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像石中“鱼”图像文化阐释

2019-09-16 01:50刘玥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意义

刘玥

摘  要:鱼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汉画像鱼图像作为中国鱼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变化丰富,内容详尽,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先介绍了中国鱼文化的渊源,概括性的归纳出汉画像鱼图像不同的组合方式:庖厨图、鸟啄鱼图、鱼和辅首衔环图、鱼和熊图、鱼和凤鸟图、鱼戏莲花图、鱼车图、鱼边纹饰图,分析汉代先民崇尚鱼的缘由,从饮食与祭祀文化、生殖崇拜、吉祥文化、升仙与生死文化等方面分析汉画像石中鱼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汉画像;鱼文化;鱼图像;文化阐释;意义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3

一、中国鱼文化的渊源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喜好就选择依水而居的住处,鱼成为了他们所依赖的食物之一。1958年,我国考古学家在黑龙江省宁安县牛场遗址发现一枚新石器时代的鱼钩。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能看到陶器上“人面鱼纹”和其他鱼图像,也反映出原始时代人们祈福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可见,鱼不仅作为人类食物的来源,也具有文化的意味,鱼文化作为生活中常见的符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鱼的现实性体现在饮食、祭祀等方面。在饮食上,原始社会里人们最早是以捕鱼狩猎作为主要生存来源,这一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直延续到了农耕文明出现以后的汉代。在祭祀上,“是月也,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礼记 月令》)用鱼进行祭祀,是因为人们认为鱼具有避凶趋吉的作用,体现了礼仪化与制度化。鱼的象征性体现在巫术、信仰等方面。在巫术上,《诗 小雅 无羊》曰:“牧人乃梦,众维鱼矣。”“大人占之,众惟鱼矣,实惟丰年。”鱼常常被视为占验的吉祥物,可驱邪求福。在信仰上,人们会向鱼乞雨、求子。汉代出现了鱼化龙的观念,都有降雨作用,雨水能够保证庄稼的产量,因此人们把鱼视为吉祥之物。同时,在“鱼莲图”“鸟啄鱼图”等可以看到鱼还蕴含着繁衍生息,求子多福的美好意愿。

二、汉画像石中的“鱼”图像

在汉画像石里有鱼的图像繁多,画面也很丰富。本文主要以鱼图像为研究目标,整理归纳出与鱼有关的汉画像进行分析,主要找到以下七种图像组合方式:

(一)庖厨、鱼祭图中的鱼

图1该石收藏于徐州汉画像艺术馆。画面上反映出了真实生活的场景,挂满了各种食物,一人切肉,一人烧烤,还有飞鸟走兽围绕在身旁,看到了汉代饮食文化的风貌,呈现出宴饮的欢愉和繁忙。

图2年代为东汉,出土于江苏省徐州市青山泉“庖厨图”。该石是祭台桌面,画面刻有“十字穿环”纹为底纹,并列刻了三个盘子,每个盘子中盛有一条鱼,鱼呈现出半浮雕状。

图1                                     图2

(二)鸟与鱼图像

图3 汉画像石,收藏于徐州汉画像艺术馆。画面上两鸟单脚独立共衔一鱼,羽翼收起,神情专注,石头上下刻有波纹形纹样。使用阴线刻的手法对鸟和鱼身上的羽毛和鳞片进行了细致刻画,线条较粗,背景用细阴线刻出竖条纹,更加突出主体,同时具有装饰效果。

图4 汉画像石,86×57×18cm石刻年代为东汉时期,收藏于徐州市汉画像艺术馆。画面使用了浅浮雕的雕刻手法,分为上下两层,上半部分是凤鸟踩鱼,向左行驶。下半部分是两条龙相会对视,脚掌触碰,腿部弯曲,背部呈“拱形”。

图3                               图4

(三)鱼和熊、龙

图5 汉画像石,收藏于徐州市汉画像艺术馆。画像石上下有斜线纹作为装饰,画面共有两头熊、两条龙还有一条鱼。两只熊各伸出一只前掌做掌状,另一只手触摸龙的身体,后肢是蹬腿状。表情安逸,造型上看似乎是在舞蹈又似乎是在搏斗。击掌的下方绘有一条向左的鱼。

图5

(四)鱼和辅首衔环

图6 画像石,收藏于徐州汉画像艺术馆。画面的左右两边有向下的菱形条纹,而石头的中间划分为两个区域,上面是“辅首衔环”“伏羲女娲”,女娲着装,有发髻,有汉代贵妇的样子,胸腹以下是蛇躯,因此没有穿裙子。两条蛇尾紧紧缠绕着圆环,十分亲密。下面是一条向左的鱼,条纹清晰,位于辅首衔环的正下方。

还有一个与“鱼和辅首衔环”有关的汉画像石,长 137 cm,宽 70 cm。石刻年代为东汉中晚期,出土于微山县雨城乡。画面上在两个铺首衔环之间,有一只站立的熊。辅首的兽头变成了乌头,分别衔着大鱼,熊扶着左右两条鱼,脚微微翘起,看起来很轻松。

图6

(五)鱼车图

图7 画像石,河南南阳县出土的鱼车图,称为“河伯图”。图右一尊者、一驭者坐于三鱼拉的云车上前行。中部有一虎、一熊, 左部为一象。

而山东邹城峄山鎮野店村出土“鱼车图”。图左为一龙拉辎车, 图右为四鱼拉辎车。左右清晰,辎车相互对应,有“鱼龙互变”的含义。

图7

(六)鱼戏莲花纹

图8 画像石,出土于安徽宿县褚兰。莲花纹的中间是圆形,有着天盖的象征,在莲花纹外面的四个方向上分别有两条相对的鱼,最外围还有波浪纹饰。画面好像是一圈鱼在围绕着莲花游动,十分有生活情趣。

另有一个汉画像石“鱼戏莲花图”,出土于徐州地区,图的正中心是一朵莲花,线刻纹路清晰。图的上下左右各有一条鲤鱼围绕着莲花游动,宛若在水中嬉戏,画面十分和谐。

图8

(七)鱼纹边饰

收藏于徐州汉画像艺术馆的“鱼边纹饰”画像石。图中有四对船只,下有鱼纹边饰,画面呈现出水中划船的景象。

三、汉画像鱼图像的文化意蕴

(一)饮食与祭祀文化

《诗经》中有“韩侯出祖……其肴维何?炰鳖鲜鱼”的记载。到两汉时期,鱼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肉食。在庖厨图中的鱼,有的被人食用,有的则用来祭拜祖先、鬼神。“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在人们生活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图1反映出真实生活的场景,鱼被悬挂着,供人食用。图2祭祀板上放着三条鲜鱼,表明在汉代用鱼祭祀的氛围浓厚。用鱼祭祀在汉代之前就出现,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

(二)生殖崇拜

在古代,鱼和莲花一样产子较多,鱼跟莲都象征着家族能够不断地繁衍生息。闻一多先生曾解释说:“用鱼喻男,莲与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这里的“男与女戏”其实是男女结合,繁衍生息的含义。汉画像石中經常出现鲤鱼绕莲的图像,如鱼戏莲花图(图8),图中的四条或八条鲤鱼围绕着莲花游动,这些图像的出现也与多子多福的观念有关。鸟啄鱼图(如图3)也有此意。古人认为鸟“因金气,依火精”,属阳,而鱼则是“臣民之象”,属阴。所以将鸟和鱼结合起来作为阴阳的载体,也有男人和女人的象征。“鸟啄鱼”这个动作隐喻男女合欢,体现出繁衍生息,生殖崇拜的意义。

(三)吉祥文化

吉祥文化凝聚了中国人的审美与伦理,代表一切美好的东西。汉代吉祥文化鼎盛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祥瑞图。如图4中上半部分是凤鸟踩鱼,凤鸟踮起脚高高的踩在鱼背上,乘风向前,下半部分是两条龙相会对视。天降祥瑞,祥瑞图在汉画像中往往有具体的图像显现,和政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很多也与帝王、圣贤的诞生相关。鱼也被认为有风调雨顺、繁衍子嗣和辟邪之意,被视为祥瑞之物,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庄子》曰:“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喜庆之征”。吉祥文化贯穿生活的各个方面,寄托人们的美好愿望,推动着社会发展。

(四)升仙与生死文化

河南南阳县出土的“河伯出行图”(图7)。图右一尊者、一驭者坐于三鱼拉的云车上前行。中部有一虎、一熊, 左部为一象。前有兽为河伯开道,三条鱼保驾护航,似出巡天河之意。虽是乘鱼车出行,并非乘螭。实际上也表明了乘鲤鱼升仙的一种向往。而在山东邹城峄山镇野店村出土“鱼车图”中,左边一龙拉辎车, 右边四鱼拉辎车。辎车相互对应,鱼龙互应,更能体现出升仙思想。

熊有重生的寓意,在《诗义疏》中:“熊……冬入穴而蛰,始春而出”。熊冬蛰春出的习性,被看做带有新的生命出现,被古人看做不死的神兽。汉画像中鱼也有生命的象征,当鱼和熊组合到一起(图6)便加强了墓主人“死而复生”的功能。生死观能反映汉代人对于长生的追求和渴望,对于生的敬畏及死的趋避,体现出中国鱼文化生命不息的意蕴。

四、结语

通过对中国“鱼”文化的渊源追寻,以及对汉画像石中“鱼”图像的梳理,可以分析出汉代人的观念里鱼有祭祀、生殖崇拜、吉祥、升仙等意义。在汉画像的研究中我们去体会到汉代人的思想情感,他们以鱼的形象寄托美好祝福。“鱼”图像不仅集中表达了汉代人的精神观念,也凝聚了他们的艺术智慧,图像里内容和形式高度统一、意蕴深远,值得我们后世去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陶思炎.中国鱼文化[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存明.汉画像的象征世界[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3]朱存明.汉画像之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赵承凯、江继甚.走进汉画[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6]张道一.画像石鉴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王越.中国鱼文化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6,37(03):172-174.

猜你喜欢
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k”的几何意义的应用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k”的几何意义及其应用
有意义和无意义
k,b几何意义的应用
“无意义”修行
吸引的意义
不要无意义地羞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