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应把握的四个维度

2019-09-16 04:41张宝强
河南教育·高教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张宝强

摘要: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国内外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规律和历史逻辑。纵观世界各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史,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差异而存在诸多不同,但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都经历了从分散发展到局部协同,从非生态化、准生态化到系统生态化的发展的过程.实现了高校、政府、企业等主体的多元协同,以及课程、平台、资源、项目、政策等要素的自我调节,最终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动态平衡状态。本研究拟从要素、结构、机制和环境四个维度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的着力点,以期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教育改革

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样需要创新创业的参与者与外部环境发生作用,通过不断的物质循环、能量交换和信息扩散,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和协同发展的统一整体。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生物学的基本特征。运用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涉及的要素、结构、机制和环境等进行研究,进而构建完善的教育生态系统,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要素维度: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与生物体系类似,从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来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同样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多要素的复杂大系统。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必须通过不断地与政府、企业、社会、家庭等要素相互作用,才能构建一个开放、循环、永续的统一整体,从而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包含多个要素,主要是创新创业者(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政府、投资机构、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如何通过改革不断地激发各个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是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

一要提升资源整合质量。高校创新创业资源包含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两个部分,如何协调好两个层面的资源,保证实现资源优势的最大效用,需要下大功夫。因此,高校要建立校內与校外资源聚合的平台体系,以保证资源的共享共用;要积极整合教务、学生、就业、团委、科技、产业等部门资源,并依托商学院的学科优势和师资队伍,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要加强与政府及社会的联系,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发展等方式,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和孵化平台建设,全方位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的成长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等:要积极围绕互联网、大数据、生物医药、新能源材料、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专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创新创业活动与产业链的聚集发展,从而形成创新创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联动互通。

二要提升课程建设质量。高校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精神,通过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模块化、清单式、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形成面向市场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同时,高校要坚持“博专并举”,各学科课程的设置要做到学科交叉融合、文理渗透融合、教学科研结合,要打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界限:要坚持专兼结合,积极聘请学界和产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同时通过挂职锻炼,围绕行业企业发展的现实难题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水平:要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积极完善“学院一学校一省级一国家级”层次化的竞赛体系,让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指导有机融合。

三要提升扶持保障质量。高校要整合政府、产业界、校友和金融界等多方资源,形成专项资金、捐赠资金、投资基金等多元化的扶持模式,并建立面上资助与全程扶持结合的保障体系,让处于启蒙、实践、运行、发展等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活动都得到扶持。同时,高校要设立创新创业专项经费,对校内孵化基地建设、创新创业竞赛组织、师资队伍培训和重点项目扶持等进行全方位支持,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人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支持。此外,高校也要通过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等方式,广泛吸收校友及社会捐赠,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支持,同时要加强与校外风险投资部门的联系,以引导性参股或者投资的方式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运营,促进创新创业项目的健康成长。

二、结构维度: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结构

人才资源是最活跃、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创新创业活动中的第一资源。尤其是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纵深发展,各个地区、部门和企业对人才的渴求已经到了空前的高度。全国各大城市、高校和企业竞相出台了吸引人才的政策,以期获得更好的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高校必须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多维度推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一要挖掘人才创新创业潜能。高校是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培养地,更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优势,通过深化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挖掘各类人才资源的创新创业潜能。尤其是对现有人才,高校要不拘一格管好、用好,积极发挥他们的优势。另外,高校要积极探索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发展需要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瞄准国际前沿和科技前沿,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深化校企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和人才对接,通过双向任职交流或者共建实验室、研究中心等方式,促进创新创业人才的健康成长。

二要拓宽人才招揽聚集渠道。常言道:“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经济转型和高速发展的今天,招才引智已经成为各地推进创新创业发展的密钥。近年,许多一线城市,甚至二三线城市都相继出台了招才引智的系列政策。高校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不拘一格招揽人才:要树立“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目标,加强与国内名校的对接,努力抢占引才制高点:要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瞄准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集中的国家或者地区,通过设立工作站或者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增强引进人才的主动权:要加大与科研院所、社会风险投资机构、科技园区、专业中介机构的联系,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强化人才的引进。

三要创新人才作用发挥机制。“金凤凰”引得来,更要用得好、留得住,否则,“活水”终会变成“死水”。高校要推进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组建实体化的战略性新型产业研究院,通过市场化的模式进行运作,让创新创业人才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加强对现有孵化器和创新创业平台的整合提升,鼓励企业、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社会组织参与“众创空间”等的建设,打造一批全要素、低成本、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平台:要完善人才管理激励机制,鼓励高层次成果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进行转化,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对有突出贡献人员的奖励:要建立事业单位编制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教师离岗创业或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

四要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人才引进很重要,能留住才是关键。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以后,只有为人才作用的发挥提供优质的环境,才能有效解决人才管理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高校要积极推进高层次人才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并按照一定标准发放住房或者生活补贴:要努力解决好人才及其配偶工作和子女人学入托等问题,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便利:要切实加强人才工作的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化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良好环境。

三、机制维度: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高校創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因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多元化的层次关系、因果关系或者信息传递关系,从而保证系统自身的动态平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必须通过完善的体制和机制,实现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协同、共生及协调发展。

一要完善发展动力机制。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基于不同利益的驱使,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动力和愿望各有不同。只有充分调动各个要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促进整个系统的良性协同和共生发展,从而扩大系统的整体价值。因此,高校内部必须不断完善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治理结构,通过创新创业学院等组织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与孵化的全过程协同,以及各利益相关者和多方参与主体的协同。高校要积极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沟通融合,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无缝对接,同时要加强与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在人才、项目、技术方面的合作,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

二要完善平衡协调机制。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或者进行重组。与此同时,系统内部各个要素基于各种原因,经常不断地进入或者退出,并通过系统变异或者重组实现新的平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系统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促进自身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利益共享和协同发展。

三要完善良性竞争机制。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各个要素作用的发挥,必须借助一定的公共资源,释放各个主体的竞争活力,进而提升系统的创新创业能力。然而,由于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不同主体之间存在对资源利用的竞争,并且不同的主体、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地点,公共资源使用的效用各有不同。如果不能构建良性的竞争机制,各个要素彼此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抑制效应,阻碍系统功能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必须着眼于各个要素竞争优势的实现,分配创新创业资源,不断完善公共资源利用机制。

四要完善协同共生机制。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需要协作和调适,不断提高系统的共生能量,这样才能实现系统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企业、高校、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中介服务机构等构成了共生的要素,物质、能量、信息等传导的载体和路径构成了共生的界面,国家政策、规章制度、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构成了共生的基础,而精神、文化、氛围等外部因素则构成了共生的环境。高校要通过完善的机制和体制,扩大各个主体相互之间的耦合界面,推进创新创业育人共同体建设,努力实现各个主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和互利共赢。

四、环境维度: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基因

基因决定生命的构造及其性能,其本质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基因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还是个人来说,都是最核心的要素、最深沉的禀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需要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合作、学生的参与,更需要自身文化基因的培育。一个具有创新创业教育文化基因的高校,会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注入灵魂,能促进创新创业源源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要培育内涵丰富的物质文化。高校创新创业物质文化的培育就是要通过学术报告厅、教室、园林亭阁等载体,使校园文化显形化、具象化。让广大学生在充满文化之美、艺术之美、运动之美的环境中,不断激发创新创业的灵感。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孵化园建设,以“人性化+个性化”的标准,在校企之间、师生之间搭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沟通合作平台,打造属于创新创业者放飞梦想的家:要通过建设创新创业成功人士宣传画廊、校友创新创业成功案例、诚信创业成果展示等,丰富创新创业文化宣传载体,激发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热情:要通过“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创业大赛等平台,培育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项目、创新创业团队或者人才,强化师生能力。高校要努力通过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善于创新、积极创造的自觉性。

二要培育崇尚创新的精神文化。创新创业精神包括意识、情意、思维、个性、品德、美感、方法等多个要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动力。而要拥有这个“创新之魂”,关键在于厚植创新创业的基因,让其深深地刻在国家和人民的骨髓之中,并且能够世代流传。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科技强国的以色列,资源极其匮乏,人口仅有830万,却创造了人均创建企业、人均拥有专利和人均风险投资世界第一的人间奇迹。在以色列,创新的思考、创新的行为深深融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事关国家利益的国家创新、行业创新、企业创新,小到事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发明,都会得到称赞。因此,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可以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注入强大的驱动力,是促进创新创业活动开展的关键所在。

三要培育宽容失败的行为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的核心是开拓精神、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过程中所形成的开拓向上的勇气和激情以及直面和容许失败的氛围等。这种文化能直接地推动地方和社会的发展。厚植创新创业文化,让“双创”成为一种习惯,必须鼓励人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尊重失败、包容失败、拥抱失败。无论是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是对一个组织来说,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要不断尝试、大胆探索,在此过程中面临失败是必然的。我们要从失败中总结宝贵的经验,进而寻找更加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因为从某种程度来讲,创新创业失败的企业同样创造了重要价值,它为后来发展的新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只要永远不停歇地探索、坚韧不拔地持续创新,这个国家或者组织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就能永葆活力。

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是一个综合体,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家相关部门、高校、企业等要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视角,去审视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未来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从要素、结构、机制和环境四个维度长期探索,不断完善,把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推向新境界。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教育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