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主题乐园的美学价值

2019-09-17 07:56王尤迪冯卓群
戏剧之家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主体间性幻觉迪士尼

王尤迪 冯卓群

【摘 要】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是迪士尼系中唯一一个开园首年盈利的乐园。Talking Data的《2016上海迪士尼人群洞察报告》中显示:26到35岁之间的中青年客群占比达58.1%,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本论文试从文艺美学视角剖析其受青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迪士尼 主体间性 人文关怀 审美 幻觉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232-01

一、梦幻城堡下的主体间性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童话梦,所有的梦想在这里都会绽放,魔力钥匙在你手中,有时内心的童真需要唤醒才能重获自由,唤醒童真,让梦想起航……烟花表演沟通了人们的共同意识,是一次形而上思考的开掘。人存在于世界是主体间的存在,亲子互动由此打开,成年人潜意识深处的童话梦被唤醒,儿童心灵天然的童话世界在生长。现实世界中的“我”变成了城堡中的“我”,世俗的“我”被童话的“我”取代,我们进入了“我”的故事,意味着人的集体无意识被唤起,童话环境使得自我的监察机制放松警惕,现实世界中的“我”成为童话中的“我”,超我的道德约束被真空起来、社會准则不复存在,被压抑的现代人得到精神释放。

童话中的“我”开启了审美的梦幻旅程,体验与审美同步,幻觉世界充满耐人寻味的张力。进入童话世界中的“我”不作为旁观者的身份监察周边的事物,而是作为觉察者。觉察的本质在于觉察到的已不是觉察者“我”的客体,“我与他有关系”。 ①觉察意味着对方已经进入“我”,成为“我”的一部分,卡通人物和沉浸在童话世界中的“我”融为一体,使“我”感到愉悦和难忘。

二、深刻而独特的人文关怀

爱伦·坡认为,文学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达到“一种效果”,即作家通过艺术创造使得读者得到某种刺激,比如恐怖。艾伦·坡在写于1864年的《创作哲学》中认为,“美是诗的唯一正统的领域”,他所谓的“美”是指作家通过艺术创造能使读者得到某种“刺激”(比如恐怖)而使“灵魂升华”的效果。

在体验最为惊险的极速光轮中,因条件反射游客以闭眼缓解惊吓,当我们把感情置于黑暗保护之下的时候,我们主动选择了一种失衡,由于这种失衡是外界的刺激带来的,生命受阻,主体会自觉寻找克服障碍的出口,释放压力,因而人能够在惊险刺激的项目中获得快乐。正如朱光潜所说,当生命力成功地找到正当的发泄的途径时,便产生快感。②

游客的情绪受到精神上的挑战和惊吓,强烈凸显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本质力量的彰显和确证,审美客体超现实的情境与场景构建反过来折射出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本质精神再一次升华,获得了自由与快感。

三、瞬间与永恒的审美对象

在这里,人生故事容纳在方寸之间,游客实现瞬间与永恒的价值回归,现代社会人类深陷语言之中,成为奴仆。在迪士尼,游客伴随惊呼进入高潮。周秉钧:“叹词有同一声音表示不同情感的,也有同一声音而用不同的词表示的,因此,它所表示的感情要从全句的意义来看。”③但在上海迪士尼中却消解了叹词需要借助其他语音或手势来理解的附庸性特征,游客的惊呼或尖叫被默认为对乐园的肯定和回馈,社会规范的语言表达消解在个人性的惊叹中。

置身迪士尼中的游客由瞬间体验到的愉悦感转化为永恒的美好记忆,以不同于日常生活用语的惊叹词实现“陌生化”的体验。“陌生化”由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强调在内容与形式上有别平时,在艺术上超越常境,给人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瞬间的体验变成永恒的快感,保留在记忆深处。

四、迪士尼的现实幻觉

前苏联美学家M.图洛斯卡哑认为“艺术运动永远是越来越接近事实,下一阶段总是比前阶段更真、更接近现实”。电影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制造幻觉,而是让观众相信这些幻觉是真实存在的。上海迪士尼对于“翱翔·飞越地平线”的官方介绍是:来一场令人兴奋的飞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见证这个神奇的世界。游客真正实现了“物我两忘”,银幕让人忘记思考真实与虚拟的边界,现实虚拟唤起的审美情感是真实的。

上海迪士尼带给游客的现实幻觉是双重的。首先,在上海迪士尼的游客已经置身于人工打造的一个真实的幻觉空间;其次,那些危险系数很低且适合儿童体验的“疯”蜜蜂罐、旋转木马、小飞象等游乐项目,其实也有很多青年和中老年人在体验,这说明迪士尼乐园的游乐项目老少皆宜,能唤起大众的多层次需求,缩小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内心鸿沟。

五、结语

在上海迪士尼里,游客有基于日常生活“求真”需要,也有超越日常的“求幻”期待,上海迪士尼受欢迎的原因一方面是家人团聚在一起享受梦幻世界的气氛和乐趣,另一方面契合了成人心中尚未泯灭的童心,过去的记忆重新被唤起。

注释:

①[德]马丁·布伯著,张见、韦海英译,《人与人》,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②朱光潜著,张隆溪译,《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快感理论的批判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63页.

③周秉钧著,《古代汉语纲要》,湖南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405页.

参考文献:

[1]周梦姗.主题乐园游客服务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上海迪士尼乐园为例.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10):14+16.

[2]陈茂涛.迪士尼动画符号的生产与消费[J].电影文学,2018(15):114-116.

猜你喜欢
主体间性幻觉迪士尼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当代艺术家处于自以为是的幻觉中
远方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迪士尼开业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
春天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