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2019-09-17 07:38于鸿雁于鸿雪张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于鸿雁 于鸿雪 张丽

摘 要: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要有物质支持,更需要文化保障。鄉村文化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凝聚着乡村人的希望和寄托,所以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皈依,能够为乡村振兴工作提供精神引领和资源凝聚。针对目前乡村文化面临的困境,我们应当多措并举,找到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

关键词: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一、乡村文化的困境

(一)乡村文化主体缺失

“中国文化是土地里长出来的,而且一直在土地的封锁线内徘徊:一方面国家的收入要靠田赋……另一方面农民的收入要靠农产,离开了土地就没法生存。”[1]而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日益崛起,新兴城市的蓬勃发展,这些严重冲击着封闭、落后的乡村文明,对农民产生了巨大的诱惑力。越来越多的农民喜欢进城打工,甚至定居城市。因为在城市就业机会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甚至可以改变身份地位,因此农村出现“空城”现象也是见怪不怪。“村民离土”的后果就是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和农村人才流失严重,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成为社会特有的现象,从而导致乡村走向衰落,乡村文化后继无人,乡村文化发展面临困境。

(二)对文化产业不够重视

农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农民的物质条件的改善,忽视了农民的文化需求,导致乡村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政治建设的脚步,所以乡村的文化产业也发展较为缓慢。首先,乡村文化产品单一。农业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没有被充分地挖掘、呈现。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外观包装等应有的服务尚未完全实现。文化产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还有待加强,乡村文化产业的内在价值并没有完全实现。其次,文化市场还未健全。目前,政府已经在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中发挥了各项职能,发挥了引领作用,相比之下,市场发挥的作用却微乎其微,乡村文化无论是从内容的创新上,还是服务质量的提升上都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乡村文化还没有与生态农业、健康休闲等现代化需求实现有效的融合对接,以文化为主的相关服务行业还没有被挖掘。最后,文化产业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链。虽然我国的乡村文化产业正在上升期,但综合实力偏低。有的文化产业仍以手工业生产为主,市场占有率不高,分布位置也较为分散,无法形成集约化生产,无法形成品牌效应,无法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导致乡村文化产业的影响力仅仅局限在某一地区。

(三)乡村文化的价值观念受损

现代文化及观念的入侵影响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部分农民的精神信仰发生转变。在技术迅速发展和乡村传统逐渐没落的背景下,部分农民只追求看得见的、短时的利益,忽略了内心精神世界的建设。其次,在西方拜金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农民被金钱蒙蔽了双眼,逐渐忘记了善良宽容、诚信朴实的传统美德。最后,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受到挑战。部分农民对成功的定义,对是非对错、善恶曲直的判断走向多元化,内在的道德文化基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逐渐消退。

二、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党对乡村文化的绝对领导

首先,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这不仅仅体现在建设村民活动的文化广场、加大对体育健身设施投资力度、实现有线电视家家通等等基础设施工程,更重要的是还要促进乡村文化的交流传播,比如举办农民喜闻乐见的广场舞大赛,组织村民观看公益电影以及鼓励村民参加本地区的庆典活动,达到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的目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其次,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比我们在发展上的收获更有长远意义。”[2]所以,应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功能,并结合党中央的工作指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开展乡村文化理论讲座,增强年轻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使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才华、大施所能。最后,要运用道德的手段,塑造乡村积极向善的民风。道德作为一种柔和的手段,能够通过教育感化的方式把社会公德转化为个人的社会实践。因此,要深入挖掘乡村积极向上的故事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好媳妇”“好公婆”“先进模范标兵”等表彰大会,向村民传递社会正能量,展现民风之善、人文之美,培育淳朴的家风、文明的乡风。

(二)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文化振兴的落脚点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首先,要增强农民文化主人翁的意识。乡村文化振兴的直接实施主体是广大农民,享受者也是广大农民,因此我们要重视农民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着重提高农民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水准,引导农民当好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的建设者。其次,要发挥德高望重的、有声望的村民的引领作用。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有丰富的乡村理论知识又非常乐于为家乡做贡献,因此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让他们为文化振兴贡献一己之力。在乡贤的人潮队伍中,要注重发挥民间艺人传承文化的作用,民间艺人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生活体验,他们对乡村文化有着更特殊、更深刻的体验,因此要引领民间艺人创新传统文化,以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最后,要发挥乡村文化团体的影响作用。乡村文化团体是当地人文精神的写照,表演形式和表演内容符合大多数农民的口味。农民不仅能感受到文化演出中的美感和愉悦,还会因技能的展示而受到鼓舞。因此,应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当地企业赞助、电台配合宣传的多渠道供给体系,激发乡村文化团体的创造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一己之力。

(三)推动乡村文化转型

文化活动的目的性具有实践的向度与理想的向度,因为有着“理想向度”,所以人常常面对有形之物的经验生活投射出一种反思与批判态度[3]。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社会,都应该去思考“我们应该要什么”,这其中就蕴含了精神和物质的双重维度。人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会逐渐沉淀为特定的文化形态,即传统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出人的文化发展之路,所以对待传统乡村文化既要传承经典又要推陈出新。

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民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歷史文化的自信,是更持久、更深远的自信。文化自信的本质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这种认同来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把握,来源于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定信念,来源于对中国道路的自信。文化自觉也是对外来文化的批判肯定,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吸收来源于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其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从这个层面上说,对传统乡村文化的反思,通过文化创新转型,实现中华文化的高度升华。其次,要保护好乡村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的记忆和延续命脉,也是乡村特有的人文标志。因此,政府要保证充足的资金供给,修复文化遗产;各个部门也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呼吁农民自觉保护文化遗产;扩宽文化遗产的宣传渠道,以媒体为平台,以资金为支持,推动乡村文化“走出去”;扫除影响乡村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乡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健全规章制度,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工作。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打造乡村特色文化。发挥乡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优势,融合乡村民俗和当地特色产品,可以开发乡村旅游。乡村旅游不同于其他的旅游,它是以品尝农家风味、体验风土民情为核心的新型旅游方式,在旅游中游客可以体验到淳朴、清新、天然的田园特色。并且开发乡村旅游一定程度上能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缓解城市就业压力,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地实现城乡一体化。

(四)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作为经济支撑,能够为乡村文化振兴强基固本、添砖加瓦。首先,要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顺应经济一体化的潮流,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坚持产业和文化双向发展、相互促进,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特征内涵,打造特色品牌文化,树立融合创新发展的理念,形成产业文化链,实现乡村文化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从而利用文化吸引外资,构建以文化为主的消费方式,体现文化产业对乡村经济的反作用。其次,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的合理流动,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好做法,创新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乡村公共图书馆、电影院和具有乡村文化特色的展览馆,进一步实现城乡文化的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引进素质高、技能强的高知识水平人才。乡村文化的振兴仅仅依靠本村人是远远不够的,更需更多外来人才的认同与创新,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要想使外来人才扎根本村,以政府为主导的领导班子必须想尽各种措施留住人才,比如分房、提高报酬、给予晋升空间等物质奖励;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对有特殊贡献的乡村人才大力宣传,提升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工作的自豪感。

乡村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振兴乡村文化不仅能更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诉求,为乡村经济振兴奠定丰厚的文化基础,也是在继承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文化“走出去”,让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乡村文化自信,实现城乡文化有效对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意义深远。在现代化浪潮中,乡村文化如何突破自身瓶颈又处理好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迸发新的活力,实现乡村文化的潇洒亮相,是我们当下必须要认真对待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四卷)[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56.

[2]习近平.之江新语[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83.

[3]邹广文.乡愁的文化表达[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6:10.

作者简介:

于鸿雁,牡丹江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于鸿雪,山东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学生。

张丽,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文化产业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