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探析

2019-09-20 05:05沈佳
时代经贸 2019年11期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沈佳

【摘要】近些年,随着政府经济体制的转型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旧的会计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政府对于财务信息的需求。而科技制度的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单位政府会计改革的落地。笔者针对新会计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从内部监督、项目管理、系统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完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建议,旨在促进单位更好地贯彻执行政府会计改革,提升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背景及意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需要“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新《预算法》也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按年度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

政府会计改革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服务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贯彻实施政府新会计准则制度,对于科学事业单位而言,能有效解决会计实务核算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例如固定资产不提折旧、基建账目游离于事业账外、资产类及费用类支出没有分离、会计科目体系滞后、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等。

二、新会计制度下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理念相对滞后

科研事业单位的主要收入来源为科研经费,在资金管理上,盈利并非科研经费管理的首要目的,一直以来的管理习惯导致在资金管理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控意识,在重要的风险环节及内控节点上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第一,近年来科研人员兼职及创业兴起,横向项目增多,与关联企业业务复杂,财务难以在重大风险节点上予以控制:第二,大部分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和审计部门较为薄弱,并未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和制约的重要作用,且目前针对事业单位执行的审计如项目经费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单位内部审计均属事后审计,对事前、事中把控力度不够;第三,内控制度不够健全,科研一线与财务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致使部分科研项目预算与执行相脱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单位财务管理效果的提高。

(二)课题管理模式与新制度不适应

旧会计制度下,经费审计及项目管理均实行独立的课题制管理模式,即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但在新制度下,单独的课题审计不论是以预算会计还是财务会计为基础都有弊端。预算会计体系下,资金流出即作支出,但对大量预付业务而言,这部分支出凭证缺少发票、入库单、合同等必要附件,将直接造成审计困难:而财务会计体系下,固定资产折旧的课题归属则成为难题。一般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时限长于课题研究期间,这就使资产在课题结题后的折旧无对应摊销课题。如果要将折旧精确对应课题,则需要资产管理员及课题组设备人员实时更新设备折旧信息,在现有系统及人力配置下无疑是巨大的工作量。

(三)缺乏科学智能的财务系统支撑

目前虽然大部分单位都已实现信息化的财务核算管理,但新会计制度为满足不同渠道的信息需求,实行“双功能双基础双报告”的双套会计体系,财务人员需在系统中录入两套凭证,生成两套报表,工作量加倍,系统更新及优化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系统能否平行登记账目、课题收支及往来信息能否跨体系调取、年末能否自动生成报表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人员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执行者,其业务水平和素养直接影响着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效果,尤其是近年管理会计理念的重要性已逐渐被行政事业单位所认识,而管理会计的人才却是这些单位所稀缺的。以中科院内的科研院所来看,从事基础经济核算业务的人员居多,能深入业务数据背后找到管理问题的人才匮乏,而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财务共享等高新领域技术的推进,简单的审核、录入岗位必然不能满足未来对财务人员的要求。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必须能深度参与管理决策,帮助管理者制定并实施组织战略,高层次财务人员的加入将有助于单位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效能的提升。

三、完善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建议

(一)完善新制度下内控制度建设

新会计制度下,科学事业单位进一步加强内控流程及业务环节的梳理,树立风险意识和应对机制,对预算管理、资产管理、收支业务、政府采购业务等重要业务板块进行细节设计,尤其是建立完善的财务会计体系后,能更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单位资产负债和成本费用,将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使内控更加有的放矢。内控监督部门及其职能需要更加明确,内审机构和人员需更独立,以保证有效行使监督和评价职能:审计涉及面应更广泛,不仅针对科研经费真实性合法性,还可监控单位成本控制是否合理,风险点防控是否到位。

(二)新会计制度下课题管理方式的调整

單一的独立核算的课题制方式在新会计制度下已不能完全适应其管理需求,需要与时俱进探索改进模式。例如,能否将课题的间接费用剥离,而以单位作为间接费用核算的主体,即以财务会计下确认的行政管理成本来对整个单位进行间接成本补偿:而单独的课题只进行直接经费的预决算审计,审计内容以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预算执行的匹配度和执行率为主。当然,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经费主管机构及审计机构多方考量,同时也需要资产管理、科研管理、绩效评价等其他制度同步改革,在实践操作中加强沟通摸索,在满足审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核算程序。

(三)升级智能化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新会计改革的实施,财务核算统计的内容愈加繁杂,智能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也愈加体现出来。在此方面,中科院的经验值得借鉴,为适应新制度要求,中科院信息中心从2018年中开始部署,目前已在全院推行arp、ERP系统的全面升级,且反响良好。arp和ERP系统作为中科院财务报销及记账系统,二者相辅相成,互相衔接,且随着银企互联的引入,一套完整的全流程财务系统已见雏形。arp系统中设立了网上报销、预算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模块,在网上报销模块财务人员可根据业务类型选择预算会计科目,系统同步映射出对应的财务会计科目,再将单据导入ERP系统自动生成财务会计、预算会计两套记账凭证:ERP系统也可在记账界面根据手工输入的财务凭证自动平行登记预算凭证,同时还设置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批量导入模板,将报销与入账统一、预算与财务融合,大大减少了工作量、节省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四)加强优质财务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新会计制度要想执行到位首先必须加强对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培养。因新会计制度实行的双套核算体系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前事业单位会计的基础理念,财务人员适应新科目及新的核算方式还需要一个过程。在此期间,单位或主管部门应保证财务管理人员系统化的学习时间,鼓励积极开展沟通交流,必要时邀请专家举办答疑讲座,以期财务人员能够跟上改革步伐,做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财务人员也要定期组织对单位内科研财务助理的宣贯培训和业务交流,帮助其更迅速地适应新制度对科研管理的改变,争取打造一支跟得上改革潮流的财会队伍,为新制度下科研管理提供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下,我国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的诸多问题逐渐地显露出来,科研事业单位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些问题,并加强对原因的分析,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科研事业单位新会计制度财务管理
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公路施工财务管理和成本核算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财务专业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培养
科研事业单位借助互联网+强化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科研事业单位经费内部控制研究
新制度视角下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及对策初探
ERP系统使用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效率初探
试论述新会计制度对企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