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目的:基于伦理学的思考——评《Dot the I》

2019-09-16 03:31王欢欢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4期
关键词:伦理学人性

王欢欢

摘  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影片《Dot the I》进行思考,分析了康德“人是目的”的伦理命题,探讨这一命题是假言命令还是定言命令,分别从道德、法律的角度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人性;伦理学;假言命令;定言命令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4--01

影片《Dot the I》是英国导演马修·帕克希尔(Matthew Parkhill)的作品。“Dot the I”,寓意用一个吻,来完整我的人生。在电影的前半段,这个吻似乎是青春的成长礼,美好纯真;从影片的后半段看来,这个吻原来并不是那么美好虚幻,而是一个现实的吻,叫人褪去最初的真情,换上应付这个复杂世界的保护壳。影片带来的层出不穷的不可思议、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令人记忆犹新。震撼过后留下的,是对人性的思考。

一、人是目的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这是康德关于“人是目的”的著名论断。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因为拥有理性而具有内在的价值,从而成为自在的目的本身。因为人性中理性的客观存在,每个人都具有了同等的价值,无论富贵贫贱,无论长幼尊卑。于是,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是人,便具有目的性。不能将他人视为有差别的个体而否定了其客观的价值存在,从而把他人当作“我之为人”的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当把他人用为工具的时候,殊不知,这个工具的主体也会发挥他的目的性,不觉中,或许已沦为他人的工具。正如影片中的巴纳比,为了自己的艺术成就,为了一部所谓的纪实电影,利用了爱情,利用了婚姻。他用高高在上的優越感把卡门和凯特当作理所当然的工具,设计了他人的剧情,最终却成为了电影的结局。

正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能伤害别人,但也没有必要委屈自己。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是目的”,不能践踏别人的价值,但也不要忽略自己的理性存在。与一些面具化的善良女主不同,卡门正是这一哲学的践行者,你伤害了我,那么,好的,我也不客气。

二、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的探讨

当然,这只是一个从某一具有前提假设的正当命题中抽离出来的说法,正是缺少了某个前提,让人感觉这样的性格缺少宽容,斤斤计较。那么,更理性一点思考,这里的“犯”应是狭义的犯,也就是说,那些需要宽容理解,不值得计较的伤害,并不属于“犯我”的范畴。这是建立在个人情感的理性判断上,也就是个度的衡量,这是个道德前提的存在。

那么,再理性一点,这又牵涉到了“犯的正当性”。也就是说,当他人对我的侵犯到了“犯我”的范畴的时候,那么,我“犯人”的方式怎样才正当,我是否可以以牙还牙,以毒攻毒;我是否具有“犯人”的权利,“犯人”权利的获得是否就是我被人犯的必然结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不同回答就代表了对人性判断的出发点是“假言命令”还是“定言命令”,也就是说,是“无论别人是否犯我,我都不能犯人”还是“如果别人犯了我,我就将犯别人。”笔者看来,这又是个法律前提的存在。在道德与法律的范畴内,笔者偏好假言命令,因为每个人作为目的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存在,没有必要委屈自己的存在,否定自己的价值,去成就别人过分的骄傲与尊严。

当然,如果人人以毒攻毒,必将导致社会正义的破产,整个伦理系统的坍塌。正如继慈伟先生在《正义的两面》一书中所述,“作为道德命令,正义又必须是无条件的。既然愿意遵守正义规范的人能否实际遵守正义规范取决于其他人是否也这样做,那么,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就有可能导致其他人的非正义行为,结果使非正义行为蔓延至全社会。鉴于此,不论作为制度还是作为个人品德,正义都必须是无条件的,否则社会的正义局面就难以维持。[2]”也就是说,如果奉行“如果他人把我当作手段,我就当他人是手段”的道德命令,那么,依附其中的正义将是脆弱的。只有把正义上升为无条件,也就是“无论他人是否当我是手段,我都不能当他人是手段”,这样,依附其中的正义才能得以维护。那么,这种无条件,就是法律与道德双重前提的制约。但正如前文的表态,在这双轨的范畴内,笔者仍是站在假言命令的立场。抛开种种正义的考虑,仅仅站在人性的立场,笔者为电影的结局欢呼,毕竟,人是具有喜怒哀乐的感情体,而能够容忍一切的或是圣人或是懦夫。那么,是否可以让人人都以绝对命令自律呢?这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或者乌托邦吧。

注释:

[1]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

[2]继慈伟.正义的两面[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2.

猜你喜欢
伦理学人性
实践音乐教育哲学中的伦理学意蕴探析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功能与人性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