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稷山螺钿工艺发展传承的思考

2019-09-24 03:11吕江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形式美

吕江

【内容提要】本文的关注重点不同于其他详细阐述稷山螺钿漆器工艺来龙去脉以及工艺过程详实的非遗类研究文章,而更加注重思考传统稷山螺钿漆器及工艺之美的成因,挖掘并分析这种美的内涵,即其中所体现的古代工匠技师们秉承守护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该思想下人类在自然循环往复中对自身位置作用的认知和遵守,同时严守对美的形式规律的认知与遵守,对比当代稷山螺钿漆器在希望传承和保护的动机下却实际产生的所谓改良创新的新产品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作相关思考,以利于对该项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稷山 螺钿 形式美

螺钿是我国传统漆器镶嵌工艺之一。“螺”是指镶嵌物的材质来源,即螺旋状贝壳类的总称,“钿”指钿装手法。北宋徐铉在《说文解字》中说:“钿,金华也”,宋代《集韵》中记:“钿,以宝饰物”,宋人方勺在《泊宅篇》中称之为“螺填”,元末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匣,螺钿”之描述,这是迄今为止“螺钿”一称最早的文献记载。明代徽州漆器名家黄成的《髹饰录》中可见“螺钿”、“陷蚌”、“甸嵌”、“坎螺”、“螺填”等说法,书中这样描述:“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清代赵翼记叙:“螺填髹漆器用蚌蛤壳镶嵌,象人物花草,谓之螺填”。“螺钿”是将出自咸水或淡水水系的优质贝螺蚌蛤类壳内层经过分层剥离、浸煮和磨制、裁切处理后以薄片形制镶嵌于漆或木质等器物表面的制作工艺。根据镶嵌螺钿的厚度不同,螺钿有软(薄)和硬(厚)之分。如《髹饰录》中便记载“壳片古者厚,而今者渐薄也”。

厚螺钿即硬螺钿,钿片厚度较厚硬,选料主要是淡水系河蚌及螺壳,这一选材特点与我国早期先民多群居于内陆淡水水域周边的生活环境与状态有关。目前出土的以螺蚌壳料等作装饰镶嵌的器物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安阳殷墟侯家庄墓中出土大量的蚌器、各类贝螺及半圆、三角、兽面与花瓣形等嵌片,说明镶嵌螺钿漆器工艺在商代已经出现。由于贝类曾在我国古代先民时期充当过贸易货币的职能,具备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功能,大量此类物材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展现墓主人尊贵身份的涵义,同时由于取材制作的繁琐工艺也体现了墓主人生前的财富实力。河南安阳地处黄河淡水流域,古时地理和生态条件适合人类群居繁衍劳作,淡水资源的充足确保了螺贝类原材料的提供充沛,同时由于当时黄河流域绿植繁盛,林木资源丰富,促进了木质家具的制作,家具与其他生活用器具是生活的必要硬件,民眾需求量普遍,螺钿镶嵌因此成为民众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具有深厚文化血脉的民众文化产物。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琉璃河燕国墓出土彩绘兽面凤鸟纹嵌螺钿漆罍一件,纹样装饰繁缛,器盖上有极细小蚌片嵌出的圆涡纹,器颈、肩、腹部有凤鸟、圆涡积饕餮纹样也是由蚌片裁切成片拼嵌而成。盖和器身附加的鸟兽形象均由蚌片镶嵌。片料表面和边缘光滑齐整,接缝细致严密。说明西周早期螺钿工艺相当成熟。这也是迄今为止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螺钿漆器之一,足以证明在当时螺钿文化的发展已不可小觑。

由地域自然条件决定而产出的淡水水域壳料色泽相对后来发展的海洋咸水水域出产的珍珠贝、鲍鱼贝、夜光螺等优质海贝螺壳料来比较则显得单薄,缺乏明显霞光炫彩。海洋咸水水域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和极大丰沛,提供的壳料种类多样、品质更加丰富绚丽,剥离处理后的片料纹理细腻润泽、色泽斑斓多样,闪烁着灿烂如虹的光芒,有的甚至呈现星光效果,这类质地效果就是霞光,霞光是壳料的重要品质,有珍珠般的光泽与润感,若蓝若紫的捉摸不定的光色妖娆而又素朴,成就了螺钿最重要的视觉美感特征。三国时期吴人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记载“乃有大贝,奇姿难俦。大贝,文贝也,交陆以南海中皆有之。素质紫饰,文若罗珠,不磨不莹,彩辉光浮。”这是关于咸水系螺钿产地和天然绚丽色泽的描述。我国有辽阔的淡水和咸水水域资源,民众提供了必要的螺贝类食物,食用完后对弃壳这样的材质能够合理的开发运用,直到最终弃料回归大地化作养分,这一整套顺应自然循环规律的操作充分体现了中国先民令人惊叹的智慧和眼光,以及对自然物料的虔诚之心和惜物爱物的观念。此外,也包含着古人的手巧心灵:制作软钿片,即薄钿片厚度约在0.1毫米至0.3毫米之间。悠久的历史沉淀,一代代人手艺的传承本身就是一件极为可叹的事情,精巧之极的手工艺内核必定是爱物惜物的虔诚之心,是思考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和谐的智慧,没有这个前提就无法赋予这样的手工艺顽强的生命延续。薄钿片如蝉翼般易软化,在白醋或萝卜汁中浸泡后会变软,可弯曲,弹性很好,嵌在弧形器面上不易破裂,古人卓绝的智慧使得螺贝类壳料的利用臻于极致,成就了今天如稷山螺钿工艺的辉煌。

山西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漆艺发源、发展基地,该地域保留至今多见的螺钿镶嵌传统多属自明清以来传播的江千里一派的作风,这是由于客观上螺钿多依附于木器和漆器,漆器又以木胎为多,木质不易保存,故明清至今保存数量较多因而可见。从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礼器到长子东周墓出土的漆舟、漆盒、棺椁漆绘残片,从长治分水岭出土的漆箱再到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大同金代墓葬出土的剔犀奁等,直至明清时期平遥推光漆器堆鼓罩漆等技法的盛起,可见山西传统漆艺历史之悠久,稷山嵌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发展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稷山县位于晋陕豫黄河三角洲的黄金地段,地处汾河下游,北为吕梁山脉,特殊地理环境拥有温暖的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中国农业的发展重地之一,也很适合天然漆树的良好生长,漆树资源丰富,北部的陈家山上有众多野生漆树,加上黄河水域当时丰富的螺贝类产出,都为稷山螺钿漆器工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稷山螺钿漆器对原料的选取与运用,顺应天时地利,就地取材,当时人们自然观的朴素和先进,使得无比接近“天人合一”的境界完美体现,这种和谐便体现了美的原则,值得深思。稷山地域先民怀着虔诚之心接受大自然的馈赠,通过对本地木材、大漆、螺贝壳等自然材料的适时选取和恰当利用,充分反映了晋南先民的智慧和孜孜不倦的创造精神。稷山螺钿漆器传统工艺的研究价值不仅仅在于原料制作的环保性、传统手工艺的精湛、意蕴深厚的漆文化,更重要的在于三晋大地孕育的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华夏民族的关照自然、顺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化核心理念。

稷山螺钿漆器制作工艺复杂、用料讲究,产品外观古朴雅致,构造精细,漆面光洁,线条流畅,色调和谐,充分体现了片料的霞光视觉效果,手感细腻滑润,耐热防潮,经久耐用,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做《素屏谣》有:“尔不见当今甲第与王宫,织成步障银屏风,缀珠陷钿贴云母,五金七宝相玲珑。”它具有很高欣赏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完美的物料,精巧的手艺,以及高超的对形式美规律的把握,方可成就美器。稷山嵌螺钿漆器中几何纹样运用灵活、简洁明晰、样式丰富,以十字纹、三角纹、菱形纹、波浪纹、圆圈纹等为代表,组合形式灵活,或首尾相连重复排列,或连续往返讲求连贯,体现和谐之美。其适用部位非常广泛,如漆盘的边沿、漆盒的侧壁等。装饰带多饰以点纹与细线、菱形与短直线、同心圆环等,均齐对称,布局规整细密,体现了工匠们的考究用心和爱物惜物的虔诚之意,云纹也较常见,长期的农业耕作生产劳作,使先民认识到天气是决定耕作收成的主要因素,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对宇宙创造本体的早期认识,云纹是对自然崇拜的抽象和升华,蕴含着丰富意义。动植物类纹样中龙凤、麒麟、饕餮等常见,造型生动优美富有气势,这源于先民的神灵崇拜和巫术礼仪的图腾,体现出最真实纯朴的中华民族生命意识,表达了人们崇祖祈福的意愿。也有一些现实存在的鸟兽鱼虫,在写实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图案化处理。花草类纹样大都优美多姿,具有灵动之气和生命之感,也表达了生生不息,万代绵延的美好愿望。人物类纹饰大多取材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民间小说、戏曲人物、佛像等,人物造型讲究富有细节和韵味。尤其是通过利用螺钿不同色泽的镶嵌和开纹刻画表现人物细微表情和动作,如“鬼谷子下山罐”、“萧何月下追韩信小梅瓶”、“骑马关帝圣像挂件”等题材,造型技艺高超。地方特色浓郁的如“百子图玉壶春瓶”、“童子嬉戏图”等反映当地社会生活和民间喜乐,传达出享乐的生活态度和世俗的审美追求,“麒麟送子”符合中国人重视家庭延续,多子多福思想的美好愿望,起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稷山的螺钿匠人们正是出于爱物惜物的心意,将对人生的美好祝愿都融进手里的器物,唯美致真,每处细节都照顾到,可谓心血凝成。当地业内有传言:古代有从事此行当的工匠,四十岁左右即患眼疾,甚至严重者接近失明。可见制作的苦心。这份苦心的内核是珍惜和尊重,因此才是虔诚。对事物的虔诚是一切手工艺值得延续保留维护的原因之一。

自清末稷山螺鈿技艺开始衰退,1986年为了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原稷山县工艺美术厂的工艺师李爱珍成立漆器生产厂,在采用原材料不变和继承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新产品种类,并在产品纹饰和造型上积极拓展,在制作技艺上克服了一整片螺钿片弯曲附着在圆型器物上的困难,加上销售的助推很快促进了螺钿漆器在稷山县的发展。该厂的“嵌螺钿漆器传统手工技艺”在2008和2009年先后入选“运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该厂荣获2009年“运城市文化产业十大品牌企业”等。“仿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在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铜奖,其他奖项不计其数,广获赞誉,这些巨大成就有目共睹,是当代稷山螺钿漆器的发展证明,但是其中仍然有需要注意的问题,主要就在工艺传承人员的接班和纹饰造型上,由于技艺本身实在枯燥无味,又要求能够耐得住几十年如一日的辛苦和寂寞苦心钻研、熬身耗眼,很多年轻一代难以坚持投入,这也直接影响到形式美方面对纹饰造型的研究和题材开发,如何更好地处理传统器型与传统纹饰的继承、传统器型与创新纹饰的衔接、创新器型与传统纹饰贴合、创新器型与创新纹饰的审美过关这些问题成为当前手艺保护格外要关注的重点。传统器型与传统纹饰的继承是稷山螺钿传承发展的根基,在传承人制度的合理完善和地方政府的各方支持帮助尤其是经济支持得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得到解决,因为其关键仅在于师徒之间传承链的稳定与牢固,在于继承者们的认真与敬业心则可以实现相对稳定的技艺基因延续。而在关于传统器型与创新纹饰的衔接、创新器型与传统纹饰贴合、创新器型与创新纹饰的审美过关这几个问题上,鉴于稷山本地相关人才的受教育文化水平和现实环境条件的相对不足尚不能独立较好解决,例如匠人们自己在稷山螺钿工艺中创新生产出的大漆镶嵌金属制名人书法文字等这样的产品,以及部分匠人们自己设计的荷花、梅花等植物纹饰和一些匠人们所谓创新开发的古怪器型,这样的所谓新品种的审美价值就需要仔细探讨研究,因为这类仅仅是更换了表现材料或在传统样式基础上肆意改造实则有生搬硬接意味的视觉创新未必具有符合时代性的审美价值,同时和更广阔的当下消费市场的时尚需求也未必契合,怎样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传统审美意趣,使之真正富有当代审美价值,避免简单嫁接等问题都需要新一代匠人的深思。文化层面的设计创新和其创新成果与传统视觉样式的磨合是一个博大深邃的研究课题,需要足够储备的较为先进开阔的知识和技术实力来消耗时间得以应对,其中包含必要的人力、资金、设计、试验、调研、论证、策划、探讨等环节,仅依靠稷山当地匠人们目前的知识储备与眼界难以面面俱到,稷山螺钿技艺层面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来看远远不如设计层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和更加艰难,产品要有优秀的血脉传统继承,也更要有符合时代发展变化和消费需求的新开发,而视觉层面的审美是一个时代命题,在国家当前呼吁生活审美普及的大背景下,开发怎样的视觉内容、怎样的视觉样式、怎样的视觉细节、怎样的承载器型等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更多外部因素尤其是国家各相关高校专业系科与科研院所在文化基层的强力介入,为稷山螺钿技艺种类和形式的创新研究不断输入有益的新鲜文化血脉。

对于一门传统手工艺来说,能够让稷山螺钿这样的传统手工艺真正永恒的唯一内核仍然是秉承我国先民们在手工艺里蕴含的那份虔诚之心,因为那其中包含着对大地苍天的尊重,对自己在自然宇宙中的定位思考,对自然与人关系的真谛般的解读,对物材珍惜的爱护之心,这种内质在当今科技制造现代化的环境下所产生的强烈对比和参照的借鉴意义,才是稷山螺钿工艺别致而令人瞩目、久经时光及赖以生存的根本保证。

(责任编辑:侯萍)

猜你喜欢
形式美
舞蹈艺术中形式美的思考
现代室内空间照明设计形式美的探析
论庆阳香包的图案设计特色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包装设计中字体的形式美研究
拴马桩石雕艺术的形式美探析
情之所至,舞之于形
浅谈对大洋洲纹身艺术的研究
浅析艺术设计的形式与传统
浅谈数字艺术设计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