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器砂韵

2019-09-24 03:11吴南
中国艺术时空 2019年5期
关键词:传统工艺紫砂壶

吴南

【内容提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文化的重要载体,紫砂壶浑然天成、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体现了历代中国人对道、德、意的求索。当代的制壶者们传承了前辈名师的文雅壶风,又通过技艺沿传中的感悟,为紫砂壶的发展融入了时代的气息。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入选的紫砂壶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好手艺的“材美、工巧、器韵、时宜”标准与内涵,创造了具有当代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为紫砂壶在当代的发展明确了“好”的样貌,为创作和欣赏廓清了思想和价值体认。

【关键词】传统工艺 紫砂壶 好手艺 新时代标准

在中国悠久的造物历史中,紫砂壶的出现虽然较为晚,但它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文化的重要载体。紫砂壶有着与瓷、玻璃等茶具不同的格调,更富有安然沉静、散淡闲适的气息,被中国古代的文人雅士奉为茶壶中之上者,在不断的锻炼和文化积累中,紫砂壶逐渐被赋予独特的文化气质。

用于烧制紫砂壶的泥料因埋藏层位、矿物含量等不同,烧结后呈现紫、红、绿等各类发色,每一类发色又有浓淡深浅的差异,从而形成了绀紫如葡萄、苍黄类橘柚、嫩绿似新桐、滴翠若琅玕……(《阳羡茗壶赋》[清]吴梅鼎),以及紫棕、紫黑、朱砂、朱砂紫、海棠红、猪肝色、青灰、墨绿、棕黑、葵黄、粟金等丰富多变的壶色。

随着技艺的发展,紫砂壶的装饰手法日益多样化:刻、塑、雕、镂、镶、彩等,在光壶、花壶、筋瓤壶、方壶等主要形制的基础上,推动了紫砂壶艺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

制器如人,紫砂壶体的各个部分比拟于人的头、身、四肢,被赋予人格化的魅力。壶师通过对其形态的塑造,注入或坐、或踞、或立的动势,令每一件作品产生出或轻灵、或沉稳、或俏丽、或稚拙的节奏和韵律,使它具有一种文化的格调。制壶者将自身的精神与感悟投注于设计和成壶的过程,从炼泥的过程开始,便注定了每一把壺的独特个性。对于同一款式,不同的制壶者会表达、传递出不同的理解和领悟。紫砂之质和紫砂之形反映出制壶者和用壶、藏壶者的文化品味。

紫砂泥不仅仅是具有细腻温润的质地,其颜色也是构成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关键要素,是标识文化个性的重要符号。亦如人的着装服饰配色,一款紫砂壶的创意设计必须要考虑到其色彩的因素,颜色必须要与形制、内容相一致,对应不同的体量、不同的形状、不同的纹饰、不同的主题,能够对作品的性格气质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泥料发色与壶的创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色彩对于作品完整的艺术性具有重要影响,不能将颜色与壶的创意设计相互分离。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上的紫砂作品,表现出了颜色与主题、内容、形式的统一与协调,达到了器与色相得益彰,如《母仪天下》,运用朱泥创制,温和而庄重的红,配合其体量及沉稳的造型、朴雅流畅的纹饰,彰显出典雅端方的气度;《听风》,朱泥的运用则提亮了作品的色调,配合整体动感的造型,增添了明快、活跃的情态而《宇峰提梁》浓郁的紫色烘托了作品的高贵娴雅。

紫砂壶的设计传统是以简单的色、形、比例等元素进行高度地抽象与提炼,传递出深湛的内涵。如《未来之光》,充分表现出器物的造型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一把壶体现着壶师在器型方面细致而严谨的设计思考,形状饱满,大者稳重、小者端严,力求避免表面化、形式化的出新求变,创作设计要综合利用在壶身、壶把或提梁、壶盖、壶钮、注嘴、壶足,以及装饰等方面的协调设置。如《六方华樽》和《断章。窗梦》,利用高度概括的线、面转换,于简洁之中创造出多元变化;《苞》《雅竹》形制古朴,巧妙地运用了曲线、重心的改变带来神与形的幻化。

作为一类实用器,紫砂壶的造型(身、把、盖、钮、注、嘴、足)首先要符合其用度的功能和内在规律的约束与规范;其次,作为器,紫砂壶的造型是其个性、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圆润的线与面既彰显出尘的洒脱,也蕴蓄着极强的张力。

紫砂壶由最初的实用性逐渐积累形成其特有的文化性,并对其艺术性产生影响。与众多文玩器物不同,人们对于紫砂壶的真正理解与喜爱是通过使用而不断清晰和增长的,通过使用,才能达到与紫砂壶的真切交流。一方面,通过款式、结构来感受紫砂壶的艺道;另一方面,通过色、形、意、饰来体验紫砂壶的文韵。

紫砂之品,在乎质朴、色和、形端、意雅,每一款壶表现一种韵势、反映一种品格,象物喻理,陶冶心性。采用何种形制、如何经营曲线和块面,考量着壶师的工艺修养以及文化素质。当代制壶者们传承了前辈名师文雅的壶风,追求文人趣味,亦如画品之生动气韵。同时,又通过技艺沿传中的感悟,为紫砂壶的发展融入时代的气息。

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好手艺展”(2019年8月举办),基于对作品完整和综合的艺术性、文化性、功能性等优选,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发展重新梳理并明确了“好”的标准。此次入选“中国好手艺展”的紫砂壶作品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好手艺的“材美、工巧、器韵、时宜”标准与内涵,涵盖了紫砂壶的光、花、筋瓤、方等各个品种,工艺表现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使当代的从业者与消费者得到直观的认知和深切的感受与体会,为创作和欣赏廓清了思想和价值体认。即便是传统工艺在现当代的发展,其艺术性的评价标准同样不能脱离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辨的价值观范畴,浑然天成、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和审美体验体现了历代中国人对道、德、意的求索。文化传统与工艺传统互为增益,传统工艺的审美意识是受传统文化价值观所决定的,含蓄内敛、中正有序、道法自然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秉持的鲜明个性,是传统工艺持续发展所依循的传统脉络,作为传统工艺的重要组成,紫砂壶制作技艺不能脱离开自身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现代元素也是为彰显本民族文化个性服务的。因此,好的紫砂壶创作,客观上要求从业者转变自身的主观认识,提升文化艺术审美修养,以“材美、工巧、器韵、时宜”标准来指导工艺实践,创造具有当代文化气质和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

采用紫砂朱泥料制作,泥质细腻润泽,发色沉稳;壶体型似菡萏欲张,情态丰盈,浑朴典雅;壶盖采用嵌入式结构,呈花瓣攒尖样,仿佛有翕张待发的动感,为作品增添活泼变化;壶身由筋纹形成的曲面匀实丰润、含蕴张力;壶嘴小巧简练;提梁光素,形式质朴;以壶身曲面内敛形成的凸起自然形成底面的支撑;作品整体饱满圆润,比例得当,纹线流畅,富有弹性。整件作品以简洁的形式与手法充分展现了紫砂材料质朴、优雅、含蓄的审美趣味,形象地阐释了材与工、韵与时的融会相合。

选用原矿紫泥制作,质感细腻,发色沉稳、含蓄;造型端庄大方,比例得宜,壶身侧视呈球体、俯视为菱花样式,中心放射式引出菱花筋纹线;在提梁的设计上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使提梁的直径大于壶身,将作品整体线条大放,线条流畅有力;壶盖为菱花嵌入式结构,盖钮简洁,口沿规矩严整;壶嘴形式隽秀;壶身多条筋纹匀整贯通、收放自如,并产生出明暗光影的多样变化;三足外撇承托壶体,使整体姿态达到均衡,与提梁的提升之势相呼应。整件作品线条优美流畅,工艺精绝,意蕴深远,是紫砂筋瓤器中的典型之作。

采用紫砂泥料制作,质感细腻,发色深沉凝重;壶体设计以方为基本造型,外部轮廓似古时花窗,一壶二杯,器型规整,比例合宜,线、面爽利,利用转折中的细微变化使之不失灵动;以江南拱桥幻化为钮,呈现月光洒落、竹影婆娑的意境;提梁若窗,似有爱慕者透过花窗凝视远处桥上佳人;壶身光素无纹饰,直线下部内收成足;创作灵感来自新月派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整套作品小巧精致,作者尝试采用紫砂艺术来重现《断章》”中的情怀。

采用紫砂泥料制作,质地细润,发色温和、沉着;造型抟方寓圆,端庄稳重,六面之间转折柔和,远观状雅圆,近赏类端方;钮与盖简练周正;壶身曲线饱满,下部内敛,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壶嘴与壶把于曲中见方,遥相呼应;六足承托壶体,提升整体重心,沉稳不失律动。整体浑厚质朴、线条简明,营造出方圆、曲直、刚柔、静动、虚实的多重对比和变化。作者受到明式瓷器与家具内涵的阴阳相生转化的哲学思想启发,力求发掘、表现虚与实、方与圆之间自然流转生化的法度和气韵。

采用紫砂矿中的青灰段泥制作,质感细润,并选用还原烧成工艺,烧成后呈深灰色的冷色调,看上去更加干脆爽朗;在方型器基础上形成多块面的变化,比例合宜;盖钮外方内圆,壶盖造型与壶身相应;壶身光洁紧致,坡肩直腹,壶底向内收敛,把壶身衬托得更加坚实硬朗;壶把的曲线为整体规整的直线和平面注入灵动的变化;壶嘴劲挺精巧,与壶把的玲珑曲线遥相呼应,气韵流畅;光素无纹饰,以筋纹上下贯通;整体造型简洁,拿捏舒适,出水流畅,实用美观,色泽独特。创作灵感来源于现代工业产品,体现出简洁明了、平整规范的现代设计感,意图确认现代工业技术和未来工业文明是工艺技术和传统艺术的共同发展方向。

采用紫砂底槽青泥制作,用“焐灰”工艺,发色深沉古雅,光泽温润,质感细腻;壶身造型椭圆,饱满柔和,比例清隽,简练端方;壶嘴做成卷鼻上举的象头形,以应吉祥的主题寓意,生动活泼,工艺细巧;提梁的近圆形曲线富于张力和弹性,与壶身既有呼应,又成对比;三足作卷云形,和谐雅趣,造清灵飘举之势,配合提梁的轻选,使作品整体具有升腾之感;整件作品的形式与手法充分展示出紫砂材料含蓄优雅的关学韵味,体现了材与工、物与人在韵与时上的有机统一。

采用原矿紫砂朱泥制作,质感温润,发色沉着柔和;以凤凰为创意元素,自壶嘴至壶把恰似一只展翅于九天之上的凤凰,线条舒展、婉转,又不失俊逸;壶身形体圆润饱满,圆钮、嵌入式盖,溜肩、腹与腿曲线内敛,足微撇,身姿挺秀,情态端庄,仿佛优雅女性之仪态万方,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美的赞誉之情。从壶盖延伸到壶肩施加多彩装饰,作凤纹图案并嵌宝石,腿足部以海水纹饰点缀,以金丝勾勒祥云、凤尾,仿佛一袭雍容华贵的霞帔。整件作品形制华美,比例合宜,以形象“箫韶九成,凤凰来仪”,意喻盛世安和。

采用原矿紫泥料制作,质感细润,发色深沉宁和;方器作圆角,比例隽奇;圆柱式钮,方盖嵌入结构,口沿规矩严整;壶身方正,立面曲线上部略向內收敛,身姿峭拔;壶嘴形式简约;提梁设计于曲直之间营造空间、增强气势;四足略内收形成对壶体的抬升,与提梁的提升感相呼应;在侧面围绕壶身设置一条1.2cm的装饰带,以段泥、绿泥做成十多道色带纹饰,借鉴楚、汉风格样式,并嵌以金丝;整体形制端庄,品块面磊落,配色和谐,装饰增强了动感。整件作品通过形式与手法在朴素和华丽之间的对比与融合,展示了紫砂材料丰富多变的艺术表现力。

采用紫砂段泥料制作,质为调砂,色呈青灰;一组六壶,形制不同,各异其趣;饱满的椭圆壶身与流、把浑然一体,光圆的壶盖与壶体分而不离,和谐统一;提梁的形式富于变化,又不失功能之度;表面凿刻后浅色颗粒微露,充分显现了砂质特点;通体流畅的刻纹似山川气流,借鉴了传统的涡旋纹形式,孕育生机,赋寓新意。创作灵感源自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之上的问答。作品造型独特,既保留了紫砂原有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艺术手法和设计理念,表述了丰富的意象。

采用紫砂段泥料制作,质感细腻,发色温和沉静;壶体造型取材于一段青竹,腰部曲线略内收,比例恰当,显竹之劲节挺拔;采用嵌盖款式,口沿规矩严整;提梁作削竹弯转,其上装饰两片竹叶,为作品增加了灵动和意趣;壶嘴做成竹枝自然伸展;作品整体形制简洁大方,沉稳、洒脱。作者以秀竹为题材,整件作品以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手法表现出紫砂材料的雅趣文韵,诠释了材、工、韵、时之合美。

采用紫砂朱泥料制作,质感细腻,发色明朗柔和;型、盖钮状如自然扭转的竹枝,嵌入式盖,口沿规矩严整;壶身取材竹段,上部劲挺,下部作曲面变化,比例恰当,形成刚柔对比;壶嘴和壶把做成细竹枝形式,相对呼应;仿竹节作为纹饰;整体简洁自然,自在活泼。作者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松与紧、结实与柔软、规矩与张力、传统与现代等对比关系,体现了卓越的技能和造型掌控力。创作灵感来自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艺术再现了一段竹枝中跃动的生命力,诠释了词中超然洒脱的文人情怀。

猜你喜欢
传统工艺紫砂壶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乐在紫砂壶
江西45项传统工艺纳入振兴计划
挂在树上的茶壶
泡壶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
购买紫砂壶4忌
紫砂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