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旅游”背景下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研究
——以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9-18 07:49吴文娟莫才义童岳嵩刘天和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4期
关键词:黔南黔南州英语翻译

■吴文娟 王 英 莫才义 童岳嵩 刘天和/贵州省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2016至2018年,贵州旅游产业发展连续三年实现井喷式增长,旅游人数增速位列全国第一。 2018年,全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较2017年同比分别增长30.2%、33.1%,贵州省力争把旅游业培育成全省新的支柱产业逐渐成为现实。黔南州旅游产业整体发展亦呈现出健康、快速的特征,旅游经济正成为我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黔南州委州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更是侧重以组织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和实施“20个旅游景区工程”为依托,借助招商引资、打造旅游产品、延伸旅游产业链,初步构建了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各县、市也充分利用旅游开发公司开展旅游项目投融资,努力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积极探索营销新路径,通过旅游代言宣传、多语种旅游服务、旅游广告策划、直接推广、企业联盟,打造线上线下多元化营销网络,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生态景观与文化景观并重,重点突出黔南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推动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同时,还建立了跨省市无障碍旅游合作区,成立了旅游产业协作区联盟,联合高铁主要站点城市组成了高铁经济带旅游产业联盟,构建了旅游资源、客源和市场的共享、互送和共推。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深刻变化,我州旅游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化。观光型旅游向多样化发展,如休闲娱乐型、运动探险型旅游。外国旅游者多样的个性化需求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的多样化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远程化。区域内旅游、洲际旅游、世界旅游所占比例都在不断增大。三是文化化。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旅游者在购买文化、消费文化的同时也在享受文化。伴随着这三大变化,国外游客的比例愈来愈高。我州坐拥高品位自然景观资源的同时,旅游文化资源也十分丰富,包含多彩的生态文化资源、辉煌的历史人文资源、多元的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源、世界独有的“大射电”科普及地质文化资源等。相对自然景观,国外游客对旅游景点的文化资源更感兴趣;而相对自然景观的翻译,文化旅游资源的翻译难度更大。如民族文化的汉译英,民族语言的民译汉、汉译英,自然科学语言翻译等等。而客观上,地方党委政府和高职院校对旅游配套服务建设、能力建设——涉外旅游英语翻译技能培养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对不足。

在景区实地调研中,我们发现,更多的旅游景点仅依靠翻译部分著名自然景观观光资源来服务外国游客,显然已不能满足游客的现实需求,亦无裨益我州旅游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中,有的国外游客遇到调研组用英语询问,就像遇见了救星,不断向调研组陈述其遇到的困惑与难题。涉及到旅游文化资源、文化习俗等翻译,有的景区不仅没有涉外导游服务,最基本的介绍都无从查找。在这种大背景下,本课题组试图结合黔南实际,通过实地调研、田野考察等方式,探索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培养路径,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重中之重。(见表1)

二、现状与挑战

(一)涉外旅游宣传力度有待提高

现阶段,黔南州对地方的涉外旅游宣传力度不够到位,旅游景区的宣传缺少文化内涵,仍然局限在旅游路线、观光景点、行程安排等项目,宣传方式也主要体现在各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的分类广告或旅游宣传印刷品,缺少能够展现旅游文化、景区特色、旅游常识或历史文化的文字型宣传或影视宣传。与此同时,大多数旅游宣传品重风景、轻人情,重静态、轻动态,宣传方式较为单一,专业水准较低。

(二)旅游新业态认识有待提升

随着旅游业快速地发展,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单一地旅游产品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因此,旅游新业态的开发与拓展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文化体验、乡村民宿、休闲度假、生态和谐、城市购物、工业遗产、研学知识、红色教育、康养体育、邮轮游艇、自驾车房车等旅游新业态是企业投资旅游的11个新风口。然而,当前,黔南州对旅游新业态产生的机理,旅游新业态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更好地把握旅游新业态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以便为旅游产业地发展提供良好的思路。

(三)涉外旅游人才资源匮乏

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服务的创新,旅游市场的细化,对旅游行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涉外旅游项目,要求旅游服务人员必须掌握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以及优秀的语言能力。而目前黔南州旅游业的人才现状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需求,且旅游行业人员的流动性相对较高,可供选择的涉外旅游人才资源相对匮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涉外旅游经济的发展。

表1 体现黔南文化特质的旅游资源一览表②

(四)用词不当与单词拼写错误

翻译过程中,正确地理解并选择恰当的词语非常重要。而现阶段,实际的旅游英语翻译中,译者缺乏对语用学系统的学习和研究,容易忽视选词的专业性和译文语境,导致译文出现用词不当,出现违反译语语言习惯所造成的翻译错误,从而使得双方交际受阻,影响译文的整体传播效果。例如:警示语“当心落水”被译成了“take care to fall into water”,该译文的意思由“提醒游客当心落水”转变为“告诉游客小心地掉进水里”,译文意思与中文大相径庭,正确的英文表达方式应为“Deep”。

旅游英语翻译中,由于译者或印刷制作时的不细心所导致的英语单词拼写错误十分常见。主要体现在:词性、名称单复数、动词不规则变化、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级及最高级、基数词和序数词的区别、时态和语态的变化、非谓语动词的形式、固定搭配、大小写和一词多义等方面。这些拼写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翻译译文的信息准确度,也直接影响了旅游景点的整体形象。例如:地名、人名、节日、专有名词等首字母应大写,而译文中往往忽视这个细节,出现单词拼写错误。

(五)语法错误与文化差异错误

与译者自身的英语基础密切相关,旅游英语翻译中不乏出现语法关系或语义理解上的错误,译者缺乏语言知识的积累,不熟悉旅游英语所用词的搭配和内涵,从而导致了时态错误、语态错误、介词搭配错误、名词和动词搭配错误、名称单复数、词性、中心词修饰语以及句法的误用等语法错误。例如:“每年的这一天”被翻译成“Every year,when this day came”,译文将一般现在时错用成一般过去时,影响了句义。

现阶段,旅游资源的英语翻译中仍然存在因中西方文化差异而导致的翻译问题,译者忽略中西方文化背景、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文化差异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违背了英语语言的表达习惯,生搬硬套母语的表达方式,无法正确把握旅游文化的内涵。例如:“天神”一词被翻译成了“God”。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神指的是天上诸神,泛指神仙;而“God”指的是西方的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主要指的是耶和华。中西方文化对“天神”的定义和概念不同,翻译时应结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选用恰当的词。

(六)翻译缺少地方规范与文化内涵未充分体现

目前,黔南州旅游资料的英译缺乏特定的标准和原则,缺乏系统的、综合的论述,对于旅游翻译的规范化问题虽有提及,但少有成果。因而导致了旅游英语翻译出现错译、误译、胡译、译法不一等问题。翻译中,因不能有效地把握恰当的翻译方法,使得翻译原文信息无法正确表达。例如:“小心溺水”被翻译成“Dangerous Waters”,水在英文中是不可数名称,复述形式不能加“s”。同 时,“Dangerous Waters”意 思 应 为“危险的水”,错译与原文不符。

旅游翻译应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并充分体现当地文化内涵。然而,目前很多旅游资料的翻译并不能有效地介绍、传播当地旅游文化。缺乏提升地方文化形象的意识,对地方特色文化不甚了解,导致了文化信息的遗漏或误译。例如:“不夜城”在此被翻译为“All Day Mall”,意思是“只在白天营业的商场”(英语中的“All day”指“白天”而非“不夜”)。

三、原因与思考

(一)缺乏牢固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译者的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存在一知半解、模棱两可的现象,导致了翻译理解上的偏差,影响了翻译的准确度。同时,在翻译实践中,大多数译者习惯于生搬硬套,对照词典,逐字逐句,仍然停留在文字表面的翻译,对文中的词汇、语法缺乏真正地理解和把握,不能根据实际语境灵活运用及融会贯通。

(二)翻译理论与技巧相对匮乏

在翻译的实践过程中,译者往往只注重把英语单词简单地译成汉语,进而将词语串联成语句、段落、篇章,即单纯地将释义串联,机械地将每一个英语单词对应地翻译为每一个汉语词汇,按照汉语的句法行文,严重脱离语义环境,缺少翻译理论的支撑,缺乏翻译技巧的辅助,如:词类的转换、主动和被动句式转换、定语从句的处理、反义翻译法的使用以及较难修辞格的处理等,导致译文生硬、别扭、拗口,甚至语义不通。

(三)翻译技能的掌握不够重视

经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译者在英语技能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更加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能力的掌握,翻译能力的提高往往被忽略。以致于在平时的翻译实践中,缺乏主动学习翻译理论、提高翻译技能和水平的动力和积极性,忽视翻译实际上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创造性工作,无法知晓翻译不仅要求译者掌握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子、文体和篇章结构,还要求译者掌握语言的文化负载信息,如内涵与外延、风格与情感、褒贬与语域等。

(四)中西文化差异了解不够深入

调查数据显示,当前的翻译实践中,由于片面强调译文的专业性、职业性或实用性,对文化的导入相对不足,具体表现为目标文化的欠缺以及文化差异的对比。由于更多地要求翻译译文的准确度及时效性,翻译中涵盖的中国文化也相对薄弱,中西文化在翻译过程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植入,从而出现以中国文化为标准衡量西方文化,或以西方文化为基准评判中国文化。由于缺少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文化差异的意识,导致翻译时语篇理解上出现困难和误解,给准确翻译造成障碍。

四、途径与出路

为更好地了解当前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现状,笔者对黔南职院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进行了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以黔南职院六系(会计系、管理系、建筑系、大数据与电子商务系、汽车工程系、现代山地农业系)非英语专业高职生为研究对象,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全院224名非英语专业高职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24份,收回218份,有效问卷218份,问卷有效率为97.3%。

通过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得知,218名高职生中,0.3%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翻译能力很强,35% 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翻译能力一般,64.7% 的学生认为自身英语翻译能力较弱。

在此调查项目的基础上,笔者进而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较弱的原因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218名学生中有83.9%的学生认为影响自身翻译能力的原因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77%的学生认为是由于自身缺乏翻译理论和技巧,65%的学生认为是自身对翻译技能不够重视,44%的学生认为是自身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为了更好地解决高职生英语翻译技能较弱的问题,笔者对学生提高自身英语翻译技能的途径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得知,认为可以通过巩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提高英语翻译技能的学生占87.6% ,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英语翻译理论水平提高英语翻译技能的学生占83%,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跨文化意识提高英语翻译技能的学生占65.5%,认为可以通过增加实践运用机会提高英语翻译技能的学生占70%。

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翻译能力相对较弱,且普遍希望能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同时,造成学生英语翻译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英语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以及英语翻译技能相对缺乏。因此,为了提高英语翻译技能,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探究、通过查找网络资源与学习英语翻译技能,加强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更多英语基础知识,积极提升自身的英语翻译能力。

(一)校政企行一体,多方参与协同育人

作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人才的教育机构,首先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与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对接沟通,深入旅游企业,了解旅游市场需求,及时调整涉外旅游英语人才培养方案,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在企业建立旅游英语实训实习基地,选派英语专业教师到企业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熟悉涉外旅游的流程,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邀请涉外旅游专家到学校做兼职导师,让企业走进课堂,指导学生进行涉外旅游实训。其次,积极争取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协调企业和院校的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创新。

黔南职院做法:充分发挥政府、企业、行业的优势与动能,构建合作利益驱动机制下的合作共同体,如与黔南州农委等部门、与黔南州12县市政府、与黔南装饰协会等5家行业协会、与正邦集团等204家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培养人才。

(二)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助产业

围绕涉外旅游产业的特点,旅游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应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重点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旅游中涉及的角色特点、景点特征、情景场地、事件主线为框架组织实训教学内容,将导游英语梳理为接站→途中→景点→餐饮→娱乐→购物→送站等任务,每个任务下设置子任务,通过情境模拟或情景再现,培养涉外旅游英语人才的综合能力。

黔南职院做法:依据黔南州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了专业结构,如对接黔南州农业产业构建了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专业群,对接都匀毛尖全产业链组建了都匀毛尖学院,对接建筑产业构建建筑专业群,助推黔南州产业的发展。

(三)产学研用一体,提升服务黔南贡献度

高校旅游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涉外旅游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和涉外旅游业务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素质。“产学研用”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技能性特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提升师资水平,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便加强涉外旅游英语实践教学;通过构建实习实训基地,为涉外旅游英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进一步了解真实的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黔南职院做法:校企共建了黔南功能性农产品协同创新中心等产学研用一体平台20个,解决行业企业转型升级遇到的技术难点200余项;转化科技成果8项;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30余万元;有都匀毛尖技艺传承等技术培训与鉴定平台9个,年完成培训10000余人次,鉴定6000余人次,社会服务收入300余万元。

(四)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中,通过开发“工学结合”课程来设定立足实际工作岗位、适应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强化专业课程的岗位化管理,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生,将“学习”的过程转换成“工作”的流程,通过“工作”的流程实现“学习”的目的。通过打造专业平台,为学生提供涉外旅游英语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素养;通过打造实践平台,帮助学生将专业能力转化为职业能力;通过打造就业平台,实现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升。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保持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衔接;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共同开发合作项目;学校为企业进行职业培训,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黔南职院做法:学院探索实践形成了“知行合一三结合,工学结合三阶段,德技双修三达标”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三结合”,学生通过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训练“三阶段”,获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综合素质证实现“三达标”。

综上所述,在“大旅游”背景下,黔南州涉外旅游英语技能提升势在必行,本文从四个方面初步进行了探索,受研究时间及水平所限,本研究成果可能存在部分瑕疵,欢迎各位领导、同事、专家指正。

注释:

①来源人民网:李三旗委员——贵州旅游连续三年实现井喷式增长http://gz.people.com.cn/n2/2019/0312/c194827-32728525.html.

②注:本表格数据及以下图表引用数量来源均为黔南州旅游局.

猜你喜欢
黔南黔南州英语翻译
春日花田映红颜
地铁站内公示语英语翻译的特点和技巧
逆向思维在大学生英语翻译教育中的导入和培养
贵州省黔南州长顺县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研究
黔南州国际国内公共关系协会赴黔南州农业产业发展协会交流工作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三)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二)
黔南州文联党支部与新寨村党支部召开双向组织生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