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生态变革中的阅读与教育

2019-09-24 02:01张力玮王亭亭
世界教育信息 2019年15期
关键词:传媒业受众

张力玮 王亭亭

编者按: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化成为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媒体融合发展发表重要讲话:“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是我们媒体当前和今后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2014年被称为“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元年”,媒体融合发展战略正式上升至国家层面。今年农历春节过后,习近平总书记就率领全体政治局委员到人民日报社集体学习,强调要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当前传媒业如何实现改革发展?如何培养新时代传媒业人才?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

一、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是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黄院长,您好!很高兴您能接收本刊的专访。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

黄晓新: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3月21日的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1989年8月更名为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10年9月17日,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同意,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原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现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新闻出版专业研究机构。研究院的主要业务是研究国内外出版业的现状、历史与趋势,为政府和业界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持。同时,还承担着组织、制订出版业的相关标准,组织编撰、出版专业类书刊,发布国内外出版资讯,举办出版界大型活动等工作。

研究院现有出版研究所、传媒研究所、印刷研究所、市场(发行)研究所、数字出版研究所、标准化研究所、政策法規研究所、调查统计中心、工程研发中心9个科研部门,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杂志社、《出版参考》杂志社、《传媒》杂志社、《新阅读》杂志社、中国出版网站等多个专业出版机构,以及北京希普斯文化咨询有限公司等多个相关机构。此外,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也设在研究院。研究院在承担上级委托的大量科研项目的同时,还承担着国家社科基金、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科技部等部委的国家级项目,以及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委托项目。为政府的宏观决策和企事业单位的战略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近几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先后推出了《中国出版蓝皮书》《国际出版蓝皮书》《数字出版蓝皮书》《中国阅读蓝皮书》《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年度报告》《中国传媒融合创新年度报告》等系列蓝皮书,其中多项年度核心数据被国内外各大媒体引用;历时十年完成的《中国出版通史》填补了中国出版史的空白;持续十多年的《全国国民阅读状况调研报告》更是成为衡量和评价全国国民年度阅读状况的重要数据和指标,并被广泛引用;《中国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成果受到中央及国际国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或承办的中国出版创新年会、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国传媒年会、中国全民阅读年会、中国期刊创新年会、中国民营书业高峰论坛、全国新闻出版业数字发展大会、中国新媒体发展大会等,已经成为中国新闻出版行业最有影响的活动项目。此外,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国际出版商协会、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国际组织及美、英、法、德、日、韩等国家出版业界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曾与美国出版商协会、英国出版商协会、韩国出版学会、日本出版学会,以及美国佩斯大学、纽约大学、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英国出版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举办诸多相关活动或业务交流。其中,与韩国出版学会联合举办的“中韩出版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了20届。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还聘请多位中外出版研究领域资深人士为特约研究员。外籍研究员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

二、新闻出版研究助力传媒业改革创新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一谈新闻出版研究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特别是新闻出版研究如何服务新时代的传媒改革创新。

黄晓新:新闻出版研究在新时代有三个战略任务,包括为党和国家的发展大局服务、为新闻出版的决策服务、为新闻出版行业发展服务。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是现代社会信息、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是掌握舆论的社会公器,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其本身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如果说革命战争年代,我们靠“两杆子”(“枪杆子”和“笔杆子”)打天下,那么在党执政的和平年代更多要靠“笔杆子”保天下、治天下,即团结鼓劲、带领人民建设幸福美好的生活。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途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发挥好传媒的作用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新的要求。他指出,必须坚持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要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这些要求都切中肯綮和时弊,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传媒的新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应该看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们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科技、文化得到重视,社会科学重新获得学科地位,人文科学也获得相对独立于政治的学术发展空间;文艺的审美价值得到尊重;大众文化得到自由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等。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大量的外部信息扑面而来,使人们对各种信息有了选择和比较,特别是进入21世纪,互联网、移动互联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传媒生态,给传媒的组织方式、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影响深远。随之,人们的阅读接受方式和消费方式也跟着变化。在国际上,由于我国在传播交流中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在国际主流舆论的话语权有待提升。

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掌握着报纸、刊物、广播、电视,主流舆论就一定是我们的。如果我们的传媒不改革创新,不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我们不仅不能掌握话语权,而且有丢失传播阵地的风险。应该看到,现在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所谓主流媒体的市场、受众、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已逐步边缘化,现在的中青年更多依靠手机、电脑获取信息,促使我们必须按照现有的新业态、新规律来组织、生产、传播信息文化。如果我们不按新媒体、新规律去做,不仅无法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还会有丧失国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危险,因此要居安思危。

我们要审时度势,要更快地适应新趋势,有新的开拓、新的改革和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为传媒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改革和创新也正是传媒业生存、发展的动力。

三、新时代传播生态变革的特点

《世界教育信息》:在如今的全媒体时代,媒体的融合发展势不可挡,国家也在号召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媒体融合对于媒体生态有何影响?

黄晓新:移动互联技术和数字化的新媒体传播,不仅是传播技术的变革、平台渠道的变革,更是传播生态的变革,许多传播观念已经变革,互联网带来的具有开放、平等、民主、简约、共享、互动、创新等特点的沟通交流观念和模式因此而建立,亿万人得以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共享交流海量信息。我认为,当前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变革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自上而下变成平等对话。过去我们的报刊和广播电视习惯于自上而下地提供信息,现在有了互联互通,新媒体可以让人对信息进行反馈。因此,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变成传播者与受众的平等对话,使传播更接近事实真相。这就要求传播者要更加注重尊重受众和平等交流。

单向传播变成互联互通。过去的传播是单向的、被动的,传播者不知道受众有何评论和意见。而现在技术和平台的改变,使大家公开互动交流成为可能。一个声音和信息传播出来,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公开点评和批评,公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和表达权,传播变得更加民主。各种传播渠道、利益主体对同一个事件都可以发声。这要求传播者要有更加包容、平和的心态。

单声道变为多媒体兼容。过去传播的业态比较单一,办报、办刊、办广播、拍电视、拍电影,界限分明,互不相涉。现在是多媒体、全媒体、自媒体兼容的时代。一种信息可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多渠道传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正在融合发展,已经远远不是一种传播形式可以垄断的了。这要求传播者要有全媒体的分享共享思维。

传媒的生产方式从指令变为由公众和市场决定。过去传媒的生产由政府和领导设定话题,现在传媒的生产更多由公众和市场设定议题。指令性话题已不占主体。这要求传媒从业者要有了解、适应和引导公众需求的能力。

受众的阅读消费方式随之变得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过去的传媒好比政府“端菜”,受众是“有什么吃什么”;现在随着传媒的数字化、网络化、社会化、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受众开始“点菜”,个性化的信息需求都出来了。受众对传媒的要求因此越来越高:他们可能要“左顾右盼”,还可能“刨根问底”。这对传媒从业人员的素质,尤其是职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传媒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世界教育信息》:在自媒体盛行、人人生产内容的今天,传媒行业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黄晓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媒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传媒业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以适应这一要求和变革。

其一要适应世界文化发展大势的变化。互联网带来的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竞争、比较、融合是当今世界信息传媒、传播发展的大趋势。互联网时代已经无国界,不管你喜不喜欢,赞不赞成,我们的“中国故事”“中国声音”都要拿出去“晾晒”,适应这种变化。其二要适应国内经济领域发展新常态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大变化,生产、流通、消费态势的变化,必然对传媒业产生很大影响,传媒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其三要适应传媒生产方式的变化。传媒的生产,更多地是由大众和市场决定的,是社会化的生产,因此带来了传媒广告、经营、市场的深刻变化。其四要适应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现在是全媒体时代,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信息只有传播出去才能影响大众、产生传播效益,因此传媒要学会选择利用渠道使传播效益最大化。其五要适应受众阅读消费方式的变化。现在信息消费就如吃饭穿衣一样,变成了日常需求,须臾离开不得。社会大众信息阅读消费的总趋势是市场化、对象化、小众化、个性化,我们要努力适应这种受众需求的变化。

我认为,传媒业要勇于“自我革命”,要改革创新,必须牢固树立以下理念,更新思维方式。

一是要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和全面解放。我们的思想要不断解放,才能认识真理,适应环境和时代,也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传播的生产力,才能解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包括信息传播力,这是文化包括传媒走向繁荣发展的前提条件。要发扬民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权。在新时代征途上,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在深入研究新情况,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不可否认,目前,还有很多旧的条条框框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限制着我们的行动,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从这些思想羁绊中脱离和解放出来,轻松愉快地大步前行。

二是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和核心要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一切领域的发展都要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目标。文化创造的活力和动力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尊重文化及传播业的发展规律,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的解放和文化的民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这是文化走向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傳媒业的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为了受众,关心受众的消费需求和体验;一切依靠受众,依靠受众办媒体,充分听取受众的意见和建议;从受众中来,到受众中去。受众的满意和点赞就是传媒的生存之本。对传媒来说,以人为本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对象”,要把受众当成有生命、有温度、有情感、有趣味的个体。

三是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之一。首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实是新闻传媒的生命。因此,实事求是首先要尊重传媒报道的规律,要尊重传媒报道的真实。要引导受众即时寻求客观发生发展的新闻事实的真相,而不是以好恶和利害遮掩、拖延,更不能欺骗受众,而造成不必要的新闻“事故”,最终损害政府公信力和媒体的吸引力。其次,要力戒传媒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摒弃各种假话、大话、空话、套话。最后,要鼓励传媒讲真话,引导整个社会讲真话,使传媒真正成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来源。

四是要与时俱进。传媒本身是最即时的报道工具、是时尚的利器,最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前进,在观念和体制机制上不应该墨守成规,按兵不动,抱残守缺。当今数字化、网络化、全媒体、全球化时代,我们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脱离旧有的思维习惯,直面现实问题,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判断和解答。

五是要有民主、法治思维。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法治是民主的保障。在数字化、网络化时代,要真正营造“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氛围。新闻传媒更要树立民主法治思维,守好阵地,以正面宣传为主,同时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和学术观点的问题,促进各种学术思想观点的交锋和碰撞,繁荣思想文化市场,追寻真相。

六是要有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对传媒业的市场、用户、销售、产品、生产、企业进行重新审视、定义的全新思维,不仅包括用户思维、极致思维、简约思维、流量、社会化、大数据、平台、跨界等内容,更有民主、平等、互动等先进理念。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就必须打破思维定势,打破行为惯性,打破路径依赖,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理念来谋划、实施新闻传媒的生产和经营。

五、未来传媒业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世界教育信息》:您最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传媒业要以读者为中心重新构建传统阅读行业生态圈。请您为我们展望一下未来的传媒行业。

黄晓新:我认为,按照上述理念和思维方式,传媒业的改革创新至少包括下面几项内容。

第一,内容要改革创新。传媒要能够体现当代中国融通古今中外优秀思想认识后的新思想、新理念,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此,传媒业不能“自言自语”“自说自话”,应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找到中国传统和特色中那些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语言,与世界主流舆论场对话,这样才能与世界信息场打通,不断强化自己的话语权。

第二,形式要改革创新。一定的内容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展示和表达。在互联互通的时代,我们要融入现代、融入主流,也要满腔热情地善于学习人类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用新形式、新概念、新表达来吸引人、感染人。在这方面,习近平主席给我们做出榜样,他在众多的国内外活动的演讲中,大量用典、善讲故事,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充满人文意趣,感人至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传达出不卑不亢的大国形象,受到国内外的一致点赞和好评。

第三,体制要改革创新。要按照十九大精神改革创新传媒的生产体制、经营体制、管理体制,在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继续探索;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打通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信息服务。要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鼓励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传媒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传媒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逐步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以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第四,机制要改革创新。各级党委和政府应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最重要的是要使传媒企业的内部机制活起来,当前传媒单位要继续完成转企改制。保障改制后的党管媒体和企业转制搞活“两不误”。同时,还要使传媒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生能灭、能进能出。

第五,技术手段要改革创新。人类从农耕社会、商工社会到信息社会、智能社会,每一个时代的更新都伴随着新技术的革命。目前,信息传播技术革命正向我们飞奔而来,新闻、文化和信息的生产、制作、传播技术方兴未艾,给传媒业的未来增添了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上有大的突破,尤其要在创新移动数字传媒的盈利模式上下功夫。

第六,管理要改革创新。传媒的宏观管理体制和传媒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也要改革创新,使用能够适应新传媒业态发展的管理手段,重点要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资源整合方面改革创新。

总之,只有常思常新,传媒业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移动互联时代紧跟步伐,立于不败之地。

《世界教育信息》: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媒体行业对于从业者素养有哪些新的要求?

黄晓新: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人首先必须求真务实,在此基础上,既要具备人文、技术、艺术的素养,又要拥有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其中人文素养是核心,要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想事情、干事情。当然,不同的岗位层次有不同的要求。当今,尤其互联网思维和法治思维必不可少,中央强调的“脚力”“眼力”“脑力”和“笔力”缺一不可。总之,承担新时代的传播大任,媒体人任重道远。

《世界教育信息》:您近期出版了《阅读社会学——基于全民阅读的研究》,从社会学各个视角深入分析了阅读。在您看来,阅读和教育有着怎样的关系?

黄晓新:掌握語言文字和读写能力是教育的首要目的,阅读是教育的主要手段,同时教育水平对阅读有重要影响。

教育首先就是要让受教育者学会语言文字、能够阅读,然后以阅读为通道,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文素养。因此,阅读是现代个体社会化并具备生产生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决定读者接受信息知识的多寡、优劣,也决定读者接受新的文本的能力和对信息知识的消化吸收程度。

阅读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阅读习惯和素质的养成对教育功能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阅读不同的内容有助于实现不同的教育功能和目标。科学研究表明,7岁以前是儿童智力高速发展的时期,也是阅读能力习惯培养的“黄金期”,对人的一生发展至关重要,早期阅读和书写能力对启发儿童的求知欲、培养日后的学习能力、提高知识素质、完善健全社会人格有重要影响。

随着移动网络数字技术的兴盛和普及,公众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偏好伴随着新媒体海量内容的涌入逐渐发生着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网络上进行社交化阅读。移动阅读以读者为中心,普及促进社会阅读的同时也导致“浅阅读”“泛阅读”“娱乐至死”等问题。教育部门要引势利导,分级分层加强阅读教育、阅读指导。同时,全民阅读、媒体融合等都需要以人为本,以满足读者各方面各层次阅读需要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世界教育信息》:阅读对于教育至关重要。国家特别是教育部门应当为阅读提供哪些保障?

黄晓新:第一,立法为据。法律为保障民众的阅读权利提供权威的依据和工作基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近年来纷纷制定关于教育、文化服务保障、阅读、图书、图书馆、著作权等的法令,以保障阅读活动平等、自由、可持续地开展。我国的阅读立法要借鉴他国经验,切合我国实际,尽快成体系地制定出台。通过立法立规,明确和建立促进我国国民阅读教育的主体、责任、政策、制度、规划、投入、机构、标准、调查统计、绩效评估、科学研究等一整套国家保障体系,从而使我国的阅读社会保障有根本的遵循和一定之规。

第二,婴幼起步。现代阅读学研究的诸多成果已经证明,让孩子越早接触阅读,就越有助于让孩子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启发阅读兴趣,越有助于婴幼儿心智的健康成长(千万不能把阅读片面视为一种“早教”而扭曲和忽视)。而孩童接触阅读晚或少(不)阅读,就可能形成阅读障碍,影响今后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利于其成年后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

英国一直以来重视为早期阅读提供保障。1992年,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伯明翰图书馆服务部和基层医护信托基金会联合发起“阅读起跑线”计划,最先实施0~6岁宝宝和家长免费赠送“阅读包”,并在宝宝成长的几年间给予配套的阅读服务。2004年5月,英国政府设立机构为该计划提供财政拨款和辅助管理,使该计划升级为英国国家公益常规项目,并成功向全世界推广。其主要内容是,为每一个学龄前婴幼儿免费提供阅读包,其中包括根据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阅读特点研发的不同内容和形式的读物、推荐书目、父母阅读指导资料,保健资料,以及涂鸦板、蜡笔、书签等。发放阅读包的目的是让婴幼儿从出生起就能接触书本,培养他们对书本和阅读的终身爱好,从而提升儿童素质,增进亲子共读之乐,保障婴幼儿的阅读权益。日本、德国、美国、韩国、泰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智利、墨西哥、波兰、南非、印度以及我国台湾地区都先后开启了阅读包服务计划,这种“人之初”的閱读关怀成为各国赢得孩子未来的“阅读之战”。

我国的阅读教育也要借鉴国外经验,从婴幼儿起步,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这是关系到国民阅读后劲和国民素质竞争力的大事。

第三, 教育为基。通过基础和终身教育,培养国民阅读习惯,提高国民阅读能力,开阔国民阅读视野,改善国民阅读环境。学校是受教育的关键场所,要加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推广校园经典阅读课程,加大学校阅读课程在素质教育、博雅教育、人格教育中的比重,通过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认知视野和分析评判能力等。加强对阅读课教师的培训,研发科学的阅读教育方法和评价标准,鼓励学校阅读课程与家庭、社区积极开展互动等。

第四,政策扶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国民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权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越来越关注社会阅读。并且通过制定一系列阅读教育、图书文化政策来保障、促进社会阅读的健康发展,包括法律政策、行政政策、经济政策等。社会阅读有赖于一定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来推动。一些发达国家和政府通过设立有关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公共服务机构,来制定教育、新闻出版、图书馆事业、产业的发展规划和行业自律规范,积极促进开展社会阅读活动。我国要充分重视全民阅读,建立和实施系统的、专业的、有制度和财政保障的阅读社会保障机制,以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等。

第五,硬件配套。提高公共阅读率需要政府大力完善阅读设施,满足各种阅读需求,营造阅读氛围。既需要做好“增量”,不断提高学校图书馆和藏书及实体书店的拥有量,也要用好“存量”,充分发挥现有各类设施的效能,推动学校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的转型升级,做“有灵魂”的书店和图书馆,把各级书店打造成多功能的“城市文化会客厅”,开展各种有情趣、读者喜闻乐见的阅读活动,吸引更多师生去体验。

总之,阅读的社会保障是满足阅读需要的过程和手段,阅读需要是阅读社会保障系统工作的依据和完善的动力。阅读社会保障包括阅读的权利保障、阅读能力的保障、阅读时间的保障、阅读的空间保障、阅读物或阅读内容的保障等。我国的阅读社会保障工作近年来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和进步,但还有很多薄弱环节,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加强阅读的社会保障,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吕伊雯

猜你喜欢
传媒业受众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融媒体生态下广播与受众共赢发展的路径思考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广播电视传媒业在新媒体影响下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措施
危机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的特点及控制浅析
自媒体对传统新闻传播的解构与重塑
自媒体环境下受众的“聚合”与“分化”
传媒业资本结构与经营绩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