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阿长身上的“母亲”影像

2019-09-16 00:00王元贞袁海锋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影像阿长母亲

王元贞 袁海锋

摘要:阿长是《朝花夕拾》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形象。“母亲”的影像在她身上强烈聚焦——阿长对“母亲”的身份有着强烈的渴望,以至产生误认;“鲁迅”对母亲角色则因缺失而有意地寻找。以此为抓手,追问二者间的复杂互动,对理解阿长文本行为、把握鲁迅创作心理,继而推进《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都是有益的。

关键词:“母亲”影像;阿长;整本书阅读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猫·鼠·狗》)。在鲁迅创作《朝花夕拾》诸文之时,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阿长与〈山海经〉》)。无论从鲁迅与阿长的身份关系,还是时间隔膜的长久,鲁迅内心的阿长形象都应该是淡漠的。事实上,女工阿长之于鲁迅的印痕却是深刻、难忘的。《朝花夕拾》的十篇文章中,除专写阿长的《阿长与〈山海经〉》《猫·鼠·狗》《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四篇文章,亦有涉及阿长的文字。相形之下,母亲鲁瑞在鲁迅作品里出现的次数则要少得多,且面目模糊感情淡薄。阿长无疑是《朝花夕拾》,甚至是鲁迅童年回忆的第一女主角。在鲁迅与阿长的意识深层,聚焦在阿长身上的都有某些“母亲”的影像。以阿长的形象探究为抓手,追问阿长身上的“母亲”影像,是理解阿长文本行为、把握鲁迅创作心理,甚至深入推进《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有益尝试。

一、阿长“母亲”身份的渴望与误认

阿长虽在《朝花夕拾》中占据的篇目极多,但对她身世背景的交待却不过只言片语。即使专门为她而作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篇首、篇尾处涉及身世的文字不过百余,可谓语焉不详。不过,依托这些散落各篇的零散文字,足以重构出阿长的一些生活轮廓,以及她由此产生的对“母亲”身份的渴望及误认。

“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阿长与〈山海经〉》中这句介绍阿长身世的话,是窥破阿长“母亲”身份渴望的是佳切口。过继是传统宗族社会中的一种收养行为,宗族男丁无子,收养同宗之子为后嗣,以续香火。阿长有过继的儿子,说明她有过婚姻,并且婚内未生男丁,甚至没有子女。继子与原生家庭、亲生父母的情感并未完全中断,他与继父母的情感建构是个重大问题。但过继制度并不聚焦这样的问题,因为它的核心更多是一种宗族传承关系。连“元旦”都未休假回家,都要陪着“鲁迅”(为与作家鲁迅区分,文中涉及其童年时皆以“鲁迅”指称),这足以证明她“青年守寡的孤孀”这一身份,更从侧面反映出她与继子的情感關系。有这样经历的阿长,对儿子、孩子的渴望必然超出常人,对“母亲”这一身份的渴望也超出常人。聪明可爱又顽劣好动的“鲁迅”介入阿长的生活,必然会对阿长心中的母性情感有着巨大刺激与强烈满足。阿长身上这种渴望情绪的确认,对于理解《朝花夕拾》中的阿长形象具有极大意义。

保姆阿长照料“鲁迅”的日常起居,此时,保姆的身份与母亲的角色便有了自然的重合。阿长陪好动贪玩的“鲁迅”日常游戏——“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常常拔它(何首乌藤)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虽然常因此而被批评——“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而这却是阿长为着孩子安全的另一种关心与呵护。虽然会因为阿长的胖、摆成“大”字的睡姿、搁在“鲁迅”颈子上的胳膊而让“鲁迅”不大佩服,但陪伴他度过童年一个个漫漫长夜的阿长,却分明在承担着本该母亲履行的职责;阿长还是个“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二十四孝图》)的民间故事高手,她的“美女蛇”“长毛”的故事都有她质朴的、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也含有引导“鲁迅”不要到园中捣乱、要听话的母性善意。在“鲁迅”与阿长关系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山海经》事件,是阿长“母亲”身份影像的一次最为强烈的显示。“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足以说明“鲁迅”对《山海经》渴望之巨,这份渴望的流传之广,以及成年的亲人世界对“鲁迅”愿望的漠视之甚。“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阿长的这份礼物让鲁迅“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因为这里边有着太多出乎意料:“别人不肯做”,不肯找书的无疑是那位远房的叔祖;“不肯真实地回答我”一定是“鲁迅”认为说了懂它、说了有益的人;“不肯做(买)”的恐怕应该是孩子最为亲近的,像母亲一样的人!“不能做的事”之人范围自然包括阿长,这里不止她穷困的处境,更有她佣人的身份。阿长出乎意料地买来的《山海经》,虽然“刻印都十分粗拙”“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但足以显示她对“鲁迅”心愿的在意,对“鲁迅”的一种超出功利的关爱、呵护。阿长所做的这一切,于客观于主观都有着一种浓烈的“母亲”身份渴望,甚至有意的误认。

在看护“鲁迅”饮食起居过程中,一些母性的职责会融入阿长的工作。这样的融入又使得保姆身份与母亲角色在阿长内心重合。对于一个没有孩子、渴望孩子又做不得母亲的女人来讲,这样的角色融入无疑是一种刺激、一种呼唤。它让阿长在有意无意间承担了“母亲”的角色,满足了她对这一身份的渴望。长久地陪伴“鲁迅”,让她更有了一种超越主仆关系的身份误认。籍此,善良的阿长给了“鲁迅”母亲特有的关爱与温情。对阿长而言,这可能是她生命中最幸福的付出。

二、鲁迅“母亲”角色的缺失与寻找

在照顾“鲁迅”饮食起居时,阿长“母亲”角色的临时担当,也意味鲁瑞母亲角色的临时出让,进而凸显了鲁迅与母亲的实际母子关系状态。在“鲁迅”的日常生活中,比如睡觉、游戏、讲故事、买《山海经》……母亲鲁瑞常常处于缺席状态。即便偶有提及,也是在父亲绝对权威的笼罩下,母亲只是一个无力反抗亦“无法营救”的形象。吊诡的是阿长也出现在这样“无法营救”的行列,不知是不是鲁迅笔下的有意为之(《五猖会》)。在“鲁迅”向母亲诉苦阿长的睡姿以求解脱时,母亲对阿长“怕不见得很好罢”的提醒是如此轻飘,以致“鲁迅”对这件事绝望到“实在是无法可想了”(《阿长与〈山海经〉》),这绝望有几分是对着母亲的亦是耐人寻味。至于“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他更倾向于母亲充任“雪中送炭”的角色吧,可惜却“不肯做”。《朝花夕拾》中涉及母亲的文字,鲁迅并未在其中表现出母子应有的温情。

成年鲁迅与母亲的关系也并不那么和谐融洽。母亲鲁瑞没有接受过正式教育,对新思想新观念了解、认同有限,在精神层面与鲁迅有着相当大的隔膜。比如婚姻,鲁迅屈从了母亲的安排,与旧式女子朱安成亲。在鲁迅看来,“这(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朱正《鲁迅传》第六章“母亲的礼物”)。这段有名无实的婚姻,造成二人数十年的生活悲剧。鲁迅晚年一再强调“母爱的伟大真可怕,差不多是盲目的”“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冯雪峰《鲁迅先生计划而未完成的著作》)“……我们做父亲的人……决不能昧了良心,说儿子理应受罪”(《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些表述,或明或暗,话里话外,分明折射着鲁迅对母亲复杂的情绪。这些情绪深层映射出鲁迅内心对母亲的隔膜、矛盾,以致缺失。

鲁迅与母亲复杂的亲子关系、不甚愉快的过往经历,都在鲁迅这里形成一种隐性的力量,促使着他在纸上重构文学化的童年生活。鲁迅的创作在反思母爱本身的同时,其实也试图重新寻找“母亲”角色。这时,照顾自己饮食起居、长久相伴相守的保姆阿长之于鲁迅的角色意义也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睡在保姆阿长身边,当时的感受虽然不好,但阿长却像母亲一样在黑夜中陪自己。虽然因翻砖、拔草而被阿长批评、被投诉,阿长却像母亲一样担心、关爱着自己。在“美女蛇”“长毛”“二十四孝图”的民间传奇故事里,阿长像母亲一样带着自己遨游在神异的传奇世界里。面对苦背《鉴略》,在“都无法营救”的人群里,除了母亲,鲁迅给阿长着重写了一笔——“长妈妈即阿长”。虽然在当时看来这些琐碎无趣甚至迷信,多年后却给鲁迅带来了别人无法取代的精神慰籍。阿长凑了四五天假期,给她的哥儿“鲁迅”买来她以为的“三哼经”——四本粗拙的小书,却是鲁迅“最为心爱的宝书”。阿长做的这些不仅满足“鲁迅”的一个个现实心愿,她的关心还填补了“鲁迅”因母亲缺席而导致的亲情缺失,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鲁迅对“母亲”角色的期望。也正因此,“鲁迅”对阿长怀有深沉强烈的感念之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靈”,直白而强烈地抒发了对阿长的怀念之情。这样强烈地直抒胸臆在鲁迅作品中是极其少见的,这足以显示阿长在鲁迅心目中近乎母亲的重要地位。阿长之于鲁迅,犹如大堰河之于艾青,阿琳娜奶妈之于普希金。在亲情缺失的孤寂童年中,这些质朴的人给孩子们带来了最底层、最淳朴却也最温暖的关爱与温情。阿长以其“发自天性的质朴的爱”,粗粝而真切地陪伴着“鲁迅”,在鲁迅寻找重构童真世界的历程中,成了鲁迅理想的“母亲”形象,甚至替代了母亲的存在。在鲁迅于家道中落、饱尝世态炎凉的煎熬中,作为他苍凉人生的一抹亮色,让他在孤独地抗争与呐喊中,还有一个可以温暖灵魂的栖息之所,不至于回首萧索,茫然无助。或许,这正是《朝花夕拾》中一再提到阿长的原因所在。

“黄胖而矮”、睡觉摆成“大”字、把《山海经》误以为是“三哼经”、粗俗而亲切的阿长,在鲁迅记叙的几件小事中,她血肉丰满地植根在鲁迅的印象中,时隔多年回想起来,那些可笑的缺点、温情的对待,都隐隐地显出了阿长“母亲”式的善良可爱。《朝花夕拾》对于“母亲”形象的解构与建构是双向的,其中既有阿长对“母亲”身份的渴望与误认,也有鲁迅“母亲”角色的缺失与寻找。从这个角度介入《朝花夕拾》的整本书阅读,鲁迅的一些“别有用心”处才会彰显出来。

作者简介:王元贞(1976—),女,广东省中山市翠亨村中山纪念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文本细读。

猜你喜欢
影像阿长母亲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阿长与沙县小吃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
电影《逃离德黑兰》的现实主义影像剖析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给母亲的信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