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社会中迷失与回归

2019-09-16 01:50郑加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消费社会托尼莫里森

郑加

摘  要:托尼·莫里森新作《天佑孩童》描述了当代都市女性布莱德的经历。面对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布莱德先是迷失其中,后来又在自省与他人的启发下回归本真。本文基于消费社会的观点,分析布莱德的迷失与回归的种种表现,探索其背后的根源。

关键词:《天佑孩童》;托尼·莫里森;消费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2

引言:

《天佑孩童》[1](God Help the Child)是美国非裔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 1931—)的第11本小说,出版于2015年。在这部新作中,莫里森首次将小说放置于美国当代社会中,刻画了物欲横流的当代消费社会,讲述主人公在其中的迷失与回归,同时也对读者起到了警示和启发作用。消费社会是一种物质极其丰富、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早在19世纪,美国便进入了消费社会,随之产生了盲目向往消费与金钱至上的等社会弊病。莫里森针对社会现状,在小说中揭露了消费社会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倡导正确道德价值观的回归。

一、身体观与道德观的迷失

在消费社会中,身体,特别是女性的身体,成为了最美丽、最珍贵、最光彩夺目的商品。[2]消费社会将身体商品化,鼓励人们通过卫生保健、化妆品等等一系列的手段“重新发现”身体,而每一种手段的实现都离不开物品,于是,消费者购物的冲动被大大激发。在这样的环境下,布莱德也产生了扭曲的身体观,她将自己的身体看作是能够赚取利益的一件物品。布莱德是一家化妆品公司的区域经理,她本人与所售商品都十分受消费者追捧,事业如日中天。事实上,布莱德之所以能如此成功,主要是因为她开发了自己身体的商业价值。布莱德的皮肤是“午夜一般的、蘇丹人一般的深黑色”[3],在她所处的社会中,主流审美观已从过去的“以白为美”变成了“以黑为美”,黑肤色大受欢迎,“黑色成了畅销肤色,黑色是文明社会中最火爆的商品” [4]。于是,布莱德刻意包装、展示自己的身体,以此吸引消费者购买她的产品。她只穿白色衣服,从而最大程度突出她的黑皮肤;除了衣着与肤色,布莱德也十分关注自己的性感身材,频繁地凝视、评价身体的每一个部位。日常生活中,从精细的饮食到昂贵的护肤品,更是无不展现出布莱德对身体的过度重视。

更严重的是,在物质至上的消费社会中,布莱德的道德价值观也面临危机,她开始把钱当作衡量一切的标准。八岁时,为了得到母亲的爱,布莱德作伪证致使白人女教师索菲亚入狱。此事让布莱德一直心怀愧疚,于是她花多年时间为索菲亚积攒了一笔数量可观的钱。然而,布莱德采取了错误的弥补方式:她以为单凭送上金钱,就能弥补索菲亚十多年来的牢狱之苦,甚至还能使索菲亚的“新生活”有个“好开端”[5]。索菲亚非但不接受钱财,还把布莱德打得半死。这件事虽撼动了布莱德心中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但没能将其根除。紧接着,布莱德深爱的男友因误解此事,弃她而去,使布莱德再次深受打击。为排解痛苦,布莱德参加了纸醉金迷的奢华派对,却感到更加空虚。于是,她驾驶自己的豪车前往异地,想要寻回男友,不料途中遭遇车祸,她被好心村民救起并带回家中照料。布莱德不仅嫌弃乡村简陋的环境,甚至还怀疑对方表面上收留自己,实则“在私下里偷偷计划着一些坏事”[6]。至此可见,布莱德已迷失在消费社会中,也尝到了迷失所带来的恶果。所幸布莱德并没有越陷越深,而是悬崖勒马,开始反思不幸的根源。

二、在自省与人际交往中回归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后,布莱德开始了自我反省。在思考过程中,她发现自己的身体在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耳洞不见了,后来更是体毛消失、胸部变平、月经延迟,最后整个人“又变回了那个黑皮肤的小女孩”[7]。不可思议的是,这些变化十分明显,却只有布莱德一个人能够看到。莫里森认为,亦真亦幻的写作手法可以用来叙述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8]人的内心往往是最难阐明的,因此,小说使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借外在变化来展示布莱德内心的思考。身体的萎缩使得布莱德无法再继续销售工作,从而迫使她离开华而不实的过往生活,进一步反思自己。最终布莱德承认,“长期以来,我太过于依赖自己的美貌了。”[9]她意识到,自己之对物质生活的过度依赖,其实是因为孤独与不自信。由于孤独,布莱德必须在物品的陪伴下才能获得安全感;而不自信则使得她只能在他人艳羡的目光中获取自我认可与满足。摆脱了扭曲的身体观后,布莱德的身体也恢复了原状。小说结尾,布莱德辞去销售工作,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事业。

除去自省,他人的积极影响也在布莱德的回归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乡村生活启发了布莱德。当布莱德在都市中生活时,围绕在身边的都是同样沉湎于物欲的男男女女,布莱德在其中虽如鱼得水,却时常感到空虚。后来,遭遇车祸的布莱德被一对嬉皮士夫妇救起,在远离城市文明的乡村中生活了一个多月。当夫妻两人称乡村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10]时,布莱德质疑道,难道真正的生活就是“没有洗衣机、冰箱、浴室,总之就是没有钱”[11]的穷日子吗?对方答道,“钱并不能把你从那辆豪车里救出来。”[12]与这对夫妇的相处让布莱德摒弃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她意识到,生活应当是淳朴而真实的。另外,人际交往也激发了布莱德内心的真诚与善念。遇到被迫做过雏妓、饱受伤害的小女孩瑞恩(Rain)后,布莱德聆听她的倾诉,两人建立起纯真的姐妹情谊。布莱德在友好的人际交往中得以成长,随后她向男友坦白作伪证的过错,获得了男友的信任,两人重归于好,还孕育出新生命。通过自省与人际交往,布莱德重塑了身体观与价值观,摆脱了消费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了道德的提升和自我的回归。

三、结语

在《天佑孩童》中,莫里森紧扣时代特点,展示了美国当代消费社会的种种特征,揭露了当代人在消费社会中的迷失,并呼吁淳朴、真诚、善良等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回归,这在物质极度丰富、传统道德面临冲击的今天十分可贵。当前,中国向消费社会的转型刚刚开始,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与道德的坚守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天佑孩童》及其作者莫里森关注物欲与精神的冲突,倡导正确的金钱观、道德价值观,不仅对当代美国社会有益,对于全世界的读者也具有启示作用和教诲意义。

注释:

[1]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M]. London: Vintage, 2015.

[2]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2001(139).

[3]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M]. London: Vintage, 2015(3).

[4]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M]. London: Vintage, 2015(36).

[5]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20).

[6]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90).

[7]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M]. London: Vintage, 2015(97).

[8]焦小婷, 托尼·莫里森. 文學的情调—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 外国语文, 2016(4), p1-4.

[9]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151).

[10]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91).

[11]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91).

[12]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91).

参考文献:

[1]Morrison, Toni. God Help the Child [M]. London: Vintage, 2015.

[2]焦小婷,托尼·莫里森.文学的情调—托尼·莫里森访谈录[J].外国语文, 2016(4), p1-4.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2001.

猜你喜欢
消费社会托尼莫里森
理发师托尼
诺贝尔奖得主、作家托妮·莫里森逝世,享年88岁
论莫里森《孩子的愤怒》的艺术张力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女性形象解读
电视剧《欢乐颂》与“新穷人”的思考
试论对武汉地区大学生瑜伽消费情况的研究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探析鲍德里亚思想的研究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