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府”称谓考

2019-09-23 11:19王建国
唐都学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西府凤翔宝鸡

王建国

(西安文理学院 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

西府,在我国历史上曾以军事、管理机构、侨置地名、居地住所,甚至都城之名存在过。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府”已经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地理概念。西府,广义上是指陕西省关中西部宝鸡及其周边部分地区,狭义上是指宝鸡市及其下辖3区9县,即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岐山县、扶风县、眉县、凤县、太白县。

一、我国历史上的“西府”

西府,为东晋时期军镇之别称,其治所不定,有历阳、芜湖、姑孰、寿春、荆州等。西府历阳(今安徽和县),咸和四年(329)侨置豫州时建立。“侨立豫州于历阳,置军府于此,蔚为重镇”,因历阳在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之西,故名。与北府同为当时军事重镇。胡三省注《资治通鉴》言:“晋以京口为北府,历阳为西府。豫州治历阳,在江西,故云北带寇戎。”[1]3473《晋书·王濬传》载:晋太康元年(280),晋武帝命王濬讨伐东吴。濬以高大战船组成水师,顺江而下,直指金陵。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在天门山(东为当涂博望、西为历阳梁山)激流中暗置铁锥,并加以千寻铁链横锁江面,企图以断楼船通行。结果王濬一鼓作气,越天门,过三山,直捣石头城。“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遂成亡国之君。东晋咸和二年(327),历阳太守苏峻起兵反晋,自横江济牛渚,攻取建康,后为晋军陶侃所杀。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孝武帝刘骏亲临历阳梁山,检视水师。北齐天保六年(555)南梁,北齐协和于历阳,改历阳为和州。隋开皇九年(589),和州刺史韩擒虎自横江渡采石,一举灭南陈。

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以杭州(今浙江杭州市)为都城,称西府,亦称西都,辖境同杭州。景福二年(893),钱镠建都杭州,率士兵役徒20余万众开始大规模筑城。吴越国将都城杭州改为“西府”,也称“西都”,号越州(今绍兴)为“东府”[2]。这样,杭州形成东西二都之制。

五代时期,楚以朗州为西府,在今湖南常德市。天祐四年(907),唐大将朱温逼哀帝退位,代唐称帝,都汴(今河南省开封市),国号梁,史称后梁,从此,我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907—979)时期。五代快速取代了唐王朝,统治了曾在其版图下的中国北部以及中北部地区,而大部分的十国政权相较于五代要弱得多[3]。吴越以外,荆南、楚等国其实只不过是一个地方“王”,他们作为别的王朝皇帝的臣下,信奉其年号[4]。在这一历史阶段,现今的湖南、广西大部及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地区被木工出身的唐末节度使、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所占有,“总制二十余州”[5]1757。天成二年(927),中原后唐王朝明宗册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于是以潭州为长沙首府,建国承制,“立宫殿,置百官,皆如天子制……群下称之曰殿下”[6]944,在湖南建立起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王朝,即五代十国中的南楚国政权,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王朝政权。马殷虽出身寒微,但“勇而有谋,宽厚乐善”[6]932,在他统治时,“上奉天子,下奉士民”,经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国力,发展生产的措施。如实行奖励农桑、兴修水利、退兵修农、发展茶业、提倡纺织、通商惠工、改革租税、不征商旅等政策。这使得其统治地域“多产金、银、茶、谷,比年财货丰殖”[6]955,“遂致一方富盛”[5]1757,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通鉴纪事本末》载南楚大将王逵曾趁何敬真大醉,派人逮捕了他,并言“太师命械公归西府(朗州)”[7]。

北宋枢密院的别称。北宋前期,朝廷设“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权,时称“二府”。中书省居东,称“东府”;枢密院在西,称“西府”。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真宗咸平二年五月乙巳》:“按(曹)彬复为枢密使,(向)敏中自同知枢密院改副使,乃至道三年八月乙亥。咸平元年十一月戊子,敏中改参政;二年六月戊午,彬卒。两人同在西府,才一年耳。”宋代叶适《上西府书》言:“伏惟执事,英杰俊伟,材智特异,忠勇并昭,尝以再期之年,行数千里,尽守上流要塞之处。今又近掌地官,不盈月而在右府。”[8]此右府,即枢密院。

宋枢密院公廨(官邸)称西府。神宗朝始建,在此以前,宋代京师职事官居私宅,无官邸。北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进行变法。熙宁三年(1070)九月,“丁未,召建东、西二府各四位,东府第一位凡一百五十六间,余各一百五十三间。东府命宰臣、参知政事居之;西府命枢密使、副使居之。府成,上(神宗)以是临幸。后十日(原注:十月丁巳),赐宴王安石位,始迁也”[9]5517。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为宰相和执政部门修建的官邸。八所“官邸”合计房屋1 227间。离任时迁出,以备新来的执政官员居住。这里的“西府”是官邸的正式府名,不再是中书和枢密院的别称了。官邸的建成和使用,是“王安石变法”的组成部分。从熙宁四年(1071)前开始,直至德祐二年(1276)元军占领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实行了200年左右。这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首创,远比欧、美类似的“官邸”早六七百年以上[10]。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京师职事官,旧皆无公廨,虽宰相、执政亦僦舍而居。每遇出省或有中批外奏急速文字,则省吏遍持于私第呈押,既稽缓多漏泄。元丰初,始建东、西府于右掖门之前,每府相对为四位。……东府与西阙相近,西府正直右掖门。”之后,司马光又将“西府”的纯住宅性质,改变为既是住宅又是议政的场所。《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庚戌,三省、枢密院言:同差除及进呈文字,理须会议者,先于都堂聚议。或遇假及已归东、西府,听便门往来聚议。从之。”[9]8567

明末清初李定国抗清,桂王封“西宁王”,别称“西府”。《清史稿·李定国传》:“可望言于桂王,进定国西宁王。……(文选)密告王曰:‘姑迟行,候西府。’西府谓定国也。”

二、陕西“西府”之名

西府的得名与历史上的凤翔府有直接的联系。凤翔古称雍,是周秦发祥之地,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雍城。自德公二年(前677)至献公二年(前383),雍城为先秦故都,历时295年。唐时,凤翔府曾名曰西京,为“三京”或“五京”之一,甚至成为一时的政治权力中心之所在,替代了国都之地位。

高祖武德元年(618)撤扶风郡设凤翔郡。唐末,安史之乱爆发后,天宝十五年(756),玄宗奔蜀,驻跸成都。七月甲子(十二),玄宗李隆基第三子李亨即位灵武,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李亨是唐代第一个在京师以外登基再进入长安的皇帝。九月戊辰,肃宗“南幸彭原郡(宁州)”,同月丙子,又“至顺化郡(庆州)”。其后,肃宗致力于收复东、西两京,并随军进至凤翔。至德二年(757)正月,幸保定郡(泾州),并于同年2月戊子抵达凤翔郡。此后直至同年10月回銮长安,肃宗朝廷一直停留在凤翔。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凤翔成为平定安史叛乱、维系大唐江山的政治权力中心,一时间地位凸显。同年10月癸亥,肃宗“自凤翔还京”,即准“凤翔郡给复五年”[11]248;十二月丙午,玄宗自蜀回京,故“改蜀郡为南京,凤翔府为西京,西京改为中京,蜀郡改为成都府。凤翔府官僚并同三京名号”[11]250。

《旧唐书·地理志》载:“凤翔府:隋扶风郡。武德元年(618)改为岐州,领雍、陈仓、眉、虢、岐山、凤泉等六县。又割雍等三县,置围川县。其年,割围川属稷州。贞观元年(627)废稷州,以围川及鄜州之麟游、普润等三县来属。七年(633),又置岐阳县。八年(634),改围川为扶风县,省虢县及凤泉。天授二年(691)复置虢县。天宝元年(742)改为扶凤郡。至德二年(757)肃宗自顺化郡幸扶风郡,置天兴县,改雍州为凤翔县,并治郭下。初以陈仓为凤翔县,乃改为宝鸡县。其年十月,克复两京。十二月,置凤翔府,号为西京,与成都、京兆、河南、太原为五京”[11]1402。天兴县与凤翔县“并治郭下”,很明显有比拟京兆府长安、万年二县之意图。之后,宝应元年(762)又废凤翔县,并入天兴县。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复以京兆为上都,河南为东都,凤翔为西都”[12],不久又废掉了。唐末岐王李茂贞都凤翔,“开岐王府,置百官,名其所居为宫殿,妻称皇后,将吏上书称笺表,鞭、扇、号令多拟帝者”[1],与朱温抗衡,凤翔府领地4镇15州,然“不改二十年之正朔”[13]。

唐时,西府又指长安京兆府。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154《樊阳源》载:“河南府送举解,第六人有樊阳源。……及到洛中,已九月半。洛中还往。乃劝不如东府取解,已与西府所期违矣。阳源心初未决,忽见密县解申府,阳源作第六人”[14]。这里的西府是相对于东都洛阳的位置而言的。

北宋时,置秦凤路,下辖凤翔府。元时,“初割平凉府、秦、陇、德顺、西宁、镇原州隶鞏昌路,废恒州,以所领周至县隶安西府路,寻立凤翔路总管府。至元九年,更为散府。领县五”[15]。金时,属凤翔路,“皇统二年升为府,军名天兴,大定十九年更军名为凤翔。大定二十七年升总管府”[16]。明代凤翔府隶属陕西承宣布正使司,清代沿袭。《明史》言:“凤翔府,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领州一,县七。东距布政司三百四十里。”[17](见图1)其中,凤翔县,永乐二十二年建有郑王府。《清史稿》载:“凤翔府,东南距省治三百六十里。广四百二十里,袤三百四十里。”[18]清代,凤翔府是陕西的七府之一。王士禛《凤翔府》诗曰:“城边千渭两支流,陇蜀中分第一州。西雍横当斜谷路,南山高接杜陵秋”,指出了凤翔的地理位置,既在川甘两省之间,又在西安府西北。明清时期的凤翔府领7县1州,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言:“凤翔府,(属州一,县七)凤翔县(附郭),岐山县,宝鸡县、扶风县,郿县,汧阳县,麟游县,陇州”[19]2455,大致和关中平原西部吻合[19]2634-2658(见图2)。皆在长安(西安府)以西,习称西府,沿用至今。民国二年(1913)废凤翔府。“西八度五十八分,北三十四度二十七分。旧凤翔府附郭首县二,二年二月裁府留县。”[20]根据史料记载可绘制凤翔府行政区划演变表如表1。

时间名称府治辖县史料来源唐天宝时期凤翔府天兴(今凤翔县南七里) 领县9:天兴、扶风、宝鸡、岐阳、岐山、眉县、麟游、普润(今麟游西部)、虢县(今陈仓区境内,607年撤洛邑县后置) 《旧唐书》卷38《志第十八·地理一》唐末李茂贞凤翔府 4镇:凤翔镇、兴元山南西道镇、洋州武定军镇、秦陇天雄军镇;15州:陇州、凤州、兴州、洋州、文州、利州、开州、集州、壁州、巴州、阆州、通州、蓬州、果州、渠州 《资治通鉴》卷259《新唐书》卷67《方镇表四》五代关西道凤翔府天兴(今凤翔县南七里) 天兴、宝鸡、麟游、普润(今麟游县西部)、眉县、虢县(今陈仓区境内)、岐山、扶风北宋凤翔府天兴(今凤翔县南七里) 县9:天兴、岐山、扶风、周至、眉县、宝鸡、虢县(今陈仓区境内)、麟游、普润(今麟游西部) 《宋史》卷87《志第四十·地理三》金凤翔府凤翔县 领县9、镇4(后废):凤翔、宝鸡、虢县(今陈仓区境内)、眉县、周至、扶风、岐山、普润(今麟游西部)、麟游 《金史》卷26《志第七·地理下》元凤翔府凤翔县 凤翔、扶风、岐山、宝鸡(虢县并入)、麟游(普润并入) 《元史》卷60《志第十二·地理三》明凤翔府凤翔县 领州1县7:凤翔、岐山、宝鸡、扶风、郿县、麟游、汧阳、陇州(今陇县及陈仓区西北部) 《明史》卷42《志第十八·地理三》清凤翔府凤翔县 领县7州1:凤翔、岐山、扶风、宝鸡、汧阳、麟游、郿县、陇州(今陇县及陈仓区西北部) 《清史稿》卷63《志三十八·地理十》

三、现今“西府”之称谓

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历史上诸多关于“西府”的称谓逐渐消失。现如今提到西府,一般就是指现今陕西宝鸡一带。

今渭河平原,又“八百里秦川”地势平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古有“天府之国”的称号,且秦岭横亘于南,北山环绕于北。东有潼关、西有大散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居四关之中,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有“形胜之国”“四塞之国”的称号,又有关中之谓。清至民国时期,关中置三府,直至1913年废。其中东府同州,领1厅1州8县,辖今渭南市区县;西府凤翔,领1州7县,辖今宝鸡市区县及秦岭以北地区,西安府,领2厅15县,辖今西安、咸阳、渭南及安康部分市县[22]。凤翔从唐代直到民国一直被视为西府的代名词,原因在于它长时期是区域空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八属之领袖”(1)参见乾隆《重修凤翔县志》卷1。。到了1937年,陇海铁路建成通车,特别是该铁路沿现今宝鸡市行政区域中部穿过,凸显宝鸡区域交通枢纽位置,“凤翔地位被宝鸡县取代,地方经济大受影响”[23]。之后,原来驻防凤翔的毛炳文三十七军、陕西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宝鸡警备司令部等先后调驻或在宝鸡成立,宝鸡一时成为西府与沿秦岭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2)参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陕西省宝鸡市委员会《宝鸡文史资料》第1辑。,西府的行政中心功能不复存在。当初,凤翔开明士绅曾上书国民党铁道部将陇海铁路西宝段连接至凤翔,未获批准。1949年5月20日,新设立宝鸡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千阳、陇县、凤县8县[24]2349-2350,同年7月16日设立宝鸡市。政区必须适时进行调整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的需要[25]。因此,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政府决策的不断更新,区域行政区划也随之多次变化调整,宝鸡的地位不断上升凸显,成为区域化经济行政文化中心(见图3)。

地名是文化的活化石,隐含着极大的社会信息,承载了区域社会的历史记忆,它不仅具有地理方面的指标意义,而且还深刻地蕴含着环境变迁、族群分合、种姓冲突、民俗发展、文化融合、风俗会同以及国家政策等方面的诸多内涵。“西府”作为一个大的地名指代,从地域民俗、文化认同上来看,它是区域政体不断演化,区域地理范围内民众认识不断发展深化的结果。“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拥有共同的文化,往往是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的基础”[26]。

纵观历史,由于关中东、西部地区长期处于不同地域环境归属和行政区划的管辖之下,两地民众在文化中心的取向和区域认同上存在差异,呈现不同。西安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在此建国立都,“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都城,有着7 000多年文明史、3 100多年建城史和1 100多年的建都史”[27],“留下了灿烂独特、远播世界的多彩文化”[28]。毋庸置疑,西安是关中的文化总代表,也是其中心点和核心地,其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与之相比,关中西部的凤翔府从中唐时期直到元代,大约有600年左右的时间,与西安府分属不同的高层政区,明至民国初期虽同属一个高层政区,却都是独立的“府”,因而,相对来说,受到西安的影响较小。如方言上“属北方官话中原方言秦陇片”[24]2107。同时,凤翔作为府城驻地存在时间较长,对府内各县则产生了较强大的凝聚力。加之从区域地理位置来看,距离西安相对较远,因此,在一定时段内成为关中西部的文化中心。“独特的历史条件,是形成地域性风俗民情的主要因素”[29],明《陕西通志》载凤翔府:“其民厚重,勤稼穑,务本业。士皆儒雅,习俗忠厚。人喜射猎,民尚文雅,谷有二收,物产富饶”[30],《重修凤翔府志》言“不好华靡”[31]。综上因素,关中西部逐渐形成了以凤翔为中心的一个大的文化民俗区。由于关中东部长期处于西安府中,区域位置较近,府内文化受到国都长安文化的影响更大,难以形成相对独立发展的个性,导致关中东部在风情民俗、语言习惯、饮食喜好等文化因素上与西安趋于一致。如“东府话,同西安话基本一致,只有部分差异”[32]。尽管二者区域上有一定的差异化,但却完全符合两地民众的文化认同,且这种区域意识也与历史政区的变化沿革相一致,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区。从整体性、大范围的区域空间来看,二者还是归属于关中民俗文化区。

四、小结

班固《汉书·地理志》言:“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33]从现代文化地理学来看,因人的本性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习尚,可谓之“风”;因社会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习尚,可称之“风”。风俗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具有人文与自然的双重意义。

尽管从地理概念上来说,“西府”这一地理名称在唐代出现,明清时期趋于定型,但是,从现今来看,“西府”这一称呼带有明显的区域文化认同,它既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又间接地反映了区域空间内居民的文化心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为因素和地理环境因素的制约,区域空间的变迁与转换,时至今日,它在人们的称呼和口耳相传中已经指代一个大的区域了。

猜你喜欢
西府凤翔宝鸡
宝鸡石油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乡村主力“回流”——凤翔区农民“弃城返乡”现象观察
我爱西府海棠
宋金时期陕西凤翔府榷场位置略考
凤翔探索“提醒制”
西府海棠
宝鸡“十严禁”严明村“两委”换届纪律
村“两委”换届“十严禁”
宝鸡对霾源“拔芯断气”
宝鸡非公企业多种形式学习十九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