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探索

2019-09-19 11:34罗文奇刘振宇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20期
关键词:分级诊疗互联网+信息化

罗文奇 刘振宇

摘要:医联体是近年来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新举措。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是医联体能够高效运作的必要条件,但医院间的信息系统异构使数据整合面临巨大挑战。该文介绍了基于“互联网+”的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综合解决方案:以SaaS模式建设医联体信息化平台,充分考虑卫生监管部门、医疗机构、医生、专家、基层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护士等多种角色在健康管理与医疗服务中的需求,并结合专家工作站对医共(联)体业务指导的需要,支撑打造分级诊疗、市(县)域医联体平台、专家工作站、健康管理和慢病防控等应用系统,形成一体化诊疗、健康管理一体化业务模型及工作流程。该方案能有效缓解医联体内上级医院就诊压力,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为医联体相关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医疗联合体;信息化;分级诊疗;远程会诊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0-0038-04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当前,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展医联体建设,是深化医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分布,促进医疗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制度同时方便群众就医。医联体内的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是保障医联体内各种业务开展的基础。2017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尤其提到,“在县域主要建设医共体,到2020年,全面推进医联体建设”,“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目前医联体内的各医院各自拥有独立的信息系统,形成异构的系统环境。医联体内的医院医疗信息能安全、高效的互通互联是医联体模式有效发挥作用的前提。各医院积极应对分级诊疗措施给医院带来的变化,以大型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带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能力提升及协同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医改新政。

本文从信息化建设的角度,结合《健康中国2030规划》和医院信息化发展现状、全面健康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考虑到深化综合医改、整合医联体域内医疗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提出整体解决方案的思路和建议。

1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影响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指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通过网络及数据库技术,为不同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的各部门之间提供患者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等工作。卫生信息化能够实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提高服务的质量、挖掘医疗潜能;同时保障医疗安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不仅对我国医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制订医疗卫生决策的重要数据来源和参考依据。

2“互联网+”医联体信息化建设

医联体,是指一定区域内不同类型、层级的医疗卫生机构有机组合,形成协作联盟或医疗集团,成为利益于责任共同体。医联体建设是全新医疗资源整合模式,以技术协同为主,逐渐走向一体化模式。

2.1搭建医院信息化系统并按照医联体建设需求升级改造

医联体内的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以及基层医院等医疗机构,根据医联体的需求完成升级改造。同时为医联体内的诊所、药房建立云HIS,进一步满足医联体建设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需要。依托医院信息平台,应用先进的面向服务设计理念,构建国内领先的医院信息管理模式,构建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资源运营管理的医联体信息平台。如图1所示。

2.2搭建医联体基础平台及远程医疗平台

1)搭建医联体基础平台。建设医联体平台,是以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人口健康数据库为基础,构建三大数据资源库,整合医疗卫生信息系统,采集各医疗卫生业务部门的业务数据,建立卫生行业战略数据仓库,为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提供数据资源。建立以居民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为核心、以业务和管理需求为导向的实用、共享、高效、安全的人口健康信息系统网络,提升区域卫生信息化和信息惠民水平。如图2所示。

统一功能规范和信息标准,建设基于医院信息系统,新建或改造医院业务应用系统,涵盖HIS、LIS、PACS、EMR、医院信息平台等;搭建安全、高效的硬件基础设施和网络运行环境;通过平台服务与其他医院医联体平台实现对接。

2)搭建远程医疗平台。在医联体内建设远程医疗中心,如图3所示,满足业务协同需求,共享知名专家资源。建设覆盖省、市、县、乡、村四级远程医疗体系,结合影像、心电、病理、检验、诊疗等云中心,开展远程医疗应用。远程医疗中心包括远程诊断、远程医疗信息、远程护理、远程会诊、远程影像学等医疗技术,以远程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全息影像、医疗电子技术为依托,发挥大型医学中心和设备优势,对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及特殊环境地区,提供远距离医疗信息和服务。

依托专家资源库提供的专家资源和技术,借助远程医疗平台建立起成熟和稳定的医生培养制度,进一步提升全科医师水平,实现家庭健康责任人的培养,实现优质资源有效下沉。

2.3医联体管理平台建设

医联体管理平台将围绕对医联体内各角色统一管理、实现医联体内部协同、提升专科诊疗水平、实现区域内精准预约、实现医联体科学监管、激发各医护人员积极性和提升慢病管理效率七個方面展开。

2.3.1 通过医联体管理平台对医联体内各角色统一管理

1)医疗机构管理。医疗机构管理对医联体内的公立医疗机构和私营医疗机构进行统一管理。

2)医联体内各机构内部管理。机构内部管理是指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包括机构内部的人员账号管理、人员职能权限分配、营销推广、报表管理、绩效管理等。

3)医技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医联体内所有的医技人员的统一管理。

4)专家管理实现入驻医联体内国家级专家的注册及医生的多点执业管理。

5)居民管理。对接第三方系统,对医联体内的居民进行统一注册。

2.3.2 通过医联体平台信息共享实现医联体内部协同

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人口健康基础信息平台数据为基础,以远程医疗信息网络、电子处方、电子病历等现代服务支撑共性技术为手段,全面推广使用“标准处方集”和临床路径,进一步优化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医联体协同医疗服务共享信息平台。

2.3.3 通过专科医联体建设提升专科诊疗水平

平台通过综合统筹考虑各个病种的分布情况、各疾病发病率的排序情况,以医疗业务为纽带,在医联体内针对主要病种,将该领域的专家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医生一起成立专科医联体,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搭建科研平台、实施科室共建、远程会诊、专家团队赴各地巡诊手术等方式,促进专科的分级诊疗,提升专科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

2.3.4 通过全预约服务系统实现区域内精准预约

各医疗机构利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信息互联互通的基础,同时与国家级的专家号源整合,建立云就诊预约号源平台。以“互联网”手段为支撑、打造多种形式(PC网站、微信、APP、电视)为一体的互联网+预约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医生出诊管理;改善患者体验,实现错峰诊疗;实现以患者跟踪服务链,整理碎片化的医疗模式。

2.3.5 通过医疗服务综合监管系统实现医联体科学监管

综合监管制度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医联体信息化建设不仅满足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又是卫生计生部门宏观管理和监督的工具。医联体平台通过整合医疗卫生行业的各种业务系统,将各种信息进行集成,并汇总成统一标准格式发送到数据中心进行存储和管理,进行统计查询与分析,采用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技术,对医疗卫生行业进行宏观管理辅助决策和监督提供支持。

2.3.6 通过绩效管理系统激发各医护人员积极性

医共(联)体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医共(联)体整体考核、医疗机构的考核、各科室的考核、医护人员(专家、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公卫人员、护士)的考核。建立公平、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规范医疗行为,减少过度医疗,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

2.3.7 CRM随访系统提升慢病管理效率

在医联体内针对全科医生、专科医生、专家医生提供基于客户关系管理的随访管理系统,实现医联体内医生对患者的智慧随访。该系统集成了随访管理、健康教育、可穿戴设备、健康体检、用药指导等健康管理服务,便于医生对患者的智慧随访、人文随访、专业随访。

2.4专家工作站建设

专家工作站以全国各学科副高级以上顶尖专家为核心,根据设定条件,选择医联体内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联合本地副高级以上专家资源及市级专家资源组成协作专家团队,设立专家工作站。在专家工作站部署云HIS、远程医疗中心、云药房、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系统等打造本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O2O服务。通过实现云HIS系统与各医疗机构HIS系统的对接,延伸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系统连接线上专家团队,进一步延伸远程医疗服务。

专家工作站以远程医疗业务协同为技术支撑结合专家线下基层坐诊等方式打造专家多点执业平台。通过医联体转诊服务中心可为医联体外转诊病人提供分诊审核和专家诊疗服务,同时,通过远程会诊专家指导平台,实现急诊急救专家会诊、疑难杂症专家会诊和教学查房服务。同时通过专科医联体的建设,提供专科服务能力,减轻疾病负担。实现专家与基层医生联合签约、协同服务,家庭医生作为专家的助理负责定期随访跟踪、检查和药品发放。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如图四所示,以多种慢病的临床路径知识库为依托,推广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实现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同质化治疗,增加基层基本用药目录以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

2.5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对卫生人力资源按照不同能级进行合理配置。普通专科医生、全科医生和医疗辅助人员能解决80—90%的医疗问题,医学中心、高级专家解决10—20%的医疗问题。借助专家工作站的专家资源和技术优势,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如图5所示。

通过远程教育、远程查房、现场协诊、进修和远程直播等手段,培养牵头医院脑卒中、高血压、糖尿病等学科带头人,主要职责为制定临床路径和诊疗规范、重大慢病签字和院外转诊的分诊审核;在乡镇医疗机构培养专病医生,主要职责为常见病、专病的处理,大病鉴别分诊,协助转诊和康复随诊;在村卫生室培养全科医生,主要职责为小病处理、专科筛查、康复管理、院前急救、大病鉴别分诊和协助转诊。

2.6分级诊疗平台建设

以人口健康平台为依托,形成以信息系统为载体的分级诊疗平台。在一个区域内打造医疗协作网络,最终实现合作区域内医疗资源的统一调度、共享和配送。在医联体内部积极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形成“基层首诊、梯度就诊、双向转诊”的新模式。流程如图6所示,双向转诊系统,以龙头医院作为转诊的中心,连接基层医疗服务和城市优质医疗资源。

基于医联体平台的双向转诊系统,除按照固化的规范化流程转诊审核外,还能将病人就诊记录和电子病历等信息随病人转入转出,实现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

2.7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設

2.7.1 以信息化技术支撑连续性健康管理服务

通过对人群进行健康筛查、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通过健康教育提升群众健康管理知识,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管理,变被动的疾病治疗为主动的管理健康。

2.7.1 对全人群进行健康筛查,实现慢病早发现、早治疗

健康筛查主要包括社区数据采集、人员身份识别、社区数据与区域数据中心对接、筛查管理流程、数据快速录入等功能。

2.7.3 利用体检系统进行规范化的健康筛查

体检系统以体检信息为主线,健康指导为纽带,通过规范体检流程管理,合理安排体检项目,网络传输各种检验、检查结果。建立体检人员个人档案,保证健康状况资料连续性,方便、快捷地进行逐年体检情况追踪,形成体检信息综合分析报表,为人群提供整体健康状况分析。如图7所示。

2.7.4 对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实现关口前移

高危人群的管理,主要是对具有健康危害因素但还没有慢病的一类人群的管理,包含对高危人群的管理卡建立,管理计划以及定期随访的记录等,跟踪监管高危人群的健康状况,并给予一定的指导。为防止或延缓慢性病高危人群发展为慢性病患者,慢性病高危人群需要加强健康管理。

2.8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慢病管理服务平台通过打造区域慢病防控领导、专家执行的有力保障体系,将相关慢病的政府投入经费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影响全区域内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疾病,开展重大疾病防治科技创新服务。使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治疗与康复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实现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流程如图8。

2.8.1 对重点慢性病进行分类防控管理

慢病管理将筛查的患者进行人群分类,将人群分成健康人群、高危人群、慢病人群三类,健康人群主要以宣教为主,高危人群则以监控高危指标和不良生活习惯,并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和随访;慢病人群则主要包括了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肿瘤疾病、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

1)病种管理。平台重点对心脑血管、肿瘤、慢阻肺三类慢性病进行分类防控管理:高血压、糖尿病防控服务、慢阻肺防控服务、心脏疾病防控服务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立体化防治。

慢病预防管理。系统可设置危害因素,并通过居民健康筛查和慢病监测管理来进行居民慢病的数据监测。

2)慢病报告管理。慢病报告管理则主要是关注慢病的发现和纳入基层管理的报告流程管理,提高对慢病人群的关注率和及时上报率。

3)慢病规范管理。慢病规范化管理离不开对患者早期筛查、明确诊断、评估,确定分级、定期进行随访及规范治疗等。

4)慢病监测管理。方便掌握疾病及健康时间的分布和流行趋势;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措施效果;预测疾病流行;帮助制订策略。如图9所示。

2.8.2 通过健康评估系统为慢病患者进行量化监测和指导

通过收集与跟踪反映个人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利用预测模型来确定居民目前的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方便医生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2.9移动门户

1)公众端:主要包含健康管理、预约、健康咨询、家庭签约医生、个人中心、我的药房、一键续药、院内就诊等功能;

2)家庭医生端:主要包含家庭签约、健康管理、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个人中心、消息提醒等功能;

3)医生端:主要包含我的门诊、远程会诊、患者管理、个人中心、医生圈、消息提醒等功能;

4)医助端:基于医生助手,主要协助专家、各级医生完成业务协同等工作;

5)监管端:帮助领导监管医共体内运营数据、临床数据、药品、转诊、会诊等相关等统计数据。

3结论

通过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与探讨,对全面盘活医联体内的医疗资源,推动优质资源有效下沉,助力医联体真正发挥作用,最终将龙头医院与下属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各类门诊融为一个整体,提升各类医疗资源利用率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在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医联体管理业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需求分析,并使用一定的标准的规范,通过对系统架构、功能的设计,搭建一个基础信息平台,打造基于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及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分级诊疗应用建设、医联体应用建设、专家工作站应用建设、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平台六大应用,构建一个医疗、健康管理与慢病防控相结合的健康管理体系,全面实现品牌、客户、人才、设施、管理、技术等各类资源共享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对医联体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医联体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互联网+“医联体信息化建设投入仍需加大,包括经费、专业信息技术人员、信息化建设责任意识等。

参考文献:

[1] 王淼,于广军,刘海峰,凌琦鳴,王淑.基于云平台的区域医联体信息系统研究与实现[J].中国医院,2017,21(8):19-23.

[2] 李梦斐.我国“医联体”发展现状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3] 史亚香,焦蕴.“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与探讨[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7):5-7.

【通联编辑:唐一东】

猜你喜欢
分级诊疗互联网+信息化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