民族品质小情节中有大情怀。

1. 日常生活化的内容呈现

禾素散文的创作源于她的日常现实生活,生活积淀的深厚加之女性独特的视角和情怀令她对简单生活中的一切细微或壮大都郑重以待,感念于日常生活之中、举手投足之间,描写内容具有生活化、简单化的特质。散文中有诸多的人物形象刻画且鲜活饱满个性鲜明,在人物刻画上作者长于以事写人,根据人物个体的个性特征,围绕人物的品质、学识、性格等选取突出的事件来详尽阐发叙述,将人物的个性、品质等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蔓不枝。《风中的蔓勒梗》描写外公是“博学多才品格高尚并且低调内敛无论生存状况怎样都要活得有自己的尊严的人”[1]8-9,《消逝的马缨花》中选取小瑞不同人生阶段取每个阶段的重要事件,塑造出了一个为爱而伤的女性形象,禾素的人物描写使得人物个性鲜明、形神兼备。

散文中呈现出平实细致的回忆记事,禾素在散文中加注上记事叙述并娴熟运用回忆描写、叙述多种表达方式,借此来展现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精神建构,使得作品由闪回、跳跃、想象引发的美感更加强烈。在作品中作者的人生体验占据着一定的篇幅,作者运用回忆记事来回首往事点滴抒发自我情感,在《这个春天的夜晚》中回忆儿时的玩伴及儿时的真挚友谊,《少年的时光》回忆儿时母校后面膠林里的黄金时光教她难以忘怀。在这些回忆性的记叙中,记录的都是她自己的生活,儿时的童趣与天真都是她的独家人生体验。

散文中呈现出她对社会人际环境的关注并呼唤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寄予着她的人生追求、理性思辨与人文观照。笔下写人与人和谐相处自然亲和展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朴实之美,写村里的夜不闭户,陌生人家主人的热情款待,禾素笔下的这种人际环境是淳朴自然的,人与人之间陌生或亲近都能毫无戒备真诚相待,这正是她所想要追求的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她从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出发对都市人际环境中不和谐表现出批判与关照,香港繁华的都市生活里人们“脸上的面具越来越厚,防盗门越装越扎实,各种防盗锁越来越保险。”[1]89无一不体现出都市里的冷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之深。故乡小城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关照与香港的“牢笼式”两地人际环境鲜明的对比之下,促使她思考造成都市冷漠人际环境的原因,她感受、思考并且批判,对于现状她肩负责任呼唤和谐美好的人际环境,她从生活人际关系的体验中流露出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怀。

2. 深沉厚重的文化底蕴

禾素在散文中对民族历史的追溯、宗教民俗的描绘、水边的地域生存的抒写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傣族悠久的历史贯享其中,禾素作为傣族世袭土司的后裔自觉的承担着历史延续的责任,在追溯傣族悠久的民族历史中探寻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时光的褶皱》中以一条筒裙为引入,娓娓道来傣族民族发展的历程历经无数风雨,“那里面承载着千百年来傣族土司兴衰的命运;浸泡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家仇国耻;记录着那场所谓文化大革命的可笑疯狂。”[1]51,作者追溯民族的生存发展历史,连接自我与先祖的时空,复现出傣族民族历史的悠久与源远流长,建构出民族发展几经兴衰有着厚重的沧桑感依然岿然自立的民族历史景观,曾经的辉煌给了这个民族无限的荣光也给她骄傲自豪,从中她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觉意识还有责任感、使命感。

禾素在散文创作中不自觉的融入自己民族的身份,“文学‘表达什么是有民族烙印的。”[2]7散文中这种民族烙印表现为宗教习俗自成一脉。散文写傣族信仰宗教为南传上部座佛教,虔诚的宗教信仰让人恪守内心坚守自我并且形成规范的日常行为,写母亲每日清晨、出门前的拜佛,观音寺善男信女众多大病小灾都来祈求保佑,宗教浸入生活日常之中有极强的仪式感并占有重要的地位。宗教与节日习俗相交融,傣历四月初一要带粑粑和镍币来供奉井神,老人带着鲜花和供品上裝房礼佛为儿孙祈福。傣族节日民俗源于宗教,节日礼庆中人们要做什么、如何做都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傣族人生仪礼中也有浓重的宗教色彩,生是死亦然。新生的女儿续记上册要交由“总佛爷”去祈福”,外公送葬时跪拜的队伍排成长龙,在傣族的人生仪礼诸多的仪式都融入着宗教的影子,体现出民俗与宗教交融共生自成一脉。

禾素散文中傣族生存地域抒写描绘了傣族水边的生活风貌,彰显出独特的水文化内涵与民族水样的秉性特质。傣族的生存条件与水有着重要的联系,江河溪流、水渠水井不可或缺,日常生活中与水的亲近形成了深厚的水文化积淀。水边的地域生存环境铸就了傣家人水样的秉性,形成了水的文化精神。《我的那朵向阳花》中写“傣家儿女就应该有水的柔软、水的坚韧、水的包容、水的宽广。” [1]28柔软宽广和坚韧不屈构成了傣族的民族精神,一次盛会一次赕佛都有无尽的乐趣,呈现出一种“柔软时光”的生活状态,地震之后的村民们乐观积极的灾后重建更有坚韧不屈。“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不是独特的山水风貌,而是生活在那个地方的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文化精神。”[3]134水边的民族熔铸着水的品质,水样的秉性流淌其间。

3. 独立的审美品格

禾素在散文中籍以观照、省思、寄托人生,袒露出她的精神世界呈现出生命关怀与精神观照。《让生命不再沉重》、《昨夜的渡轮》中把人的精神关注放在首位来观照个体的生命,她从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然出发,关注着个体生命的社会存在问题,抒写平凡人物的命运苦难反映现实生命境况,力图寻找历经苦难后留存的人性温情与面对苦难时积极的生的勇气。面对人生四苦的不可抗拒与无可无奈何,生的意义更显得尤为重要。她抒写苦难不是沉沦困难,而是极力扩张生命的维度,苦难会淬沥出生的意义成为继续的勇气与力量,形成她独特的生命关怀与精神观照,深刻的思想意蕴给我们以反思回味的余地。

散文中蕴含真挚的情感美,丰沛的情感贯穿着始终,表现为对亲情、友情精神情感的重要感受与珍惜。作者在记事上长于细节描写,一蔬一饭的简单日常生活中一事一物都能引起她的思绪,叙述遣词平淡中有炽热的情感。亲情是最温情最柔软的部分,笔下的亲情写她与子女、父母家人之间最普通的事其间有最亲近深厚的亲情。《我要为你建一座花园》写父母的扶持照应,父亲对母亲的思念及对女儿的温情,母亲在她突发头疼时执意要为她刮痧,点滴的细节描写之中是亲情的呈现。她的友情是坦诚的美,付强、小瑞这些挚友能让她卸下心底的沉重包袱自在洒脱的与人相交。朋友是她人生路上的一把拐杖,支撑着她、搀扶着她走過那些艰难的人生岁月,寄予她无限的勇气与动力。他的爱情是刚烈的美,她有着自己对爱情的追求与坚守,更有理性的思辨。

散文中还呈现出故土家园美,表现为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追寻。作品中呈现出厚重的原乡情结,故乡这片土地不仅是游子的归宿之地,更是她的精神家园。人与故土的关系是如何都割裂不断的,故土的每一个场景,每一帧画面也都映在她脑海中,她把故乡化为真实、琐碎的小事或一景一物,簇拥而长的三角梅,古旧的雕花回廊,古老庭院里梨花静静散落下的花瓣,故居与母亲一同散步的小巷,祖宅的园子大片的树,小城香火旺盛的观音寺,空间场景之多其间都凝聚着故土家园鲜活的记忆,以平淡如水的叙述表现着故乡这方寸之间的欢喜。在作者离家多年以后故乡的概念和意义才日渐明朗开来,一个久居异乡的人却又时常立在故乡的土地上,在不断的“返乡”范式中,她在不断回归自我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心灵才有归属、灵魂才得以回归。

综上所述,傣族女作家禾素的散文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平实的记事叙述、对社会环境的描写呈现出一幅丰富的内容画卷,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宗教民俗交融相生、水边的地域生存环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宗教民俗文化、水边的地域文化及民族水样的秉性。对生命关怀与精神观照的思想意蕴、对精神情感的体验与珍惜、对故土家园的眷恋与追寻都显现出独立的审美品格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作品带有自己民族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属性,彰显出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和美学品格。丰富的内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寄蕴丰厚,有着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价值,从中能读出温暖,也能读出深刻。

参考文献:

[1]禾素.风中的蔓勒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朝戈金.文学的民族性:五个阐释维度[J].民族文学研究,2014(04)

[3]赵改燕.试论张欣小说中的地域色彩[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猜你喜欢
傣族散文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金平傣族多重信仰文化探析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傣剧与德宏傣族的文化记忆
构树与傣族传统造纸的保护和开发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译对其民族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