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角度探析中国画当代艺术发展

2019-09-23 08:33秦祺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差异性中国画细胞

秦祺

摘 要:当代中国画发展具有时代的特殊性。文章从古今与中西两部分,根据微观生物学的细胞概念对中国画发展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主要说明当代中国画“变”的历史必然性,并以细胞的基本构成类比中国画的组织结构,提出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包括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层面两个部分。我国当代艺术发展应坚持传统精神内涵和实践探索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第二部分提出中国现代艺术发展具有学习性,艺术存在差异性。针对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差异性提出对人、自然与社会本身进行自主探索,提出以他国艺术发展经验和规律为镜促进本民族艺术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微观生物学;细胞;中国画;学习性;差异性

八五新潮的爆发使当代中国画在剧烈冲击中迅速长大。通过学习与模仿中国抽象、物象(借用闻立鹏的概念,即现成品转化成的现代综合材料)两大绘画语系迅速崛起,中国几乎仅用三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艺术史的百年历程。在中国油画和中国画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吴冠中曾提出“在油画中探索民族化,在水墨中寻求现代化”的创作观点。直至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无数的艺术家对在继承传统还是开拓创新,在学习、借鉴西方艺术还是保持艺术的民族性的问题上进行着反复的讨论却难得答案。我们无法无视中国画传承千年的悠久历史,也忽略后辈对于西方前卫性、实验性艺术表达的痴迷探索。由此笔者不禁开始思考,面对科技化、多元化的当代,中国画发展究竟应如何对待古今之变、中西之异?

一、中国古今之变

早在1500年前刘勰就在《文心雕龙》中提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文艺观,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谈话中又重新引用并解释了其含义。他谈到:“文学艺术离不开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艺术具有前瞻性,同时,艺术也是一个时代的体现。从古至今,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中国画始终随时代而变,不同历史时期其名称、使用媒材都有所不同,中国画的审美、精神、品格,其气韵、形神、笔墨在变,“变”是历史之必然。观察中国画的发展和演进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画史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主体风向与时尚的更替和变化。在当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画的变是势不可挡的。

(一)生物学发展规律辨析中国画

没有人会怀疑植皮手术改变了这个人的本质,但在人类大脑发生改变之后,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身未变,本体已改。

类比中国画的发展,为什么经历无数次历史变革之后我们依然坚信我们传承着中国画的血脉?笔者认为原因在于中国画所植根的中华文化的内核还在,中国画的核心价值内涵还在。中国画的本质与核心是什么?从微观生物学角度做一个比喻,中国画的基本组成类似于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儒、释、道基本精神为主要依托的中国哲学思想和艺术内涵就是细胞最核心的组成部分——细胞核,是区别于其他细胞的根本,是其他组织部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区别就在于思想内核之不同。而“六法论”“气韵说”“畅神论”等基本艺术理论是丰富的中国艺术、哲学思想的外延,是包裹于细胞核之外的细胞质。再外层的细胞膜则是保护细胞内部不轻易受外界侵害的基本防御,是中国画名称、使用媒材等基本外在形式,是直观区别于其他画种的长期沉淀的作画习惯和使用工具等物质体现。细胞总体相对静止同时又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不同历史时期细胞活性状态不同:活性强时细胞内部自我优化能力较强;对于优质元素的摄取和劣质元素的抵御能力都较强。当活性减弱时细胞内部优化能力减弱,对优质元素的吸收和劣质物质的抵御能力都下降。如同民族艺术具有强盛和衰弱的时期。

从整体看细胞主体发展呈逐渐强大的趋势,中国画发展也基本呈螺旋、上升趋势。由于长期的自我演进和历史积累,细胞自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细胞不断吸收不同历史时期物质元素的结果。中国画的形成和发展同样是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是伟大的文化积淀,但是不可否认,先验性的实践具有相对的局限性。当代中国画发展就是不断通过破除自身局限性和吸收时代元素进一步优化内部系统的过程。

(二)继承传统的两个方面

关于中国画的传统,应该从传统中国画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层面两部分进行继承,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神层次内涵的学习和继承是重中之重。很多艺术家在早期都会对自己选择具象还是抽象、物象还是意象创作感到困惑,对于工笔、写意抑或是工写结合等表现手法难于选择。笔者认为只要能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内涵和创作实质,不为内容而内容,不为形式而形式,真正能够做到情与景的高度统一,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契合,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会得到时代的认可。重点在于艺术家是否能够深入理解中华文明千年的精神内涵、民族的人文思想,深刻对自然和社会进行思考。艺术家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的提升需要读书,只有从长期历史实践中得到证明的、对中国画发展有长期指导意义和影响的中国绘画实践的经典理论中掌握规律、传承文脉,艺术家的创作才能有格局,有气魄。陆俨少在谈到画学修养时也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我个人的学习经验,全部精力是十分的话,三分写字,读书——包括读马列著作以及中外文学书倒要占去四分,作画却仅仅是三分。”他的绘画学习观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的論点。

谈到物化实践层,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画基本媒材的继承和传统技法的实践。当代提到“技艺”“技巧”的“技”,总有些贬损之意。有的艺术家对于传统技艺嗤之以鼻,不屑一顾,也有的艺术家醉心于形式上的一味尝新。笔者认为“技法”是艺术家胸有成竹之后于纸上物化出胸中之竹的能力,是将作品完成并能够达到一定画面效果的能力。艺术的创作必然要依靠技术的支持才能实现。同时,“技”又是个人情感表达的手段,创作主体不同,其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同。艺术的自然生发、流露正是长期对传统的学习、艺术创作的积累和生活阅历的综合,是融合与灵感迸发的瞬间表达。因此,对于中国画的继承,思想精神层面与物化实践两者缺一不可。

(三) 时代精神与现代化问题

艺术家对传统精神内涵与技法的继承要多加学习,同时,又不能被传统所局限。艺术创新如果一味仿古,不能另出新意,创作就会踏步不前,片面地追求形式怪异和荒诞就会成为缺乏生活气息的无病呻吟。

中国画之“变”当随时代。当代社会生活日益科技化、数字化,新的思想、技术、材料的涌入也促使艺术家必须摆脱在传统中踏步不前的状态。在发展中辨析当代艺术价值内涵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当代中国画的思考是一种现代性的时代意识。开放的思想和对形式语言的探索就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风向。艺术家需要跟随时代、与时俱进,在尝试中发展个性化的语言材料的创作和表达,树立艺术家的独特性。同时,我们也要紧握中国画优秀传统的精神与实践和当今“变”的时代主题相融合,使古与今中国画达到高度的融合、统一。

艺术发展到今天,受經济化、产业化经济的影响,中国画艺术市场确实有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也屡见不鲜。短期来讲,以消费导向为驱使所创作出的作品会使部分人获得一定收益,一段时期内也仍然具有一定市场;然而以长远眼光看,其作品价值难以达到一定高度,其自身也必然会被历史淘汰。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完善,体制等都会逐渐走向规范。作为当代优秀艺术家的成员,我们更应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同时,以人为本,关注宏观状态下人与自然、社会的发展。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也只有这样,其创作的作品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二、中西之鉴

中西方现代艺术从一开始就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西方现代艺术的勃兴源于一种内生的自我发展,如同细胞逐渐吸收、内化的自发性产物,中国的现代艺术开端是源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后被动地接受新的艺术思想。中国现代艺术的开始到当代的艺术都具有极强的摹仿色彩。不可否认学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曾经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如两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五四运动和八五新潮)促使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带回了西方的艺术思想和表现手法,以剧烈冲突和碰撞的方式带来了一段时间中国绘画的“繁荣”。然而,对西方艺术体系的模仿就像考前的短期培训,其速成的特点让我们能够迅速地获得应试技巧通过高考,但是从长期来讲,却未见得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艺术修养与审美品位的人。 中西民族的差异性是艺术差异性之必然。每个民族由于所植根的深层民族文化内涵的不同,其精神本身就是异质的。中国画讲求形而上的思想境界,天人合一的“道”,如诗歌一般浪漫、悠远,同时又追求平仄押韵的基本审美。西方艺术则追求“性”与“灵”,是对描绘事物的直接性表达,如散文一般自然、真挚的流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更加要求我国艺术发展不能与他国相同。

不破不立,是破除照搬他国艺术、缺乏思考的依赖之风,是实践以人为本,对自然、社会的直接探索和内化的创作方法。中国画的文化价值就在于其独特性。一个国家的艺术只有从人、自然与社会本身出发,自主探索新的媒材、新的创作手法才能真正具备本国艺术的独立性,也只有跳出模仿他国艺术的思想禁锢才能创造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学习、借鉴应该是促使本民族艺术发展的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其他民族艺术的优秀部分给予尊重和肯定,同时,学习、总结他国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规律,并根据本民族自身发展实质进行艺术的探索,而不是照搬其内容和形式。只有这样当代中国画的未来发展才能够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翟墨.吴冠中画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

[2]赵仲邑.文心雕龙译注[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2.

[3]车鹏飞.陆俨少论画语录[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差异性中国画细胞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DANDY CELLS潮细胞
潮细胞
潮细胞
Dandy Cells潮细胞 Finding a home
书画名人汇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