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教学中关于培养人格修养的思考

2019-09-17 09:56杨飞虎
北方音乐 2019年16期
关键词:钢琴

杨飞虎

【摘要】现行钢琴教学中几乎仅将钢琴作为纯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略通过钢琴音乐的文化历史与音乐内涵的深入理解、真实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一育人目标。笔者认为,在“钢琴大国”的学琴热潮之中钢琴教学培养学生人格修养忽略不得。

【关键词】钢琴;人格修养;诚实;爱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学习钢琴日益普及是件快事,而现行钢琴教学这样仅重视培养学生技术是不完善甚至不合理的。科学的本质是求真,道德和社会历史的本质乃是求善。笔者认为应当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钢琴教学:从人性的“真、善、美”出发,把培养人格修养列入钢琴教学的重要目标。国画大师徐悲鸿说过:“学艺之道无他,锻炼意志第一。”拙文从诚实(真)和爱心(善)两方面结合钢琴教学(美育)论述钢琴教学中培养人格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习琴者对音乐的诚实亦是其人格修养的最基本要素

“如果我真的很诚实的话,真的花心血的话,这答案一定是会找得到的。”[1]

一方面,学生首先对自己习琴应当诚实。

钢琴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模式是“回课”或称“回琴”,学生一般会有一周左右的时间练习来达到教师的要求。而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是否尽全力了呢?是否有因其他原因造成应付老师的情况发生呢?学生有没有跟教师不同的意见并提出来呢?特别是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能否时刻监听自己弹奏出的声音?能否注意老师提及过的特别片段或段落……

这些看似是学生自己练琴时的问题,但事实上跟教师有着莫大的关系,并且直接影响到学生习琴的效率。教师应当使学生深刻明白,习琴绝不是为了老师、为了父母和功利性、世俗的目的,而是为了自己的修行,亦或是追求对音乐强烈的爱,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练习、体验甚至进行创造。霍洛维茨少年时就是这样去做的,结果进步神速,让他父亲大吃一惊。只有首先自己对自己诚实,明白其中关键(再强调一遍,是把练琴看作是自身的修行)才能产生一种责任感(对自己负责),才会主动提高效率,更好地开发自身潜能,获得良好的修行。

另外一方面,要注重对音乐的诚实。

同样,不少人常常会在识谱环节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僻陋。最常见的往往是关于节奏的,例如左右手对不齐、长短不均;遇到渐强就加快,而遇到减弱就放慢;不注重特有的节奏型所赋予的不同气质、性格;忽略休止符以及滥用Rubato弹性节奏等。

有些问题看来似乎很渺小,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主观上没有对作品坦诚对待,同时对作曲家的心血也是不尊重的表现。教师绝不能忽略学生弹奏的谱面上的细节错误,而应当教育其坦诚对待并加以纠正。因为,忽略问题几乎接近于逃避问题,并且潜意识里也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在这里,注重培养对音乐的诚实几乎能成为一种改善钢琴学习的手段。钢琴作为乐器之王,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的表现和复调手法的运用,几百年来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都有着高度均衡的发展,所以任何形式上的纰漏,都会直接影响其内容上的发生。惟有诚实地对待每一个流动的乐音,才能在钢琴上沉淀出美的音乐。明白这一层,他就该知道应当严格检查自己,仔细聆听,从而杜绝自己(无意识的)降低要求、“欺骗”自己。

例如:有些学生在某些技术片段时手指作不好就用踏板“打掩护”,而这是在掩护给谁看呢?教师不可忽略这种侥幸、蒙混心理,一定要纠出来,助其改正,让他养成诚实、坦然的习惯。

二、良好品格形成的关键在于一颗有爱的心灵——它与钢琴教学是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关系

爱是人所特有的基本情感,人的各种情感由此衍生,良好的品格在愛中孕育。透过爱的教育引导学生积累情感体验,自然有助于学生把握音乐中的真情实感。钢琴学习与爱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方面,只有具备一定的情感积累,才可把握音乐中所蕴涵的情感。

音乐中蕴涵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人只有不断积累各种情感体验才能深入理解音乐中的情感,并运用体验去表达、深化它。毛主席说过,感觉的东西我们不能深刻理解他,只有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深刻感受他。演员都应该到基层体验生活,才能观察并抓住特定生活环境中人物的情感形态。根本不了解玛祖卡的人试问如何表现其音乐特征和与圆舞曲的区别?这样并不真实的演奏恐怕得用“外行”来形容。

漫长的人生总会伴随许多各式各样的经历,经历过后的演奏才会有全新的感受。如同音乐主的题经过转调、变奏等作曲手法发展后的再现,已绝非呈示时的感觉。许多作曲家随着人生经历的丰富,其创作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同样,许多钢琴家在经历过人生的苦与乐后其美学观甚至人生观都有很大变化。很多钢琴家在晚年时都喜欢弹莫扎特的作品,可能就是因为情感、生活经历使他们后来觉察到莫扎特音乐的爱的强大吸引力——毕竟爱是能影响到人内心深处的。

“艺术家表达的情感不同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情感,而是人类共有的先天的美的情感,即常情(固定的情)……在艺术界中,人的喜怒哀乐则与世俗利益相脱离,艺术的情感是超世俗的无功利的情感。所以,悲、厌、惧等感情在日常生活中是痛苦的、不愉快的,而艺术中表现的悲悯、厌恶和恐怖轻微则是令人愉快的、美好的。因此,艺术家把前生今世积淀的心理印象和情感加以普遍化并表达出来,借以唤起公众的常情,引起共鸣和同情。”[2]可以这样认为,情感对艺术家而言有内化与外化的过程,那么情感积累自然是相当重要的了。

当前,学生们学习负担颇重,导致学生能获得的情感积累可能是颇为珍贵的。笔者认为,从祖国的传统文化(文学、曲艺作品等)方面汲取养料是再好不过的——先了解国人审美意识的共性。因为艺术的发展是建立在文化的土壤基础上:“人类审美思想具有发声学上的相同起点”,[3]应从自己所熟悉生活环境的审美活动中充分吸取养分,打好基础再学习世界的、多元化的。本土传统文学、曲艺是一片极美的沃土,而有关电影是我们认识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和社会状况的窗口,他们常常有助于我们的情感积累和直观感受。例如,《钢琴战曲》中主人翁逃过灾难后走在已成一片废墟的寂静的家园,被德国军官救助后演奏的萧帮g小调叙事曲就有种断肠之痛:“波兰,我的祖国灭亡了吗……”。看过电影的人演奏这首曲子肯定感触更深刻。

只有文化修养深了,才能对情感体验得深,了解了作品的丰富内涵,才能弹得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来。

另一方面,对钢琴学习而言,爱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

以上论述的是情感体验及积累对钢琴教学的重要性,这里所讨论的是培育一颗颗有爱的心灵。这里的爱指广义的对自然的爱;对社会的爱;对亲人、爱人的爱;对美好事物的爱以及对美好人生憧憬的爱。

儿童教育专家多萝茜·洛·诺尔特说:“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主要是成为伟大,而非显得伟大”[4]。而“性格不好的人,弹出来的东西也会有问题。”[1]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育人,钢琴教学如果只是“受业、解惑”是不够的,应当从真(诚实习琴)、善(充满爱心)、美(钢琴修行)中塑造人格,培养对人最有意义的东西——这对钢琴学子们未来的人生发展也无疑是笔巨大的财富。

参考文献

[1]丘紫华.印度古典美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丘紫华.东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法)罗曼·罗兰著,傅雷译.贝多芬传[K]初版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

猜你喜欢
钢琴
钢琴
纸钢琴
能够像书一样打开的钢琴
最牛钢琴
钢琴
调音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优雅的钢琴卡袋
钢琴上的诙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