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刻画形象的创作手法
——以《图画展览会》为例

2019-09-17 03:13文/荣
乐器 2019年9期
关键词:鸡脚拉威尔斯基

文/荣 华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是浪漫主义过度现代风格的一部杰作,作者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 Modest Petrovich,1839~1881年)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力集团”成员,被卡瑞尔·爱默生誉为19世纪末俄罗斯最伟大的、最具创造性的艺术家之一。他主张发展本民族的音乐,其作品具有民族性和独创性。在《图画展览会》的创作过程中,他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用音乐的“笔”描绘了十幅生动的美术作品,无论是作品的选材还是创作手法,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和非凡的创意。

本文采用的版本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中外文对照)钢琴谱和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总谱,选取《鸟雏的舞蹈》《鸡脚上的小屋》为研究对象,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音乐创作手法作以简要分析。

一、创作背景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创作于1874年,是穆索尔斯基根据亡友哈特曼的画展创作的标题音乐。卡瑞尔·埃莫森在《穆索尔斯基传》中认为,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是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既然人们无法使艺术的主角真正复活,那么,必须尽力不让艺术(这生活的浓缩)被人遗忘,这就是穆索尔斯基在《展览会上的图画》中的使命。”作品在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努力下于1886年出版。使其名声大震的是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1875~1937),他于1922年将这部钢琴作品改编为管弦乐版本搬上舞台,此后经久不衰。

套曲共10首,分别为《侏儒》《古堡》《杜伊勒里宫的花园》《牛车》《鸟雏的舞蹈》《两个犹太人》《里莫埃的集市》《墓穴》《鸡脚上的小屋》《基辅的城门》。之所以选择《鸟雏的舞蹈》(雏鸟的芭蕾)是因为从内容上看,《鸟雏的舞蹈》是内容结构的中心,其他曲目以其为基准,形成相对应的关系。其次,它是整部作品中唯一标注——“谐谑”的曲子,非常幽默诙谐、滑稽生动。《鸡脚上的小屋》是十首中最具想象力和戏剧性的。哈尔曼的画作原本是一座建立在鸡脚上的刻有俄罗斯风格花纹的小屋。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穆索尔斯基刻画的不是屋子,而是住在里面的女巫——巴巴叶卡。因此,用音乐刻画想象中的童话人物会更具突破性和延展性。

二、《鸟雏的舞蹈》音乐形象分析

钢琴套曲中《鸟雏的舞蹈》创作灵感源于哈特曼的一幅水彩画。这是哈特曼担任服装设计师时,为跳舞的孩子们设计的蛋壳服。这幅画作非常幽默诙谐,充满童趣。穆索尔斯基使用谐谑曲这一体裁可谓点睛之笔。谐谑曲又称诙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跃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带有舞曲性与戏剧性的特征,与图画相契合。

全曲分为三部分,A-B-A结构,F大调。1~22小节为A乐段,可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作者在高音区使用很弱的带短倚音的和弦织体,以及渐强的二度级进上行音型(谱例1)将儿童的鸟雏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表现跳舞的儿童步伐小巧、天真活泼的形象。同时,装饰音短倚音和跳音塑造出鸟雏动作的灵巧,轻快的节奏和高音区明亮透彻的音色模仿出小鸟的精巧可爱。开篇的主题音乐与经典童谣有相似之处,体现出儿童的意趣和天真无邪。和声色彩的处理更加个性化。第二乐句中,则使用了以小三和弦与增三和弦交替为主的手法,在音乐的色彩性上与第1乐句中的连续大三和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段为23~38小节。穆索尔斯基频繁地使用DDⅦ7和弦来代替传统的S功能和弦,产生了T—DDⅦ7的增四度的“特殊”变格进行,低声部出现大量的小二度、增四度等不协和音程,这体现出穆索尔斯基在和声使用上不同于传统,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他讲的是一种新语言,不一定美好,但是很新鲜。”在高声部出现装饰音的“颤音奏法”,表现的是鸟雏的鸣叫,如同黎明时分的鸟语,亦如小鸟们欢乐歌唱。此外,带重音记号的短倚音的运用以及后十六节奏型构造出鸟雏“你一言我一语”的热闹场景。A为再现部(39~60小节),值得一提的是在尾声(61~64小节)中,穆索尔斯基采用省略三音的降六级增三和弦进行到主和弦的“特殊”变格终止,实现小三度的根音进行,可谓用心良苦。

穆索尔斯基在装饰音的使用、节奏、和声等方面对鸟雏的形象加以刻画,那么,拉威尔是怎样在原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的呢?

在管弦乐版本中,拉威尔用双簧管、单簧管、大管、竖琴这四种乐器承担起钢琴原作中的各个声部的职责,其中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这三个乐器负责钢琴右手高声部的和弦,竖琴,则负责左手低声部。拉威尔用一支长笛扮演了装饰音的角色,同时强调旋律中的重拍。竖琴简化了钢琴的左手部分,同时也强调根音。值得一提的是,二度的上行半音阶在拉威尔的管弦乐中处理得非常精妙,如果不是刻意分辨,很难听出二度的上行半音阶是由两件乐器完成的,即由大管转接到双簧管,音色始终保持得较为统一。弦乐拨奏对低音线条提供良好的支持。

在B段中,高声部出现的“颤音奏法”,是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连续完成。长笛演奏装饰音来进行点缀,大管演奏的内容出现隐伏二声部,低音提琴起到强调根音的作用。这里小鼓的标记颇有意味,上声部用自然奏法,下声部击鼓边。它奏出一种奇妙音响,改变了二四拍子的重音位置。以下为效果分析图。

谱例1

效果(形象) 钢琴 管弦乐(配器)动作灵巧 短倚音 跳音 八分音符力度pp 长笛弱奏蹒跚舞步 “二度”的上行半音阶力度渐强 大管转接到双簧管 音色较为统一鸟鸣 颤音奏法 短倚音 由第一小提琴与单簧管连续完成,长笛演奏装饰音。

可见,拉威尔对图画展览会的管弦乐改变依然保留了原作的概貌,并且通过不同乐器的叠加产生立体的效果,使主题形象更加的生动,可谓锦上添花。

三、《鸡脚上的小屋》音乐形象分析

《鸡脚上的小屋》(又译《妖婆》)其音乐描写的不是小屋,而是巫婆。她源于童话传说。对于这个想象出来的丑陋、邪恶的人物想象,穆索尔斯基用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如大小七度、增四度、减五度)的跳进、隐伏式的半音化、平行八度的织体、突发的强音,从ff到pp的力度对比,塑造女巫的哨声、叫喊及她在森林里飞行时折断干树枝的劈啪声,极其形象的描绘了巫婆凶恶、狰狞的一面,写法夸张、怪诞,又尽在情理之中。

《鸡脚上的小屋》为复三部曲式结构,A(1~94)-B(95~122)-A(123~211),二四拍子,它是九首当中最长的作品。作者开篇使用ff很强的力度标记,奠定整首曲子粗犷的基调。尖锐的不协和音程-大七度作为短小动机,加上整个小节的休止,都渲染出恐怖、阴森的气氛。四度音程上行跳进加上标记倍重音记号,改变了二四拍子原有的强弱规律,这凸显了穆索尔斯基“不走寻常路”的创作特点。带短倚音的柱式和弦每两个小节八度下行,塑造了婆娑的巫影,若隐若现。此处的带短倚音的和弦使用无论在力度还是和声都不同于《鸟雏的舞蹈》。其和声特点是混合调式交替和声。

《鸡脚上的小屋》第二部分B段的开始处,为e小调。其和声功能比较明确,为t—DDⅦ7之间的相互交替,根音为增四度关系进行。三连音的节奏型产生一种迷幻而又紧张的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结尾。穆索尔斯基首先利用八度与单音的交替出现,为高潮做铺垫,而后双手八度线性平行和声进行,左右手十六分音符快速交替跑动。与众不同的是,高潮的旋律线条不是直线上升,而是出现了一个回旋探底后,向高音区挺进,将音乐推向高潮,在激昂和喧闹中结束,给人以巫婆骑着扫把一飞冲天的效果,展现出她的法力无边。

拉威尔的管弦乐版本则使音响效果更加的戏剧化,加大了原作在刻画人物方面音响的力度。第1~16小节,拉威尔用定音鼓和大军鼓分别强调下行大七度的高、低点,加强不协和音程的尖锐效果。四支圆号和打击乐的节奏处理使律动变得更富活力。为了塑造婆娑的巫影,拉威尔在这六小节中,以两小节为单位,分为三组,在高声部下行了两个八度,可以清楚地看出为配合渐强,拉威尔通过逐步加入不同乐器声部来增加厚度。低音线条开始时空出,随着渐强逐渐向下扩充。

《鸡脚上的小屋》第二部分是由两支长笛交替演奏三连音的伴奏声部,随音区下降转接到单簧管和低音单簧管。其音色偏冷,便于弱奏p的效果,对比与之前的ff,此处的力度变化幅度大。这种极端的力度变化使人物的塑造更具有夸张的效果,音乐就是在这种强弱对比的矛盾中展开的。低音旋律十分细腻,开始是大管独奏增四度旋律音程,低音提琴拨奏来增加它的弹性,后改为拉奏,随后转接到低音单簧管。

拉威尔在《鸡脚上的小屋》结尾的处理上,可圈可点。长笛、短笛、双簧管、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共同演奏旋律声部,单簧管、中提琴声部衬托主声部,跋为了烘托高潮气氛处于震奏。全曲最后四小节,为了营造女巫一飞冲天的音乐效果,弦乐组加入了低音提琴,管乐组加入低音单簧管和大管,加厚了旋律声部,中鼓的使用更是助推了高潮迭起,在震撼和恢弘中结束全曲。

效果(形象) 钢琴 管弦乐阴森、恐怖 不协和音程 力度ff 定音鼓和大军鼓强调不协和音程女巫出场前 四度音程上行跳进 四支圆号和打击乐的处理节奏婆娑巫影 短倚音的柱式和弦每两个小节八度下行以两小节为单位,分为三组,在高声部下行了两个八度,低音线条的匀称和粗犷迷幻、紧张 三连音增四度 速度的减慢 长笛弱奏三连音 大管演奏增四度一飞冲天 八度线性平行和声 旋律声部加厚 中鼓助推高潮

结语

穆索尔斯基创作手法新颖大胆,构思精巧独特,在当时可谓独树一帜,难能可贵,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不协和音程的使用,特别是增四度的频繁出现,营造了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音响效果。匈牙利现代音乐的领袖人物—巴托克在他的作品中也常使用增四减五度,他常用的综合调式中就有“增四度大调”。巧合的是,穆索尔斯基1881年去世,而巴托克正好出生于1881年,这是否是一种传承?

其次,和声上大胆尝试,不循规蹈矩地强调和声的功能性,而是更倾向于使用新的语言进行描述,注重音响效果的对比和张力,带有了现代音乐的色彩。同时,穆索尔斯基善于用装饰音对人物进行细节上的刻画,例如模仿欢唱的鸟鸣和迷离的巫影,对理解人物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力度的强烈对比和丰富的织体使音乐表现形式更加多样。

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在改编作品时不仅忠于原作的精神,而且使原作的音乐形象更加丰满。他巧妙地设计音乐的层次,强调乐队音响的对比变化,充分利用不同乐器的表现性能,勾勒出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作品,达到了原作的“听其音,知其形”的效果。

《图画展览会》真正实现了他的使命——尽力不让艺术(这生活的浓缩)被人遗忘,哈特曼的画作永远都“活”在这部的作品中。穆索尔斯基独创性写作手法和拉威尔的精妙配器都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猜你喜欢
鸡脚拉威尔斯基
建筑史话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尔《山谷钟声》主题形象塑造引发对泛印象主义风格的思考
鸟语诗(组诗)
形象表现主义画家——大卫·拉威尔作品欣赏
关节疼痛 喝淫羊藿田七鸡脚汤
关节疼痛喝淫羊藿田七鸡脚汤
名导波兰斯基再遇性侵指认
寂静中的斑斓——拉威尔《鹅妈妈组曲》之《睡美人的帕凡舞曲》配器分析
我们班的吃货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