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橘林见证红军“铁规”

2019-09-23 07:50颜林
文史博览·文史 2019年5期
关键词:营盘老乡橘子

颜林

解放战争初期,国共两党势力悬殊。最终共产党以弱胜强,夺取了全国政权,印证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铁律。共产党为何会赢得民心?从本文可窥得一二。

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所到之处纪律严明,深得民心,连对手蒋介石在电文中都由衷地感叹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蒋介石在电文中间接“表扬”红军,这件事情鲜为人知。要了解事情的原委和经过,我们还得从“营盘山上橘子红”的故事讲起。

“我们是红军。有群众纪律”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在川黔交界土城、猿猴(元厚)场一带一渡赤水,进入川南的古蔺、叙永(古称永宁)地区。2月1日,经过激战,红军攻占了县城东郊营盘山一带的敌堡,为红军大部队过境开辟了前进道路。

营盘山,又名帽盒山,为叙永县红岩36峰之一,位于县城东约1公里处,海拔约800米。营盘山地势险要,扼叙永东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同治元年(1862)农历四月,石达开的部将率领义军曾在营盘山安营扎寨,攻克叙永东城,与清军抗衡。

红军大部队来到营盘山时,只见漫山遍野是一树树红黄熟透的橘子,果香诱人。有个战士半开玩笑地说:“给我两个吃吃,我保证一口气冲锋三十里。”

此前,红军战士为了和敌人抢时间、争速度,急行军穿越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已经很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了。这会儿经过一天行军,人人饥渴异常。然而,面对满山红橘,竟无一人摘食。

后来,红军总部先遣工作团干部罗通的回忆,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

我们来到永宁府,一部分部队包围着城内的敌人,主力已向营盘山开去。于是我们又迅速向营盘山前进。来到山下,抬头一看,满山是一片黄澄澄的橘子。这时候,只听到山上有人在喊:“同志们,加油啊!到山上吃橘子呀!”同志们连饿带累,走路都没有劲了,一听到山上有橘子,一个劲地催着前面的人快走。我心里想:吃橘子虽然不如吃饭解饿,但总可以解决一下眼前的困难,于是也连忙赶到队伍前面去。我一面走。一面观察着那望不到边的橘林,估量着一棵树能摘多少,够多少人吃的,打算买一些分给部队压压饥。越来越近了,拳头大的橘子,散发着一股诱人的清香,香味扑鼻。远远地听到战士们在纷纷议论着:“嘿,多好呀!一棵树最少能摘二百斤。”“看,落了一地,真可惜!”……到处是谈论橘子的声音,到处是喊加油的声音,可就是不见一个人走进橘子林。

看守橘林的一位老大爷見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非常感动,便摘下橘子,请红军战士吃。战士们却婉言谢绝。罗通是这样原汁原味地回忆这段往事的:

我加快脚步赶到橘林边,仔细一看,嘿!树上的橘子一个换一个,压得树枝都快触到地面了。此时,我正暗暗钦佩战士们自觉遵守纪律的精神,忽然看到前面橘林边站着一位老大爷。他两手拿着许多大橘子,直向同志们手里塞,嘴里还不断念叨着:“红军先生,别客气,吃吧,吃吧!”一个战士接过几个橘子,又顺手塞了一些钱在老人手里。可是老人无论如何不肯要,于是那战士又把橘子塞到老人手里,一溜烟地跑开了。老人看看跑远了的战士,又继续叫大家吃橘子,可是,再没有一个战士去接橘子了。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是红军,是老百姓的队伍,不能随便吃老百姓的东西。”

后来,罗通了解到这片橘子是大土豪“张老爷”的财产后,便宣布予以没收。罗通在看守橘林的老大爷的帮助下,把橘林划成若干片,分批让路过这里的部队采食,并单独划出一片,留给当地的贫苦群众。

之后,罗通在橘林边插上木板,在木板上写道:“这橘林是土豪的,现没收。各部队路过这里时,应有组织地在指定地区采摘。”落款为“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先遣工作团”。

两张字条留粮缸

先遣工作团的任务,除了开辟路线、安置伤病员、组织群众武装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便是要保证部队的粮食供应。于是,他们分散到沿途两侧的村镇去筹粮。

罗通决定到一家扣着门的老乡家里看看。可是当他走进老乡的屋子,看到盛粮食的坛子里放着一些钱,钱上面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老伯,实在对不起。我们是工农红军,因为两天没有吃上饭,路过这里,你不在家,所以把你家的粮食吃了一些。现在按市价给你留下了钱,望你能原谅。”下面署名处是红军某军团某部队的番号。

罗通走进老乡的另一间屋,在一个小缸里又发现了一些粮食,他心里一阵高兴。可是立刻又看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同志们,这家老乡的粮食,已被我们吃了一些,剩下这些不要再动了,以防老乡回来后买不到粮食,没饭吃。”下面的署名也是留钱部队的番号。

看了这两张纸条,罗通颗粒未动,默默离开了老乡家。红军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到之处仍自觉地将纪律视为“铁规”。后来,罗通回忆说:

从古蔺向威信前进的中央纵队,到达永宁府时,已经两天没吃一顿饱饭了。我们心里都非常着急……可是我们所到的村镇,有的土豪已经被先头部队“打”了;有的村镇的群众,因为不了解红军,又怕在这里打仗,跑得光光的,有土豪也无法调查。……看了这两张纸条,对于我们部队处处关心群众利益的优良作风,我觉得十分自豪。我知道在这里是搞不到粮食了,只好又到别的庄子去。可是走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情况都是差不多,粮食还是没有筹到。

蒋介石感叹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

红军在营盘山遵纪爱民的故事,当时传为佳话,至今仍在川南一带广为传诵。

叙永县城一位老百姓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除夕之夜,红军占领东外街,寒风凛冽中,持枪立街民门外。室内燕炉,呼之不入也。”

叙永县叙永镇坪上街的居民卢万发也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甲戌年(1934)腊月二十九这天,他去赶场,挑了一担橘子到三岔河去卖,没想到在场上碰上了红军的队伍。一个红军长官亲切地对他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工农红军,是穷人的队伍。请你给我们带路,好吗?”于是,他带着红军从三岔河出发,沿小路走捷径,到达两河镇。行军路上,他请红军战士吃橘子,红军战士说:“你不收钱,我们就不吃你的橘子,这是我们的规矩。”他只好将钱收下,红军战士才接过橘子。他们边走边吃,都说:“老乡,橘子真甜,又好吃,又解渴。”红军给的钱是印有苏维埃字样的纸币,卢万发笑着说:“这种钱在城里用不得呀!”战士们也都笑了,赶忙用铜元、银毫子将纸币换回去了。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央红军一渡赤水直逼叙永县城后,“四川王”刘湘急电潘文华令人黔各部火速回援,并电令人黔增援的刘兆藜旅、周成虎警卫大队,立即回撤至叙永与古蔺边区的桂花场、墩子场一线防堵;同时调尚未进入黔北的陈万仞师袁筱如旅和魏楷部配备在江岸设防的部队,亦分别集结驰赴叙永共同防御。一时间,叙永地区的国民党军竞达十万之众,军用粮秣供应浩繁,民仓告匮,耗及种籽,加之军纪败坏,烧杀抢掠时有发生,百姓叫苦不迭。

蒋介石也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于1935年3月6日给刘湘、潘文华发去《据报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令饬改变军纪电》。电文全文如下:“重庆刘总司令、刘主席、宜宾潘总指挥:庭密。据报,前朱毛匪部窜川南时,对人民毫无骚扰,有因饿取食土中萝卜者,每取一头,必置铜元一枚于土中;又到叙永时,捉获团总四人,仅就内中贪污者一人杀毙,余均释放,借此煽惑民众,等情。希严饬所属军队、团队,切实遵照上月养巳行参战电令,爱护民众,勿为匪所利用。为要。蒋中正。鱼午行参战印。”

其电文中“养巳行参战电令”,是指蒋介石1935年2月22日发出的关于严肃军纪、争取民众的电令。从蒋介石的电文中,不难看出当年红军在长征途中纪律如铁赢得民心的事实。蒋介石无可奈何地感叹红军对人民毫无骚扰,可腐败的国民党军队却已经做不到像红军一样有铁的纪律。

1935年3月,国民党四川省府也随后发出《四川省府为红军尚无骚扰惟民团蹂躏不堪转访查禁训令》。该训令中说:“惟近据叙永南各属人士私函及新自各本县到省者,多方此次赤匪经过尚无骚扰,惟当地团队衔县府命令封仓拉夫,集中粮食,蹂躏不堪。有粮食慘被挑完一家立断生活者,有谷仓已被封禁不准动卖仍勒期追剿两年粮税者,有粮食已被挑完而犹疑其尚有藏匿惨被吊拷者,有的团队差队私进苞苴封仓挑谷拉夫均可豁免者,致无知人民有不畏匪而畏团队之象。如果则与委员长七分政治与匪争民之令大相背谬,剿匪前途障碍尤多。”

国民党“当地团队衔县府命令封仓拉夫,集中粮食,蹂躏不堪”,而红军“经过尚无骚扰”,所到之处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两相对比,不由得感叹,“得民心者得天下”在这里得到了真实的体现。

(责任编辑:叶筱)

猜你喜欢
营盘老乡橘子
新语
荆楚老乡敲钟忙
橘皮猜想
无穷尽的一天
詹一刀
摘橘子
沉下去,浮起来
偶遇鹦鹉
此时
不需要太多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