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推销员之死》中哈皮的男性气质

2019-09-16 01:50李云龙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推销员之死康奈尔美国梦

李云龙

摘  要:《推销员之死》是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一部两幕剧本。主人公威利携妻子以及儿子比夫、哈皮在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幻想通过商品销售获得名利,实现美国梦,终归失败自杀。威利盲目追求美国梦的,误导比夫和哈皮形成了不切合实际的价值观。本文意在用R. 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研究是否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

关键词:R.W.康奈尔;男性气质;哈皮;美国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1

阿瑟·米勒(1915-2005)是二十世纪美国最重要的戏剧家之一,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他的《推销员之死》(1949)刻画了大萧条时期小人物对美国梦的盲目追求,而在以往对该作品的分析中,多分析威利、琳达以及比夫的形象,本文则从男性身体、男性恋母情结、男性性欲、男性对运动的兴趣和男性所处的社会阶层来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

一、男性的身体与男性气质

R.W康奈尔《男性气质》“真正的男性气质几乎总是被认为是从男人身体内产生的——它内在于男性身体或者是表达出男性身体的某些东西。要么是身体引起和指导着行动,要么是身体限制行动”(柳莉等译,2003:127)。哈皮出场时身形高大、看起来孔武有力,具有支配性男性力量的先决条件;在男权社会里,身体强壮象征进攻性、男性要掌控女性,而哈皮被设定成一个具有支配力量的男性、能从男权社会中获益—女性已发现他身上散发出的诱人性欲。阿瑟·米勒把他设定成身体上具有支配力量的男性,但在男权社会中却未能实现他的男性力量,所以变得困惑、盲目和偏激。

二、男性的恋母情结与男性气质

R. W.康奈尔《男性气质》“发生在童年中期被称为‘恋母情结的情感纠葛是性和性别发展中的重要阶段,它涉及到 儿童对父母一方的性可望及对另一方的敌意”(柳莉等译,2003:11)。哈皮自幼便对母亲依赖,并在成年后渴望继续得到母亲的关注,甚至想找一个富有且像母亲一样有反抗性的女朋友。第二幕中,哈皮赚钱后给母亲买花、并告诉她自己要结婚的消息,展现了他的男性力量和对母亲的尊重,然而母亲对他并不关注,对他觉醒的男性支配力量忽略、甚至否定。他在家庭中一直處于从属地位,对父母命令的绝对遵从意味着男性力量的削弱。

三、男性的性欲与男性气质

阿瑟·米勒把哈皮设定成一个具有强烈性欲的年青男性。男性选择一些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作为求爱对象,贬低女性的自尊来维护男性的尊严。在百货公司,哈皮通过和公司经理的女朋友发生关系来竞争工作;卖香槟时,哈皮抱怨这个社会女性不道德,却又和女性调情、帮比夫找女朋友,哈皮有强烈的男性支配力量,却是扭曲的。在传统的父权社会下,男孩的性欲是被压抑的,他们很少得到父母的性教育。第一幕中,哈皮的性启蒙是通过和比夫谈论女人得以完成的,“你年纪年轻,不能跟姑娘谈正经事”(英若诚译,15)是对哈皮间接的性教育。哈皮对自己谈论女性、渴望女性的行为感到困惑,是对男性力量缺失、有焦虑感的体现。

四、男性的运动兴趣与男性气质

R. W.康奈尔《男性气质》“运动作为测试男性气质的示范地位绝不是自然产生的,竞技运动是历史的产物,它是作为一种政治策略而特意营造的”(柳莉等译,2003:58)。运动象征着男性的力量和控制。第一幕中,哈皮浑身充满了力量,却无处发泄,想揍打百货商店里的任何一个人。他喜欢打沙袋、常说“爸,我体重减轻了”(英若诚译,14)。哈皮得不到身边朋友的帮助,无处施展男性力量,只想通过揍打比他强势的上级、顺从父亲吸引注意来重建男性力量,哈皮成了男权社会边缘化的受害者。

五、男性的社会阶层与男性气质

哈皮的美国梦包括物质财富,却忽视了精神的富有。R. W.康奈尔在《男性气质》中指出“工人阶级或‘蓝领男性在性政治方便即使不是公开反动的,也是保守的。我们的社会中对男性的关注焦点就是工资”(柳莉等译,2003:127)。哈皮想通过占有社会资源获得更多的财富,但是却被威利误导只有像本一样拥有财富才算是成功,超越了阶层局限性;查理才是既获得了物质财富,又拥有精神财富的男性。对于中层阶级男性来说,工作偏于固定,哈皮所追求的社会地位和财富是一种夸大和扭曲的男性力量。

结语:

《推销员之死》,哈皮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在沉默和顺从的外衣下,一直争取男性力量的主动权,但在二战和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异化了人与人之间竞争的机会,哈皮成了牺牲品。本文分析哈皮男性形象,探究哈皮的男性气质类型。得出的结论是哈皮的男性气质不属于R.W.康奈尔提出的支配型、顺从型、从属型和边缘型中的任何一种,那么有可能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类型。该文接下来的工作是收集更完善的资料、找到其他文学形象、证实存在第五种男性气质类型。

参考文献:

[1]阿瑟·米勒. 推销员之死[M]. 英若诚,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康奈尔,R.W. 2003. 男性气质[M]. 柳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方刚. 2006. 当代西方男性气质理论概述[J]. 国外社会科学.

猜你喜欢
推销员之死康奈尔美国梦
康奈尔的笑声
预设在戏剧文本《推销员之死》中的语用功能
电影《推销员之死》的艺术悲剧特色
最后一次笔会
康奈尔读书记
《推销员之死》中的非语言交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