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景与油画风景的关系探讨

2019-09-23 08:33王胜琴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王胜琴

摘 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舞台绘景技术以透视布景的方式运用于演出中。19世纪中叶绘景在欧洲十分盛行,随着自然主义及表现主义的兴起,绘景最终只在戏剧演出中被保留下来,是如今舞美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15世纪蛋彩画的兴起,尼德兰画家对乳胶画及蛋彩画材料进行改造后发明了油画,油画因其独特的表现力被视为现代美术主要画种之一。风景在文艺复兴后期被绘制于舞台背景的画幕中,作为演出背景的装饰画出现在舞台上。从此油画风景成为舞台绘景的基础,其绘画技巧常被运用到绘景中,到如今,已经发展出形态多样的绘景表现形式。绘景师常由油画风景学习者发展而来,绘画形式同出一支,然而绘景与油画又各不相同,其共性与个性的表现在舞美教学中相互区别又密不可分。

关键词:舞台绘景;油画风景;异同关系

舞台绘景在戏剧演出中曾被广泛使用,现今,人们震撼于数字视频所带来的视听效果外,也提高了对戏剧艺术的绘景效果的要求。舞台设计所创作的绘景表现效果也就具有了丰富的戏剧内涵,具有烘托气氛、塑造空间的作用。

在教学中,舞台美术教学的基础是绘画技能的掌握,常以油画作为基础技能训练,将油画风景所带来的空间、构图、光色的表现原理和技法运用到后期舞台绘景的表现中。学习绘景,必须先弄清楚油画风景的绘画形式与舞台绘景的区别和联系。

一、绘景与油画风景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绘景即舞台绘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戏剧艺术当中的一种特殊造型手段;从狭义上讲,绘景指的是舞台上的绘画表现形式。在高校教育中,主要以狭义的绘景为基础,广泛研究和使用广义上的绘景于戏剧演出中。

油画从蜡画以及胶画中发展而来,以油作为介质,是现代西方的主要画种之一,在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油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被运用于艺术创作领域,在商业表现中也常被使用,其材质和绘画风格更是多种多样。油画风景空间写实,层次分明,光色优美,具有很强的空间表现力和色彩装饰性。油画风景的表现在舞台技术领域也至关重要。

二、绘景与油画风景表现形式及设计绘制、

运用体现等方面的不同

(一)绘画材质不同

绘景主要运用于戏剧舞台上,为观众营造戏剧剧目所需的视觉空间,其使用的绘画材料与油画风景是大不相同的。

1.画布质地运用的不同

绘景悬挂时需要考虑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重量,所以布面不宜过硬过厚,通常使用白布绘景,有时为营造透明或半透明效果,将绘景使用的画布改为网眼布或透明纱布。绘景不能独立存在于舞台上,必须配合舞台灯光使用。灯光和绘景布的综合使用,能够制造出更强的戏剧空间及层次转场等丰富的演出形态。如用轻白布或轻纱可制造出布景前面灯光投射现一景,布景后面灯光投射现另一景的效果。在制造层次分明的树冠效果时,绘景布料更是多种多样,远景部分使用白布或棉布,中景部分运用纱布或网布表现其透光性,而近景部分则运用豆包布绘制其细节,可营造出十分真实的树冠空间。绘景画布品类繁多,需要依照具体情况分析使用。

油画风景更多的时候是作为艺术品出现的,常用棉帆布或亚麻布,弹力好,耐磨抗脏,纹理清晰,紧密厚实,毛孔隙粒小,易于收藏和保存。油画布料的选用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油画布不可用过轻薄或孔隙过大的布料,过薄油易浸透,不易绘制,孔隙过大容易导致油画自身笔触效果得不到体现;第二,布质过软,不易固定在画架上,过松则不利于油画颜料着色,过紧可能导致拉裂或扭曲画布自身结构。

2.绘制过程中所使用的画布尺寸大小各不相同

传统的镜框式舞台最小的尺寸是12m×16m×8m,也就是说绘景所在的舞台天幕部分的大小最少是12m×8m,而悬挂以后还会有一部分褶皱空间,因而常见的天幕绘景的宽度是14m。因视觉点不同,为防止绘景边缘曝光在观众面前,高度略加1m,其大小决定了绘景所用画布的尺寸可达14m×9m,但这仅是传统的小镜框式舞台天幕的大小。国家大剧院或机械系统完备的剧院绘景画布的尺寸要求更高,有的绘景可达二三十米。绘景的尺寸是由舞台和视觉需要以及剧目演出需要的空间大小来决定的。

油画风景多作为装饰品或艺术品挂于室内,尺寸不宜过大,其本质是在主题和现代艺术格调的表现中展现作者对客观世界情境的认知,而不是使用巨大的尺寸占据空间。当然,对于建筑上的油画,因其特定的要求,尺寸也会增大。但与绘景尺寸相比,仍以装饰作用下舒适的大小为主,不能将单一画面效果过分夸大,而应在大范围需要绘制的空间内塑造更多的主题或故事事件,用故事性及连续性的绘画方式占据更大的空间。绘景是为剧目服务的,它视觉所见范围内一幕的内容不能过多,主要以体现剧目的演出环境、启迪主题联想性和表现氛围为主。适当的时候,只是放大了一景空间而非使用建筑油画风景中多景共同表现的方式。

3.颜料使用的不同

众所周知,油画颜料分为三大类。基底类,指的是用于画布上做基底处理,填补布面孔隙的底胶及用于增白的底料。油性颜料类及水性颜料类,油性颜料即市面上常说的油画颜料,颜料可层层叠加,深入刻画,且光泽较好,容易覆盖,但干燥速度缓慢。随着现今绘画需求的增多,水性颜料也可用于表现油画风景效果。例如,乳胶或水油混合调制的颜料——丙烯,多用于室外表现油画风景,其造价比油性颜料低,且防水,易于墙面着色。

绘景因受灯光的影响,颜料大多使用不反光的粉类颜料以及胶类颜料,或者中国画颜料。

粉类颜料以及胶类颜料中水粉颜料易溶于水,不仅能调色手绘还可以稀释勾兑后用喷壶绘于画布上,在灯光效果下不反光,能真正达到光色配合、渲染气氛、营造空间表现效果的作用。粉类颜料——色粉,造价低,可自由调合,且喷绘后着色轻薄,常被运用于绘景中大环境的绘制。中国画颜料因造价高而较少使用,其墨水可配合其他颜料降低粉类颜料以及胶类颜料的明度。舞台绘景不可使用油画颜料,虽然在自然光下色彩光泽度高,但在舞台灯光下反光,会导致绘景塑造的部分画面在灯光下消失。但绘景可酌情使用水性颜料丙烯,它雖反光但不如油性颜料强,可用于特殊效果部分的绘制,增加其光泽度。

4.绘画用笔的不同

油画风景常使用的画笔有排笔和油画刀。排笔从小到大,按不同的型号分为勾画类、刷画类和点画类,而油画刀用于刮、擦、划、画等,基本上都是近距离绘制工具。而绘景用笔不仅有近距离绘制工具,如排笔或毛笔等,还有远距离绘制工具及喷绘工具。所谓远距离绘制工具是2cm到20cm大小不等的排刷,在其尾部固定1m到1.5m左右的木条或杆子,做出可站于画布上绘制的工具和滚筒工具。喷绘工具则是连接气泵等,可用于布面人工喷绘着色的类笔工具,其优点是上色快,且喷绘方式容易使色块衔接。

(二)绘画语言各不相同

1.表现手段和操作方式不同

绘景因所用画布较大,在绘制的时候是由一组人员共同合作,分区绘制的,使用的表现方式必须考虑光色的影响,例如自然光下对深黑色的塑造,常在绘画中用深红和深绿调出带有色彩倾向性的黑,或直接用黑色。但在舞台上黑色受灯光影响会变为灰色,其需要的深度不可能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此时应使用普兰绘景,在舞台色彩光的作用下才会成为深度最强的地方。

油画风景大多是单人作品,可以反复刻画,而绘景最好不要反复修改,否则光色变化不好控制。油画风景的光色变化统一于自然光色与色彩色的原理运用,而绘景是自然下绘制舞台色光下的色彩变化原理。

2.绘画方式与技巧的不同

前面提过绘景与油画风景用笔是不同的,这也就决定了其绘画方式和绘画技巧也有所不同。

绘景常用的绘画方式是远景绘制,事物图像不考虑绘画笔触和肌理,但对道具或墙面的纹路的绘制除外,而油画风景更注重笔法和肌理的表现。绘景的笔触也是为了表现事物特征。

油画常采用三种画法,一是透明薄涂画法,为尼德兰画派所创;二是以威尼斯画派提香为代表的不透明厚涂画法以及鲁本斯所创作的折衷画法,讲究暗部透明轻薄、亮部厚重不透的现代常用绘画技巧。

绘景常用喷、绘、勾的方式表现,而油画风景技巧可以分为挫、拍、揉、勾、扫、跺、拉、划、刮、擦、点等。绘景也可以用其他材料造型,结合绘画技巧,共同塑造立体、半立体效果。如舞台上需要制作窗景时,可用平面画法直接绘制立体效果,也可以用泡沫或海绵条贴于画布上做出窗沿边条结构,之后结合边条绘制布面效果做出视觉感受力更强的绘景。而在制作柱子时,可先用泡沫雕塑造型,再在其面上着色,做出更具空间层次结构的绘景造型。

(三)绘景及油画风景中功能及用途的表现各不相同

绘景服务于戏剧演出,为表演提供环境空间和视觉感受,它的表现不仅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同一事物可以由一层表现也可由多层共同表现,为现代戏剧演出事业创造了更完美的视觉效果。

油画风景是人类精神境界的直接表现,通过绘画创作展示作者对客观世界形态和美的表现,它可作为艺术品流传千古,也能通过艺术商业价值体现其社会流通性。

(四)在社会存在形式上二者的受众各有不同

绘景制作是根据舞台及戏剧演出的需要绘制的,它的受众是观众,舞台绘景与观众的距离是十分远的。以小镜框式舞台的深度16m计算,从绘景到第一排观众席的距离就已经达到17m,更何况后排观众。观众席视觉角度的范围和高低决定了绘景的表现形式,但其内容设计的体现是由戏剧剧目本身及设计师所控制的,观众没有决定权。

油画风景是艺术品,具有艺术观赏性和商业性,其艺术性质由作者本身决定,而商业性则由受众决定。油画风景的受众大多是艺术爱好者、商业运营者以及文化需求人群。他们的喜爱程度决定作品商业价值的高低。

(五)在社会价值方向上二者的价值属性各有不同

1.收藏价值和保存价值不同

油画风景因其艺术与思想的表现性而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19世纪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其独特的光色表现闻名,在苏富比以2960万美元拍卖,而其艺术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绘景多是针对剧目创作的,一戏一幕一景都是一一对应的。“作为时间艺术,戏剧最明显的特征是每次戏剧演出的不可重复性。”[1]因而绘景作品有限制性,收藏它不如使用它。绘景材料的保存更多时候是为了运用于教学或文化传播,而其本身的收藏或保存存在一定的困难,其价值在舞美设计日新月异的今天也是阶段性的,并不能永远使用。且绘景使用的粉类绘画颜料在多次使用以后变得灰暗模糊,不具有收藏性。

2.市场价值的表现不同

绘景的市场价值在于演出使用的评估。一场演出的规模、受众的不同、主题与演出目的的不同都决定着绘景的质量与其市场价值。能在演出中达到好的效果的绘景作品,其市场价值在当时是很高的。这与画布、颜料本身无关,与设计、主题、演出效果和制作团队息息相关。若不能用于演出,再精致的绘景都会失去其市场价值。

油画风景的市场价值不是一时的,它可以长久,只是不同受众的喜爱程度可以改变其市场价值。但受众的爱好只能控制其市场价值而不能改变其艺术价值。

(六)产地与年代不同

文艺复兴时期,舞台绘景被广泛运用于意大利舞台演出中,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叶得到欧洲剧目演出的广泛认可,一時间绘景方式及换景方式层出不穷。而在19世纪末期,随着自然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兴起,透视绘景只在戏剧演出中被保留下来,并发展出形式多样的绘景方式,如平面绘景、绘制结合绘景及空间透视型绘景等,一直沿用至今。

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蛋彩画的材料进行了修改,创作出了最早的油画作品。油画被分为人物画、风景画、宗教故事画、其他故事画等,广为流传。巴比松画派主张到大自然中去绘画,将油画风景提高到新的层次;现实主义与印象主义描绘风景,体现情绪和作者思维认知理念的油画更是层出不穷。

(七)发展方向上的前景与展望有所不同

绘景在19世纪末期开始就只被运用于戏剧舞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LED画面取代了大多综艺舞台上的绘景,然而LED发光性太强,在话剧演出中仍贯用绘景,绘景方式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依然是艺术性最强的。绘景运用于话剧舞台的形式不会被科技所取代,但传统的手绘绘景技术被不断发展的新兴技术所替代。其他舞台则不再完全依赖绘景去表现舞台设计。LED视频在综艺舞台方面已经完全取代了绘景。

油画风景一直受到中西方的喜爱,现代教育也以油画作为基础课程。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更看重文化的表现,因而油画风景会在艺术氛围的需求中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

三、绘景与油画风景的相同之处

(一)都需要具备绘画基础

不论是绘景还是油画风景都需要设计师及绘制人员有深厚的绘画能力,能够全面掌握造型比例、光色关系和透视原理。

(二)具备审美情感

对于任何艺术作品而言,审美情感都是十分重要的,绘景需要设计者将剧目所表现内涵通过审美情感的转化变为实际的视觉效果,而非参照生活场景生搬硬套。油画风景是画家对客观世界中真善美的感知,通过画家的审美情感主观地展现在画面中。

(三)都传达绘画意境

和审美情感相同,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是不可或缺的,中国重意,西方重色,不论是写实主义还是抽象主义,用色表意都是为了塑造意境,将永恒的瞬间通过画面的构图及意境的塑造表现出来。

四、绘景与油画风景的关系

(一)绘景对油画语言形成的借鉴意义

绘景是自然光、舞台灯光、颜料色彩三者结合的共同体现,绘景中对风景语言的塑造不仅要包含以上光色反应,还要跳出写生,根据剧目主题需要进行新的设计,因而绘景中的风景语言更为丰富,更具设计性,相较于油画风景的写实性具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从绘景中借鉴油画风景的表现形式,绘景将带来油画语言形成的新方向。

(二)油画风景技法对绘景的促进性

油画风景讲究笔触技法,挫、拍、揉、线、扫对绘景中表现物体质感和明暗变化具有促进作用,通过对技法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丰富绘景所表现的内容形态。油画风景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模式及绘画技术促进绘景对戏剧舞台视觉效果的影响。如张庚在《戏剧艺术引论》一书中讲到:“理论地说起来,剧作中思想对于戏剧艺术的影响和舞台技术对于剧作的影响,其间是相互关联的、辩证地进行着的。”[2]

五、结语

在清楚绘景与绘画的区别与联系后,可得知,绘景人员必须学习油画风景技法,这样才能将绘景效果推向极致。不能绘制油画风景则无法把握光色变化,更遑论舞台灯光效果下色彩的表现力。而只学习油画风景,不懂绘景中涉及的舞台光色原理,则只能绘制出自然光下的优秀绘画作品。当这幅优秀作品被搬上舞台后,在各种色光的投射下将改变颜色,失去空间,成为影响舞台表现效果的尴尬作品。且绘景不局限于油画风景中的平面表现技法,可以是既立體又平面的真假混合空间,制造视觉假象,配合演员,形成舞台演出的一部分。绘景是演出的视觉呈现,对它的学习运用关系到未来舞美领域的发展,而油画风景与之相承相异。在提倡文化创新的今天,以风景的技法促绘景,以绘景的思维创风景,将给艺术教育领域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胡妙胜.舞台设计初阶[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8.

[2]张庚.戏剧艺术引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