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的成长与中国科幻

2019-09-23 09:04
科学导报 2019年8期
关键词:刘慈欣科学知识科幻

在科幻圈,刘慈欣总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大刘”,我想这大抵是因为刘慈欣憨厚、朴实,不事张扬的缘故吧。

15年前的2004年早春,我专程前往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刘慈欣家采访他,大刘的憨厚、朴实和平易近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间的距离。直至今日,他这种“憨厚、朴实”丝毫没有因为他的荣誉等身、大红大紫而改变。反之,他凭借这种为人做事品格,奉献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幻成就。

刘慈欣的成长,是中国科幻的奇迹。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说,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十多年观察刘慈欣,我认为这个“中国科幻奇迹”并非一日炼成,他的科幻思想与科幻表达,与他对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敬重与思考、想象密不可分,与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的欣喜与责任担当密不可分。

科幻文学是伴随着世界工业革命推进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而诞生的,科幻文学的首要基础是科学技术,失去科技的发展,科幻就失去了生命。我国早期的科幻文学都被称作“科学小说”,比如:鲁迅翻译凡尔纳所著《月界旅行》出版时,封面即醒目标有“科学小说”字样;还有,民国时期出版的不少科学期刊都设有“科学小说”专栏,专门刊发科幻文学作品。而读者对于科幻文学的青睐,从根本上来说也是源于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科技具有神奇力量的崇敬、对创新与想象的追求和情感释放。反过来,具有科学技术基础的科幻文学,由于其“幻想”的可读性,吸引和感染了读者,从而能够很好地起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作用。

刘慈欣的40余部科幻作品,无一不是以科技为硬核,无处不体现作者豐富而深厚的科学知识,从物理学到宇宙学,从生态学到人类学,从军事学到社会学,从数学到心理学……这些作品中宏大而广阔的神奇幻想都是建立在系统、全面且牢固的科学知识之上,并处处闪烁着独特的科技创新精神。比如他的《球状闪电》,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科技和故事并重的优秀作品;今年春节以来火透了的《流浪地球》更是让人们领略了科技的宏伟力量。即使近年来偏向少儿的科幻作品,刘慈欣也总是把无限想象与现实中多种科学知识完美融合,始终让读者在科幻作品中享受科学知识带来的精神愉悦与思维拓展。

所以,许多创作科幻文学的作家既是作家又是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比如克拉克、阿西莫夫、凡尔纳等等。在我国,“中国科幻文学之父”郑文光受过系统的天文学教育,学术研究曾是他的主业;王晋康是高级工程师,参加工作时曾为单位的学术带头人;刘慈欣则受教育于大学水电工程系,参加工作后任单位计算机工程师。这些进行科幻文学创作的作家,大都身处一个科学气息比较浓厚的环境,时常接受最前沿科技信息的沐浴,普遍具有能够把握时代跳动脉搏、预见科技发展未来方向的能力。他们把基于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实现或对科技的未来发展,所产生的思考和想象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手法表现出来,继以传播科学知识和文化、培育大众创新思维,推动科技发展与进步。

2015年8月,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第73届世界科幻大会颁发的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成为亚洲首次获奖作品。这一奖项的获得,空前地引起了国内大众对科幻文学的聚焦,科幻作品开始从小众圈子走进大众视野。而阅读科幻文学热潮的背后,则是人们对科技的关注、对科学的热爱被进一步激发。由刘慈欣作品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今年春节上映以来,极其火爆的劲头更是将大众的科幻情结放大再放大。同时,大众对于科学的热情也将会随之不断升温。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创新型国家,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离不开对全民创新思维的培育,离不开对科学技术的普及,离不开对优秀科学文化的传播。科幻文学源于科技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科技进步。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成就了以刘慈欣为领军人物的中国科幻发展,我国创新型国家的不断建设会进一步激发中国科幻的发展,正如刘慈欣所说,以相对论为界,科学被分成了古典科学和现代科学,古典科学所描述的世界观早就为公众熟知,但量子物理带来的那个微观的、因果链断裂的世界观,还不为人们了解和接受。“古典科学的世界观普及开来时,曾掀起过科幻文学的高潮,而如今还未被接受的现代科学世界观的普及,会对科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非常值得期待。”如今,乘大众热衷科幻之风,大力推动中国科幻发展,对传播优秀科学文化、激发全民创新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刘慈欣科学知识科幻
Burst Your Bubble
未来科幻城
刘慈欣科幻片《超新星纪元》启动
《球状闪电》:科幻大神刘慈欣又一力作
刘慈欣:《三体》之外,我只是个普通的工程师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刘慈欣:中国科幻第一人
梦想中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