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之儿童美术教育管窥

2019-09-23 08:33王慧玲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童心美术教育儿童

王慧玲

摘 要: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大部分成年人都惯用“像不像”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一幅儿童的美术作品,大多数家长都比较在意孩子们画得像不像、真不真,从而忽略了孩子们在画面中表达的真实的情感。也有部分教师因为条件的限制将美术课堂以临摹的形式而展开,这样的教育方式从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儿童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阻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我们应从评价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把握教育的本质,对儿童画作的评价不是单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从评价促进儿童的发展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不能用成人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儿童的作品,应该回归童心,尝试着站在儿童的审美角度来了解并读懂他们的画。

关键词:童心;美术教育;儿童;审美标准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首次提出“童心”这个概念,他认为童心就是真心,是一颗不受外界因素干擾、绝对真诚的心。然而,李贽在书中也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失去童心是因为后天学习的知识或者环境使得自己迷失,从而丢失了那颗原本纯真的心。当前,儿童教育盛行,牢牢把握教育的总方针开展教育活动,美育和智育已经成了各位教师把握的重心,各种少儿美术培训机构逐渐普及、覆盖。虽然各种机构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特点和教学创新,但是始终处于一种失真的状态,人们都忽视了童心的价值,教师为了做出成绩,往往选择让学生进行临摹,能够快速取得教学成果,家长一般打着培养孩子兴趣的旗号让孩子在一些培训机构进行强化,忽视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一味地习惯用“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这样的教育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想象力、创造力和独特性,使得学生的画像是复制粘贴过来的一样,没有新意,画面给人的感受仿佛是“小大人”画,画面上一味在表现自己的技法并没有自己的想法,就好像读书,只是认识书中的文字但是并没有读书后的感受和想法,那么读书就变得没有意义可言。

绘画本来就是孩子们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在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都是用一些图案来表示说明。儿童在不同的年龄,他在绘画中的发展期也是不同的,不能够站在成人的审美角度来看待儿童的作品。2~3岁是儿童的感知期,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重视通过艺术来增长学生的见识,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注重他们的情感变化;4~5岁是儿童色彩敏感初期,这时候教师应该相应增加认识色彩的课程,通过讲述一些百科小知识让学生通过色彩感受世界的颜色,促进学生的知觉成长;6~7岁儿童开始进入了色彩敏感期,这时候教师应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故事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用色彩进行表现,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8~9岁儿童就到了造型意识初期,这时候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主动观察,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去画画,注重美感的培养;10~12岁是儿童的造型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讲述一些历史故事让学生产生兴趣,开始自己主动学习技法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表达和表现能力。这是一个儿童成长的规律,就和万事万物生长一样,都必须遵循自然发展的普遍规律。教育不应该单单是传授知识,而是坚持“用艺术启智慧”的理念,以“陪伴、启发、引导、帮助”的教育方式,培养儿童内在的素养。

一、教师应保持一颗童心来进行授课

赫尔巴特说:“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违背儿童天性,不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教师想进入儿童的世界,想理解他们的作品,首先必须保留一颗和他们一样的童心,换句话来说,就是保持人最初的善良、天真、好奇心、想象力等心理品质,不受到外界功利心及环境的影响。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就是在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儿童的前提下,努力去营造一个充满童趣、童真、充满爱和欢乐的美术教育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走进儿童的世界回归童心认真做儿童最好的聆听者和好伙伴。在教学课堂中,应该利用各种方法完成保持童心的美术课堂。例如,通过各种百科小知识启发他们的好奇心,完成相应的百科内容的作品,尝试不同材料表现,让儿童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通过学习国外大师,播放相应的作品通过视觉带给儿童不同的审美体验;通过给儿童讲故事、读绘本来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孩子对故事中感兴趣的环节进行创作,让儿童感受到绘画中的自由,美术教育本就不应该受到束缚,不应该“前怕狼,后怕虎”,应该大胆放手让儿童自身去充分表现去发现问题。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不应该只是教和育,还应该在儿童的心底里种下一颗美好的种子,应该是美的教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让他们发挥想象力、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自己去做,提高动手能力、开拓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多看多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鼓励他们讲解自己的画面内容,多分享多练他们交流的能力。教学课堂也不仅仅局限在教室,教师应带着学生回归大自然,让他们热爱自然,去大自然中找到答案,满足学生学习的渴望,尽可能地让他们认识并尝试不同的绘画材料和方式。在这样的美术课堂中,儿童才能各方面都发展,教师与学生之间才能更好地交流,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住童心。

二、教学始终保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

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使得儿童在美术课中被束缚,在创作时仿佛一个正在工作的“小机器人”,这样的美术教育太过于程式化、概念化,阻碍了儿童的思维发展和创造力的发展。这样的状态长期发展下去会使儿童身上原本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等等都会丧失。由此看来,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该去思考的事。良好的美术教育应该带给儿童的是一种关于美的享受,应该顺应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能操之过急,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应该努力保留儿童的差异性,注重儿童个性的培养,杜绝过多的临摹学习,不要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身边环境,善于在绘画中找出不同、找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的绘画方式和构图,鼓励学生去想、去看、去听、去说。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学生、家长共同来保护这颗“童心”,教师在开展儿童教育时首先不能失去童心,应该时刻都与儿童在一起,加入这个队伍,和他们玩耍,像他们一样思考,以此渐渐发现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发现他们有超强的创造力,会有永无止境的好奇心,会自己主动去探索。

三、对儿童的作品要以儿童的审美为标准进行评价

罗恩菲德认为:“对儿童作品施以评价只是使老师更透彻地了解儿童成长,而不是以学生的优点和缺点来困扰他们,前者能帮助老师了解学生的创造意图和其他生活情形,后者徒然使儿童对‘寻找自我和创造表现丧失信心,任何评价只有能帮助老师了解儿童,并有效地提示儿童进行创作才有意义。”教师的评价能够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的喜好,因而教师对儿童作品的评价应该站在儿童的角度去分析,尽可能地理解儿童的心理,能够做出积极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建議的口吻与儿童进行沟通,在欣赏儿童画时应该时刻保留童心,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作品,不能用“像不像”来评价,不能过分要求学生表现技法。

在作品评价欣赏中可以利用互动的方式,让教师能够更进一步与学生融在一起。教师要学会做一位倾听者,听儿童把画面讲述出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结合儿童的画面分析儿童绘画的心理。这样教师才能理解儿童的画面及时发现儿童画面表现的优点,儿童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锻炼了表达能力还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随着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教育,儿童教育日益成了我们关注的焦点,如何能让儿童更好发展成了我们研究的方向,在这样复杂的大环境中如何保留童心依然是我们思考的话题。

回归童心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打开视野,在功利心满满、诱惑颇多的环境中,成人又何尝不需要在绘画创作中保留些童心呢?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不局限在学科知识的把握和技法的掌握程度上。以儿童为本要求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保护儿童的心理发展,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儿童能够充分地感受生活,通过直接经验来创作,为儿童营造一个自由、充满爱的绘画环境,鼓励儿童多表达、敢不同、勇于表现。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并接受儿童独特的审美,让儿童在快乐轻松的状态下进行绘画表现,不要感受到压力,应该将绘画作为一种情感的宣泄,作为情感缺失的一种治疗的方式。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当下,许多家长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功利心理,无形中成人将压力全部压在了儿童的身上,儿童的童心早已经被迫成人化,童年的乐趣与欢乐渐渐被这些压力消磨光了。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应该重新定位儿童教育,教师应该经常反省总结,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和精神世界,希望回归童心的教育能够提醒人们重视儿童发展规律,通过童心教育能够保护好儿童的童心,通过童心教育能够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让儿童美术变成一种治疗方式,让儿童通过绘画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感,能够更好地与自然、与生活交流,让儿童尽可能保留着这份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心,激发儿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四、给家长和教师的建议

大多数幼儿时期的儿童画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有些死板,缺乏变化和技法。这些表现并不意味着儿童在绘画方面没有进步或者没有天赋等等,而是反映出他们正处于一个绘画发展期的过渡时期,他们开始慢慢摸索事物的关系,想要尝试将这些物体重新安排和组织尽力去寻找新的构图方式。作为家长和教育者一定要鼓励儿童大胆尝试,这样有助于儿童自己去发现一些新的理念。

当认知在渐渐改变的时候,儿童的画面就会相对保守些。在这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开始不敢随意画了,开始学会了抄袭或者临摹,而且孩子们会抄袭那些被老师表扬过的作品。假如这时我们能够在指导上,强调不同的表现方式,多表扬那些有变化和敢于与众不同的作品,多鼓励孩子去尝试,自己去实验,会收获好效果。这时老师和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的作品,不要去比较,不要将审美重心放在画面是否有美感、画得像不像上。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很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并且每个人的作品都与自己有关,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意识到教师严格的授课方式和评价方式,可能抑制了孩子们的自由发展及自我表现,有害其人格发展。

参考文献:

[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童心美术教育儿童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