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视角解读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

2019-09-16 01:50牛越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伦理选择

牛越

摘  要:《第五个孩子》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后期作品,讲述了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家庭因第五个孩子班的到来而导致幸福梦破碎的故事。以往的作品从哥特元素分析、叙事策略、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等视角来分析此作品。本文试从伦理学视角对《第五个孩子》进行解读,向人们展示人性的无情和冷漠。

关键词:《第五个孩子》;文学伦理学;伦理身份;伦理选择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

引言:

《第五个孩子》以20世纪60-80年代的英国为背景,小说中的海蕊和戴维是两个很传统守旧的人,两人渴望婚后有个足够大的房子和一群可爱的孩子。如他们所愿,在戴维生父资金的帮助下,他们买下了心仪的房子,也迎来了四个可爱的孩子。但随着海蕊孕育第五个孩子开始,他们离平静愈加遥远。这个被称为“小怪物”、“小妖怪”的班使这个原本幸福平静的家庭变得波涛汹涌。

一.多丽丝·莱辛与《第五个孩子》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英国女作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天黑前的夏天》等。多丽丝·莱辛是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她的作品广泛涉及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隔离等社会和政治热点问题,作品思想深邃,给人启迪。小说《第五个孩子》出版于1988年,《星期日泰晤士报》称此书:《第五个孩子》是本让人毛骨悚然,却也让人欲罢不能的书。多丽丝·莱辛以简洁的文字及高度的说服力,描写一个家庭里奇特、异质的小孩,而轻描淡写的手法更增添其恐怖性。

二.文学伦理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 主要用于从伦理的立场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作品、研究作家以及与文学有关的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同传统的道德批评不同, 它不是从今天的道德立场简单地对历史的文学进行好与坏的道德价值判断, 而是强调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 站在当时的伦理立场上解读和阐释文学作品, 寻找文学产生的客观伦理原因并解释其何以成立, 分析作品中导致社会事件和影响人物命运的伦理因素, 用伦理的观点对事件、人物、文学问题等给以解释, 并从历史的角度作出道德评价。文学伦理学批评目的在于通过对文学文本的阅读与分析, 从而获取新的认识与理解。文学批评不是批评的重复, 而是追求新的理解与新的解释, 并从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中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1]

三.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伦理身份的变化, 又会使人物与既定的伦理规则发生冲突, 这样人就会面临伦理上的两难境地。为了找到正确的伦理身份, 摆脱自身的伦理两难, 人就必须做出相应的伦理选择。”[1]

海蕊的伦理身份发生过改变,在不断地追寻自己伦理身份的过程中,海蕊也面临着伦理选择。班的到来对于戴维夫妇而言是个意外,他们没想到班的到来如此之快。加之海蕊在孕期的特别反应,让全家人觉得班是个怪胎。他会让海蕊的肚子鼓得像一面小鼓;他在海蕊的肚子里拳打脚踢,让她痛苦不适,以来回走动的方式减轻自己的痛苦。班的出生并不能改变大家对他的看法,反而对他是怪胎这一想法添加证据。不像一般出生宝宝那种嫩嫩的皮肤、水汪汪的眼睛、柔弱的四肢,而是厚实的肩膀、宽宽的额头、粗硬的头发。对于班,每个人没有给予欢庆,大家都心怀恐惧与紧张。“海蕊心想,天知道什么样的母亲会欢迎这样的小孩——异性怪物。”[2]57这让海蕊深为自责所苦,可怜的班没人爱他。她当然无法爱他。小小的班力气很大,他会弄疼保罗;勒死了一只活蹦乱跳的狗;无视车辆穿梭红绿灯。班的种种行为让海蕊近乎崩溃。“海蕊哭喊、喘气,半疯狂式地急着要在班发生可怕意外前抓住他,心里却在祈祷,噢,撞死他吧,是的,拜托,撞死他吧……”[2]71 此刻海蕊的伦理身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母亲,她希望自己可以摆脱作为班的母亲这一身份。这个多次被带去诊断、多次被诊断正常的小孩激起了人们的谴责、批评与憎恶。大家强烈要求把班送到收容机构,海蕊面临伦理困境——舍弃或拥有班,最终海蕊妥协了。于是,可怜的班被送到了收容机构,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在送走班的日子里,家里氛围融洽,孩子们快乐情绪高涨。闲下来的海蕊这才发现,原来班剥夺了他们这么多。母亲曾经和她谈过,“你有五个孩子,不是一个。你难道没发现我几乎是那四个孩子的妈?我想你没发现,你的心思完全被……”[2]79 以前她都是以班为中心的,班占据了她太多的时间与经历,导致其他东西都不存在, 忽视了其他的孩子。她也感受到了这股集体的解放情绪,但同时她也无法将班逐出脑海。她决定去看班,这一行为让丈夫戴维沉默,让刚体会母爱的孩子们心碎。一时间她成了罪人。海蕊在选择把班接回来的那一刻,在她的身上已经进行了伦理的选择。“当她想到班时,心中没有爱与感情,她厌恶自己居然激不起一丝正常的火花,只有内疚与恐惧,让她彻夜无法入睡。”[2]88 她埋怨自己无法去爱孩子,且一个母亲应有的责任让她感到愧疚,最终海蕊屈从于自己的内心,把班接回了家里。她的这一举动也表明了她伦理身份的转变。

班回到家里后,家里的气氛又变得紧张与凝重。班又开始占据了海蕊的中心。他开始模仿众人的举动来力求安全,可是他古怪的行为仍不能让大家接纳他。海蕊以为只要他重新教育班,班就可以融入到家庭生活中。可是在家人看来,她是背弃信义的人,她抛弃了他们,她甚至就是个罪人。戴维搬去了别的房间,远离她;路克和海伦宣布他们想上寄宿学校。海蕊的内心是煎熬的,因为家人不懂她作为母亲的责任;她的内心也是心碎的,因为班称自己为可怜的班,在他的心中的确有一扇隐而不见的窗子。直到年轻人约翰的到来,让班觉得很快乐,他期待坐在约翰的摩托车后面和他一起去找他的朋友们。即使約翰一伙人对班粗鲁的对待和戏弄,但至少他被接纳了。约翰走后,班又结识了一群同龄朋友,并处于领导的位置。那些孩子有着健康的体格和正常的面容,但他们在父母眼里也是异类,都是被边缘了的。他们都迷失在寻找自己的同类之中。[3]

四.人性的思考

伦理选择背后带来的是人性的思考,班在家里与社会充当的是异类,没有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给予他的关心与爱护,而是相当大的排斥与挤压。唯一对班有关心与教导的海蕊,幻想了班离家出走后可能会遭到的悲惨遭遇,但是她并没有阻止班,因为她不想再被班牵绊内心了,她有着想要卖掉这所大房子的想法,与这里的一切断绝关系,这表现了人的自私;班从出生到成长的十多年,没有真正体会过父爱,戴维亲手把班送上收容机构的车;班没有体会到手足间的亲情,兄弟姐妹视他为敌人,因为他瓜分了母亲对他们的爱;班没有得到来自长辈的问候与拥抱,而是得到来自他们想把他送到收容机构的建议;班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班处于他者的地位,在生活中他很难建立属于自己的身份。社会的漠然态度是造成班与其伙伴走向迷途的直接原因。我们不禁会思考等待班的会是什么?

五.结语

本文从伦理学视角对多丽丝·莱辛的《第五个孩子》进行解读,莱辛在这部小说中表达了对边缘地带小人物的关心,揭示了人物的复杂面向。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主流文化对边缘异质文化的排斥与挤压。伦理关系和伦理秩序的变化会导致道德问题和结果,通过对一个家庭的描写来为揭示整个社会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 外国文学研究,2010,(1).

[2]多丽丝·莱辛.(英)何颖怡(译).《第五个孩子》[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6.

[3]张扬,李忠霞. 对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中人性泛读与孤独地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

猜你喜欢
伦理选择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儿子与情人》
《喜福会》中女儿们的伦理身份选择
论许三观的伦理身份与伦理选择
夏目漱石《心》的文学伦理学研究
试论《海蒂》中儿童的伦理选择与成长
从文学伦理学视角解读宋丽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