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迷信心理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2019-09-18 14:35郑晓旭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24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中学生

郑晓旭

〔摘要〕在西方心理学界,迷信心理一直是比较盛行的研究课题,但在国内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身心发展处于关键期的中学生来说,消除迷信心理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积极面对学业和生活的挑战。本文分析了中学生迷信心理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同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迷信心理;中学生;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24-0061-03

在我国,迷信有上千年的历史,古人对雷雨风电、生老病死等现象缺乏了解,无法进行科学的解释,因此认为存在一种神秘力量在掌控一切。迷信的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从皇族贵胄到普通百姓,从文人墨客到江湖侠士,都对鬼神风水持敬畏态度。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迷信有不同的内涵,在西方早期,认为迷信是将原本没有联系的现象或事物看成具有因果关系[1]。还有的将迷信定义为无根据地畏惧或害怕那些未知的、神秘的或想象中的事物,特别是与宗教相联系的事物[2]。使用相同的术语解释一系列的信仰,会导致迷信概念的混淆。Jahoda[3]提出了一个划分迷信的框架,分为四种类型。首先,迷信可以形成宇宙论或连贯的世界观的一部分,如相信天堂、地狱的存在。其次,社会上有一些共同的迷信,比如黑猫和坏运气相联系。再次,个体有一些神秘的体验,比如超感知觉,尤指身体之外的体验以及与死者的沟通,这些与我们对普遍物理定律的理解是矛盾的。最后是个人迷信。他认为这四个方面紧密相连,密不可分。

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迷信产生的心理机制的解释也不同。精神分析主义强调投射和无意识,行为主义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和观察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迷信来源于认知过程的局限性和错误的归因。在我国,雒焕国[4]强调迷信是个体在面对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吉凶迷信问题时,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统一,他对迷信的界定不仅考虑了迷信的内涵和结构,而且加入了迷信动机的内容。乐国安、汪国平[5]认为“迷信是非理性的、无根据的信念”,他也把迷信分成四类,分别是鬼神迷信系统、人身迷信系统、环境迷信系统和信号迷信系统。

目前,我国对迷信心理的研究对象多为大学生,关于中学生迷信心理的研究较少。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迷信心理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培养,阻碍其社会性发展。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中学生迷信心理的表现和形成原因,希望能帮助中学生消除迷信行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促进校园和谐。

一、中学生迷信行为的表现

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科技的发展,很多迷信已被消除,但是在青少年群体中,有些迷信行为仍旧盛行。张尚书、宋春花、孙利谦[6]调查了河南省研究生的精神信仰状况,发现社会信仰最多,其次是实用信仰,最后是超自然信仰。孙建国[7]曾对1100名中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进行调查,其结果显示,中学生中只有 25.5%不信星座,23.6%的中学生相信世上有鬼,47.3%的中学生相信护身符能保佑他们平安。中学生的迷信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世俗迷信

尽管接受了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世俗迷信的印记在一些中学生身上还是很明显,例如,他们认为4、18是不吉利数字,听到喜鹊叫会有好事发生,乌鸦的叫声则是报丧,不同的属相有着不同的命运等。部分中学生还相信鬼神的存在,在考试前求神拜佛,希望菩萨显灵,考得好成绩。当前,在校园和网络上流行着一些“禁忌”游戏,如笔仙、召唤血腥玛丽等,声称可以召唤出鬼怪神灵,回答问题,帮助玩家实现愿望。部分中学生对此类恐怖游戏抱有好奇又敬畏的态度,有些学生则深陷其中,严重影响其学业进步和身心健康。

(二)现代迷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迷信的形式也有所变化,星座运势和网络算命受到追捧[8]。在新浪微博平台上,星座以单独的标签形式存在,有众多官方认证的星座博主,其粉丝上千万。虽然发布的每周运势内容相似且存在明显的巴纳姆效应,但是评论、点赞和转发量可观。在浏览网页时,会随机出现小窗口,测试性格或者是预测命运,中学生易被看似专业化的网页设计和极具诱惑的文案所吸引,往往轻易地输入个人信息,最终导致信息泄露。

(三)幸运物

在某次考试中取得了高分,一些学生会认为是新买的衣服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于是在以后的考试中,他们都会穿同一件衣服,在他们眼中,这件衣服有助于稳定情绪,提高自信心,衣服成了学生的考试幸运物。在年画和瓷器上,锦鲤的身影随处可见,作为一种象征吉祥的图腾符号,它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最近一段时间,“锦鲤”成了网络流行词,而在网络平台转发锦鲤则成了新的祈愿行为。一些中学生更是不断转发锦鲤图片,用文字表达愿望,锦鲤成了他们的新型幸运物。

二、中学生迷信行为的成因

(一)他人影响

人类行为的获得方式主要是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強化结果而习得某些新的反应或使他已具有的某种行为反应特征得到矫正。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不亲自参与,只通过观察他人态度、行为和结果便可获得新行为。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有父母、老师和同学,在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人的迷信行为和动机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行为。

(二)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生理发展十分迅速,心理发展相对缓慢,成熟与幼稚并存,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增强的同时,表面性和片面性依旧突出。他们此时的发展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尚未建立的中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尚未确定价值观,他们需要确定的东西来引领,这时候迷信就发挥了作用,例如算命、星座运势等。

(三)归因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人们通常把事情的成败归因于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身心状况等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用内外控、稳定性和可控性来划分。迷信产生于错误的归因和解释,迷信者偏向于外控,即不稳定、不可控的归因,当一个人认为事情的结果由命运或鬼神等外部力量掌控时,迷信信念会加强。姜涛[9]的研究表明,中学生迷信心理总分与心理控制源总分具有显著正相关。当取得了好的成绩,一些学生没有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是归因于运气、幸运物,这就是外部归因导致的。

(四)不确定性和压力情境

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人类想要预测环境、控制事情的发展,使其朝向理想的状态发展。那些感到难以控制自己生活的个体更容易相信超自然信念,这种信念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控制感,控制感的提高使人身心愉悦,幸福感增强。当处于不确定情境中,个体的迷信行为会增加,由此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控制感。李丹[10]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迷信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显著相关。王淑娟和李朝旭[11]认为迷信能减轻心理焦虑,有助于人们寻求生存,適应社会。中学生在面临考试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时,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和孤独等情绪问题,当生活或学习情境超出自身的掌控时,为了摆脱不可控感,他们往往会做出迷信行为。

三、当前研究的问题

其一,当前,学者们对迷信的概念尚未统一,概念是对同类事物本质特征的认知,概念不统一,研究结果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研究价值被削弱。其二,关于迷信的研究多使用的是PBS量表,非本土化的量表得出的结果存在局限性[12]。另外,迷信的实验研究以及脑机制研究很少,研究群体也多集中于大学生,应该使用多种方法,针对多样化的对象进行研究,例如探讨新旧鬼神观念对中学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Maller,Lundeen. Sources of superstitious beliefs [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3(26):321-343.

[2]Rudski,J. What does a “superstitious” person believe? Impressions of participants[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3,130(4):431–445.

[3]Jahoda G. The psychology of superstition[J].London:Allen lane,The Penguin Press,1968.

[4]雒焕国.迷信的学习机制探析——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看迷信的形成[J].甘肃高师学报,2001,6(4):85-89.

[5]乐国安,汪国平.封建迷信与社会稳定[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8(1):73-79.

[6]张尚书,宋春花,孙利谦. 河南省高校研究生精神信仰状况[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 8):1234-1237.

[7]孙建国.当前我国学生中的鬼神迷信思潮[J].科学与无神论,2003(6):38-41.

[8]崔景贵. 现代迷信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 现代教育科学,2002(3):51-53.

[9]姜涛.中学生迷信心理与心理控制源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李丹. 大学生迷信心理与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的关系[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11]王淑娟,李朝旭.迷信的信息加工机制和心理安慰功能[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2):41-45.

[12]韦嘉,张进辅,王亚琨.中学生迷信信念的维度探索及量表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1):11-17.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29)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中学生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杀人案件的动机与成因分析
有关英汉翻译中隐性衔接与连贯问题的思考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