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身心变化及对策分析

2019-09-18 14:24周梦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弟妹同胞家庭

周梦婷

[摘要]随着中国二胎政策的开放,二胎出生后,头胎儿童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情况屡见不鲜。如行为“退化”、出现消极情绪、不安全依恋水平增加、出现睡眠障碍等。这些变化受到儿童自身的气质、共情能力、年龄、性别等个人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综合各项研究,探讨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对二胎父母如何更好地帮助头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同胞关系;头胎儿童;亲子关系;依恋水平

一、研究背景

网友“ 云上小屋”在网上晒出自己和老公写的“保证书”,他们想生二胎,但首先得向七岁的女儿保证“永远最喜欢我家大宝”,这才得到了“大宝”的允许。《广州日报》2015年 2 月 30 日报道,“8岁孩子觉得有妹妹后妈妈不再爱他了,总是做些‘出格的事,之前从没有在学校生事,有妹妹后经常打架作弄人,有一次趁大人不注意偷掐妹妹,还用502胶水糊自己眼睛。”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并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老龄化最严重的上海最早实行了双独二胎政策。201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随着政策的开放,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生育二胎,带来欣喜的同时,也由此引发了许多家庭问题。类似上述二胎家庭出现的负面新闻屡见不鲜。二胎的出生对头胎儿童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冲击,由此引发了头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变化。

二、同胞关系

二胎婴儿的诞生会改变家庭结构,家庭里会出现新的子系统,其中包括同胞关系。同胞关系是指核心家庭中子女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影响而形成的心理和情感关系。同胞关系分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积极的同胞关系包括亲密、合作、互助、亲社会行为等方面,消极的同胞关系包括打闹、抢夺、爭吵等。家庭危机理论认为,二胎孩子的出现会给包括头胎儿童在内的家庭成员带来压力和心理威胁,使得头胎儿童产生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变化[1]。因为第二个孩子的出生,会让家庭经历过去从未经历的围绕着家庭系统所发生的各种变化(如同胞关系等),而这些变化将会造成家庭危机,引发压力。头胎儿童会因为这些压力进而产生心理不适应和行为问题,出现消极同胞关系[2]。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胎出生,家庭成员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同胞关系中长子女感到有压力也是正常的,这是家庭在养育第二个孩子的过渡阶段都可能会经历的过程[1]。

三、头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身心变化

(一)消极影响

1.“退化”行为

据研究显示,头胎儿童出现的最典型和最明显的变化是“退化”。退化行为是随着第二胎的出生而迅速出现的[1,3]。“退化”,是指头胎儿童表现出类似婴儿或更低年龄阶段儿童的不成熟行为,如吸奶瓶、吃饭要人喂、不肯去上学、不让妈妈抱弟弟妹妹。本已经习惯一个人睡,弟妹出生后,每天都要爬到爸妈床上睡。已经一年多不要爸妈睡前讲故事了,突然要求妈妈每天都给他睡前讲故事。一位妈妈还谈到,四岁孩子出现了每天尿床的现象[4]。这一系列的反常行为让家长很苦恼,难以捉摸。大孩出现这些退化行为,都是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和奖赏[1]。

2.消极情绪和情感

情绪情感包括情绪状态、情绪表达、同情心、责任感等诸多方面。大部分家庭在二孩出生前,80%的大孩都是很欣喜很期待弟妹的到来的。但二孩出生后,他们开始变得失落,情绪明显下降,仅有 36%的孩子表示喜欢。但是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这种变化就不明显[5]。他们对弟弟妹妹更加呵护,更懂事也更有爱心[4]。

头胎儿童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恐惧症、抑郁症、臆想症、焦虑症等。具体行为表现有:经常毁坏东西,莫名其妙发脾气,变得很自卑,不愿不敢和陌生人说话,极易哭泣、多疑。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还未构建成熟,不开心时,不知道如何跟爸妈说,坏情绪闷在心里,可能会出现胸闷、头痛、运动障碍等躯体化症状[6]。

3.不安全依恋水平增加

依恋是指儿童和其主要抚养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情感上的联结纽带,产生于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依恋属于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它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存在,尤其是在儿童早期表现得最明显。通常儿童会把父母视作安全基地,尝试去探索其周围环境[7]。Ainsworth则将婴儿的依恋关系分为三种类型:(1)安全依恋 (secure),此类儿童与母亲能在一起开心地玩游戏,不总是依附母亲,母亲离开会使其苦恼,母亲回来了就想与其接触,并且很快安静下来,继续开心地玩游戏;(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insecure-avoidant),这类儿童在母亲离开时不会紧张或忧虑,母亲回来,也不予理会,表现出忽视和躲避行为;(3)不安全依恋—反抗型 (insecure-ambivalent),这类儿童会因为母亲的离去表现暴躁,反应强烈,母亲回来后,想要与其接触,但又表现出反抗的意识。

在二胎出生后,头胎儿童基本上处于特殊情感联接阶段,这会使得他们的不安全依恋水平增加。通常反应有:对于爸妈照顾弟弟妹妹表示强烈的不满,大喊大叫,哭闹不停,并对弟妹产生“仇恨心理”。但是如果父母过来照顾自己,他又会不理睬,态度很矛盾,既希望亲近父母(尤其是母亲),父母靠近时又很抵触父母。这就是不安全依恋的增加[8]。

4.出现睡眠障碍

在二胎孩子到来前,有些头胎儿童早习惯一个人睡了。二胎孩子降临后,父母需要花很多时间在小婴儿身上。但有些头胎儿童却突然出现睡眠障碍。睡前缠着爸妈讲故事,讲一个还不行,要一直讲,直到他睡着。有些儿童会出现半夜被惊醒的现象,还有的睡前一定要妈妈抱着睡等。头胎儿童出现睡眠障碍,是因为心理的恐惧感、失落感和焦虑感迅速增加。

5. 个性发生改变

很多大孩原本是非常活泼开朗,善于表达的。但是自从家里二胎婴儿出生后,他们变得敏感、脆弱、胆小、孤僻,不愿、不敢和人交流。相关研究显示,大多数独生子女心理活动的动力学特征是多血质,而非独生子女则更倾向于黏液质;除了多血质,独生子女的胆汁质和抑郁质倾向都高于非独生子女。由此可见,独生子女转变为哥哥姐姐的过程,也是一个个性转变的过程。

(二)积极影响

1.责任意识增强

相关研究表明,一些头胎儿童在二胎儿童出生后,责任意识显著增加。他们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哥哥姐姐的角色,会帮助父母照顾弟妹,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讲故事或者讲学校发生的事情给弟妹听,陪他们玩,喂他们吃饭等。当有其他小孩欺负弟妹时,头胎儿童会站出来保护二胎儿童。

2.社会能力提高

社会能力指儿童在与其他人交往互动过程中表现出的适应性行为与社会技能。早期的研究表明,二胎孩子的降临给头胎儿童提供了迅速成长的机会[9]。头胎儿童不仅会主动照顾弟妹,帮助父母,在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也较之前更成熟,会为对方考虑更多,表现出更多的担当。同时一些社会技能也明显地得到提高。

四、影响头胎儿童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因素

(一)个体层面的因素

1.头胎儿童的年龄

无论头胎儿童处于什么年龄阶段,弟妹的出生都会给他们带来有利或不利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1-2]。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智力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2岁前)、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如果头胎儿童年龄在2岁前,即在感知运动阶段有了弟弟妹妹,他们会更快适应新生儿,同时也更可能出现退化等不成熟行为[10]。因为他们更需要同伴但又更渴望父母的爱和关照。2~4岁的儿童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描述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維仍是非逻辑性的、直觉性的,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特征[11]。所以,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认识世界,以自己的需求为第一要务,不懂分享,内心很难接纳“二胎”的到来,心理上的变化也是最大的。

2.头胎儿童的性别

另外,性别也是影响长子女心理和行为变化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如果头胎是男孩,那他在刚形成的同胞关系里会有更多的内化问题[3,9]。因为基于母爱的天性,女性有更多照顾他人的倾向,会更愿意关心他人,情感更细腻,“也更倾向于关爱幼小、羸弱的儿童”[12]。传统文化、社会传媒、行为倾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等,都使得女性具有更多的情感特质,所以,长子女如果是女孩,她会更易于接受二胎婴儿,会出现更少的抵触心理和反常行为。

3.头胎儿童的气质

儿童的气质类型可分为迟缓型、容易型、困难型。困难型气质的儿童通常表现出消极情绪多、情绪管理能力差、缺乏适应性等特点[13]。弟妹出生后,他们通常表现出退化、粘人、睡眠障碍等问题,出现各种消极的心理变化[14]。

4.头胎儿童的共情能力

共情是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感以及行为反应[15-16]。基于 Davis 对共情的认识,共情包括个体的观点采集能力、共情关注能力、幻想能力和个人体验悲伤的能力。也可将其分成两个维度:认知共情能力、情感共情能力。2岁儿童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共情,他们很不满意父母总是抱着小婴儿,不抱自己。3岁儿童开始具有共情性的情感,他们能稍微像父母一样,对小婴儿有些关注和喜欢。当大孩能理解父母的情感及生活状况,理解父母把注意力转移到弟妹身上时,其心理和生理上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即不太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的感觉[17]。共情能力高的儿童,在面对弟弟妹妹哭闹时,父母投入更多关照的情况,不会有逆反情绪,能理解父母的处境,甚至有些儿童会学着帮助照顾弟妹。

(二)家庭层面的因素

生态理论和转折点观点论述,家庭环境对头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1.养育方式

家庭养育方式对头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养育方式主要分两大类:积极的养育与消极的养育[1,9]。如果家庭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养育模式,这将会有助于头胎儿童和二胎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同胞关系[18]。若父母为孩子提供消极的养育模式,同胞间的亲密关系会减弱,进而导致两个孩子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19]。在二胎家庭中,除了消极、积极养育方式,还有其特有的差别对待及同胞关系的协调等问题。父母若差别对待,在情感、投入或管教方面对二胎孩子有更多倾向时,头胎儿童将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父母的差别对待也会导致子女出现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20]。

2.家庭结构

我国现代城市家庭的主要格局,由原来的“四世同堂”向“2+1”的家庭结构转化,并向“4-2-1”的家庭模式发展。原本为“独二代”的孩子是家庭结构的核心,他们不仅是家庭生命的延续,也是精神的寄托,所以受到父母祖辈的万般疼爱,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被照顾到。由此养成了骄纵任性、自私、自理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所以,当原本是“独二代”的孩子一下变成了哥哥姐姐,父母对他们的爱要分一半给弟妹,他们感到恐慌、焦急,不愿接纳弟弟妹妹。

3.父母婚姻质量

幼儿的学习和模仿能力极强,父母日常关系中的语言、行为、态度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从而影响到幼儿对待弟妹的态度以及同伴的交往上[21]。一个家庭如果长期有各种家庭矛盾,会使得同胞关系也出现问题,高压力下的家庭环境也会增强同胞之间的相互攻击行为[22]。如果父母总是争吵,让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头胎儿童将会对新生婴儿产生敌意。而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则有利于积极同胞关系的发展[23]。

(三)社会和学校的因素

大媒体时代,一方面,社会没有形成良好行为导向,父母离异、子女弃养、留守儿童等现象对儿童的认知产生了消极影响。根据班杜拉认知形成理论,儿童是在观察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个性的,若观察了太多不良行为,听到不好的事情,儿童的价值观就可能不正确,从而有不良行为出现。另一方面,社会对二胎家庭的父母如何教养好孩子的优秀案例没有很好地宣传,二胎家庭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一代”,对于如何养育两个孩子,他们其实是很懵懂的。

学校因素,主要表现在,家校沟通方面不是很到位。二胎家庭的长子女处于一个特殊敏感时期,学校没有很好地加以引导。

五、二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心理行为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给予孩子“退行”空间,留出独处时间

二胎婴儿突然到来,给头胎儿童带来了很大的心理不适应,导致其行为的倒退。首先,父母要无条件接纳大孩的这种反常行为,他之所以出现喝奶瓶,要人喂饭,和弟妹争着要妈妈抱等一切行为,都只是因为他爱爸爸妈妈,也希望爸爸妈妈能像原来一样爱他,所以大孩试图用和弟妹一樣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如果大孩发脾气,母亲这时应该做的是:给孩子一个拥抱,让他在自己的怀里慢慢安静下来。家庭的所有成员都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给予孩子更多的“退行空间”,不是责备或不管他,而是理解和引导他,帮他尽快渡过这个特殊时期。其次,刚步入同胞关系的头胎儿童最需要的是母亲的陪伴。母亲应多留出与大孩独处的时间,与他交流,听他讲内心的想法,陪他做之前常做的事,给予孩子稳定的关注。而且还应给孩子制造这样的一种感觉:有些事情,只有父母和他一起做,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价值,妈妈依然很爱他,就会树立自信心,健全人格发展,从而减少不良的情绪反应。

(二)尊重孩子对家庭事务的参与决策权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太小,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还处于非常浅薄的阶段,对外界的认识也很有限,所以家庭事务通常不会让孩子参加,对一件事的决策基本上是大人说了算。即使有个别家长愿意听取孩子的意见,但通常不会采纳。所以,要不要“二胎”,家长认为这是大人的问题,没有必要和小孩商量,这正是造成不少家庭生育“二胎”后出现教育问题的源头。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有了弟弟妹妹,爸妈对自己的照顾大部分转移到了弟妹身上,对这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和父母行为的变化,他们显得手足无措,没有心理准备,一时适应不过来。继而,出现了一系列反常倒退行为。所以尊重孩子,给孩子大胆表达的机会,孩子才更能理解父母。

(三)亲自养育孩子,建立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

在二胎婴儿没出生前,头胎儿童是家里的“掌中宝”,全家人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所有人都是围着他转。二胎婴儿出生后,家人每天关注更多的是小婴儿,有些父母实在忙不过来,把大孩交给爷爷奶奶或亲戚带。可想而知,头胎儿童的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似乎进入了一个情感稀释阶段。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处在具体运算阶段之前的儿童,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力并不成熟,其共情能力也不高,对于父母一心照顾小婴儿的行为,认为是父母不爱自己了,小婴儿在和自己抢父母,所以变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当父母及时过来照顾他,他也会患得患失,甚至故意抵触,形成不安全依恋的亲子关系。若在这个阶段,父母还因为工作繁忙,而把大孩寄养亲戚家或交给保姆带,孩子的不安全依恋感则会加剧。此时头胎儿童需要父母更多的陪伴和开导。在孩子三岁前,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母亲在一个孩子心里的位置,所以在这个阶段母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母亲的陪伴,恰当的引导,会让孩子快速渡过同胞关系的焦虑时期,最后还极有可能成为母亲的得力小助手,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四)用绘本故事帮助儿童建立角色意识

运用绘本故事帮助儿童建立自己的角色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母亲可以分阶段,有的放矢地陪孩子一起阅读绘本故事。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可以直接把故事讲给他听,在潜移默化中,孩子就形成了哥哥姐姐的角色意识,会模仿故事中的人物行为,为幼小的弟妹做很多事,责任感慢慢形成。可以阅读的书籍有《汤姆兔成长系列》《卡由成长系列》《卡梅拉系列》等。充分发挥绘本阅读的优势,让头胎儿童在绘本故事中逐渐体会到,有弟弟妹妹是一件非常幸福美好的事。

(五)有意识地多带儿童与外界接触

头胎儿童对二胎孩子的到来产生不适感,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与其他年龄的孩子接触少,不知道如何相处。幼儿园或小学没有混龄班,班里的孩子年龄都相仿。所以,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带着头胎儿童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玩耍相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学会如何照顾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培养责任感。父母也可带着头胎儿童多去有二孩的家庭里走动,让孩子观察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和弟弟妹妹相处的。

(六)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

社会情感和社会兴趣是指个体为他人、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意识和倾向。孩子虽小,还谈不上为社会做贡献,但为他人考虑、帮助他人是人在任何一个年龄阶段都应养成的意识。由于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对父母特别是母亲过分依赖。阿德勒曾说,“母亲的重要职责是把孩子的兴趣和对自己的信任延伸到他人身上。”所以,器官缺陷、 被忽视、被娇纵这三类困难儿童都缺少利他主义倾向。孩子缺乏社会兴趣、社会感情及合作意识,就不会想着要体谅父母,照顾弟妹。父母通过带孩子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小区活动、亲子活动,学习绘画乐器等,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和社会情感,这样二胎孩子对母亲的依恋程度就会降低,从而能让母亲腾出时间照顾弟妹。同时有了社会情感后,头胎儿童会想着照顾弟妹弱小者,也能理解他们更需要母亲的陪伴,这非常有利于良好同胞关系的建立。

(七)淡然面对冲突,协调同胞关系

二胎家庭里,父母需要做的一个重要事情就是协调两个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协调冲突的方式有三种:第一类是不卷入。即父母让两个孩子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那么同胞之间的亲密性会相对比较高,长子女会对弟妹有更多的谦让。第二类是干预,即介入并解决问题,这容易使得孩子们失去自我,一味服从,看似已把战火熄灭,实则会让同胞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会加剧同胞冲突。第三类是指导,即父母对冲突给出建议,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不是一味地批评长子女,让长子女让着弟弟妹妹,而是无差别对待,让他们找到问题根源,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说出自己的建议。第三类效果更佳。

(八)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由父母婚姻质量、家庭矛盾、家庭教养方式等诸多方面构成。不好的家庭氛围对两个孩子之间的同胞关系也是十分不利的。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儿童越会接纳自己的弟妹,也就是同胞关系会越好[24]。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会对二胎儿童在同胞关系中的身心变化产生积极影响,父母尽量做到在孩子面前不争吵;家庭出现矛盾后可以开家庭会议,在会议上解决;采取民主公平的家庭教养方式,不过多干预孩子,也不能放纵溺爱孩子。父母还要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九)形成教育合力,教师助力成长

二胎家长可以把头胎儿童现处的这一特殊阶段告诉老师,请老师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帮忙多开导孩子,对于孩子反常的行为和易怒的情绪给予充分的包容。毕竟对于3~6岁的儿童而言,父母和老师是他们最亲近的伙伴。幼儿园或其他教育机构也可以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疏导孩子的心理障碍,或设置结对游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

学校还可以尝试建立混龄班,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学习,年幼小孩可以模仿较年长孩子的行为,年长孩子也可学习如何照顾弱小,这对他们的成长都有极大的帮助。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家庭生育二胎会对头胎儿童引发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受到儿童自身的气质、共情能力、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家庭结构等诸多因素影响。本文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综合考虑了各种因素,提供的方法主要针对父母该如何做,然后引起子女的改变。一个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需要父母付出极大的耐心,也需要父母善用教育方法,还需要社会、媒体、学校的合力帮助。文章提出的建议对二胎家庭如何养育两个孩子有着实际指导的意义。

文献中讨论更多的是二胎婴儿出生对头胎儿童的消极影响,对其积极影响讨论较少。所以这里设想,未来研究的方向应该是二胎孩子出生后,关注如何对一胎儿童产生积极影响;是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存在;以及对哪个阶段的儿童积极影响更大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Wagner,H.. And baby makes four:Welcoming second child into the family[M]. New York:Avon. 1998.

[2] Karmer,L.& Ramsburg,D..Advice given to parents on welcoming a second child:A critical review[J]. Family Relations,2002(51):2-14.

[3] Dunn,J.,Kendrick,C.& MacNamee,R.. The reaction of first-born children to the birth of a sibling:Mothers reports[J].Journal of Children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1981(22):1-18.

[4] 邹林. 老大怎么了?——家庭中老二出生對老大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

[5] 陈斌斌,王燕,梁霁,童连.二胎进行时: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时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6,24(6):863-873.

[6] 吴晓丹.二胎家庭中长子女的心理问题及其解决路径[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8(4):108-109.

[7] 李进.3-6岁“独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考试周刊,2014(93):193-194.

[8] Teti,D. M.,Sakin,J. W.,Kucera,E.,Corns,K. M. & Eiden,R. D.. And baby makes four:Predictors of attachment security mong preschool-age firstbor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siblinghood[J]. Child Development,1996(67):579-596.

[9] Dunn,J. & Kendrick,C.. Siblings:Love,envy,and understanding[J]. 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10] Nadelman,L. &Begun,A.. The effect of the newborn on the older sibling:Mothers questionnaires.In M.E.Lamb & B.Sutton-Smith(Eds),Sibling relationships:Their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across the lifespan(pp.13-37)[M]. Hillsdale,NJ:Erlbaum. 1982.

[11] 戴旒茜. 2至10岁原“独二代”子女对“二胎”手足接纳度的调查与对策[D].苏州:苏州大学,2015.

[12] Larson,M. C.,White,B. P.,Cochran,A.,Donzella,B. & Gunnar,M.. Dampening of the cortisol response to handling at 3 months in human infants and its relation to sleep,circadian cortisol activity,and behavioral distress[J]. 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1998(33):327-337.

[13] Chess,S. & Thomas,A.. Issues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emperament. In G.A.kohnstamm,J.E.Bates &M.K.Rothbart(Eds),Temperament in childhood (pp:377-403)[M].New York:Wiley. 1998.

[14] Hart,S. L. & Behrens,K. Y.. Affective and behavioral features of jealousy protest:Associations with child temperament,maternal interaction style,and attachment[J].Infancy,2013(18): 369-399.

[15] Decety,J. & Ickes,W.. The social neuroscience of empathy[M]. Cambridge,UK:MIT press. 2009.

[16] Hoffman,M. L..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Implications for caring and justice[M]. 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17] Harper,J.M.,Padilla-walker,L.M.&Jensen,A.c.. Do siblings matter independent of both parents and friends? Sympathy as a mediator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adolescent outcom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2014.

[18] Brody,G.H..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 Annual Review of Psychilogy,1998(49):1-24.

[19] Tippett,N. &Wolke,D..Aggression between siblings:Associations with the home environment and peer bullying[J] .Aggressive Behavior,2015(41):14-24.

[20] 陈斌斌,施泽艺.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7):1172-1181.

[21] Kim,J.-Y.,McHale,S.M.,Osgood,D.W. &Crouter,A.C..Longitudinal course and family correlates of sibling relationships from childhood through adolescence[J]. Child Development,2006(77):1746-1761.

[22] 趙凤青,俞国良.同胞关系及其与儿童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7,25(5):825-836.

[23] Dawson,A.,Pike,A.&Bird,L..Parental division of household labour and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Family relationship mediators[J].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2015(24):370-393.

[24] Szabo,N.. Families in motion:Changes with the arrival of a second child(unpublished doctorial dissertation)[M]. Utrecht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 2012.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00)

猜你喜欢
弟妹同胞家庭
陈代南
刘毕新
我的奇葩老妈智慧多
家庭“煮”夫
姐妹儿,请你对我妈好点
方庆云书法作品赏析
恋练有词
理想职业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