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与变化
——兼论“瘦透漏皱”等古典赏石理论(上)

2019-09-25 06:56李昌银
宝藏 2019年9期
关键词:灵璧米芾赏石

文/李昌银

有关赏石方面的理论,古人留下的文字并不是很多。最常提到的、影响最大的,就是据说是米芾所提出来的“瘦透漏皱”。

“瘦”是什么?

米开朗琪罗说过一句话:“雕塑就是把多余的部分去掉”。一个人体雕塑,要去掉的是什么?保留下来的又是什么?去掉的是赘肉,保留的是肌肉与骨骼。保留肌肉与骨骼,意义何在?从肌肉与骨骼上面,我们看到的其实是力量;通过力量,我们看到的是思想与灵魂。一个人体雕塑,只剩下肌肉与骨骼后,叫什么?叫“瘦”。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瘦”,是艺术上的“瘦”,和我们生活中的“瘦”不一样。生活中的“瘦”,说这个人长得“瘦”,是相对于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体重不足,长得单薄。艺术上的“瘦”不是这个意思,是和“精准”“简约”差不多一个意思,指笔法或刀法精准老道,尽可能节省地用刀、笔和墨,尽可能减少实体的存在,以显现出力量与灵魂。可以说,艺术上的瘦是“和自己比”,不多余;生活中的瘦是“和别人比”,显单薄。

艺术不是现实的照搬。比如我们要雕塑一头猪,可以不要四肢,甚至不要内脏,主要看要表现什么主题,去掉所有不必要的部分,精简到极致,就是艺术上的“瘦”。

在赏石方面,一个石头不臃肿就叫“瘦”。一方供石、园林石,尽管体量很大,但曲线优美,没有“多余”,就可以叫“瘦”。一方虽是薄片子、但线条不简洁的石头,依然不可以说“瘦”。郑板桥在谈自己画竹时说“冗繁削尽留清瘦”,也是这个意思。

题名:【冠云峰】

石种:太湖水石

收藏:顾建华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赏石大家也容易犯错误。比如有一本很有名气的书中,在谈到“青芝岫”这个名石的时候,就说“该石虽然‘瘦透漏皱’无一具有,但它清润的色泽和博大的形体,特别是它的典故依然博得皇室青睐。”显然,有很多石友是不认为这方石头“瘦”的。其实,这里还是混淆了生活中的“瘦”与艺术上的“瘦”。我们不能因为石头体量大就不叫“瘦”,小就叫“瘦”。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给您一把刀,您要是可以在其上继续雕刻,就说明这件艺术品还不“瘦”,不能再雕刻,就是“瘦”。

题名:【青芝岫】

石种:北太湖石 年代:明代

现存:北京颐和园

简约为什么美?

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在设计方面,简约与满足功能是科学家在设计过程中的两个准绳。简约不是简单,在设计一台设备的时候,既要满足功能,又要强调结构和形式的美。大道至简。设计工作重在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本质,剔除那些无效的、可有可无的、非本质的东西,以极度简洁的造型,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空间布置得精致合理。

现代医学通过解剖发现,我们人身上有很多器官,却没有一个是多余的。最健康的人,身上所有的尺寸比例合理,肌肉匀称。可以这么说,最健康的人是结构上最“简约”的人。

在艺术作品中,作品里的人物、花鸟、山水,只是艺术的表象,而真正要欣赏的,却是情绪、灵魂、思想。简约,就是“用最少的物象表达最丰富的内涵,让欣赏者用最直接的途径到达美。”大家也可以用这句话来理解米芾的“瘦”。所以,简约即是美,瘦就是美。

透与漏,目前比较多的观点是,一个是横着的洞,一个是竖着的洞。我研究了半天,也没有更好的解释,只是觉得要是这样的话,用一个字概括不是更好吗?区分横着的洞与竖着的洞,好像不是很必要。

“瘦透漏皱”的赏石理论是否是由米芾首先提出?俞莹先生与宦振宏先生分别给出了否定的意见。坦率地讲,我是认可他们的意见的。不过,本书讨论的重点不在于这一赏石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而是讨论这一理论于整个赏石理论大厦建设的意义,理出赏石理论的脉络来。为了不在此问题上纠结,本文采用大众普遍接受的说法为论证本书观点的依据。

据《渔阳公石谱》记载:“元章(米芾,字元章)相石之法有四语焉,曰秀,曰瘦,曰绉(通皱),曰透。”

注意,这里有“瘦”“皱”“透”没有“漏”。

元代孔齐所著《至正直记》,是一部见闻杂记,其中在谈到灵璧石的时候,有下面一段文字:灵璧石最为美玩,或小而奇峰列壑,可置几玩者尤好。其大则盈数尺,置之花园庭几之前,又是一段清致。谚云:“看灵璧石之法有三:曰瘦、曰绉、曰透。”

看到没,这里提到“瘦”“绉”“透”,也是没有“漏”。

明代林有麟所著《素园石谱》被公认为是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大的一本画石谱录。其中“锦纹石”一章中有:“两峰角立,一窍中‘通’,锦纹粲然,且‘瘦’且‘漏’……两峰角立,锦纹‘绉’”。注意,这里提出了“瘦”“绉”“漏”“通”,“通”与“透”相近,已经离“瘦”“绉”“漏”“透”不远了。

清代郑板桥在《板桥题画·石》一文中指出:“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绉、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在郑板桥这里,“瘦”“绉”“漏”“透”定稿。

由此可见,“瘦皱漏透”的相石法是中国古代文人自发发起、自发接力、自发完善的长达数百年的伟大赏石审美理论体系。(本节史料部分参考了宦振宏《“瘦皱漏透”不是米芾提出来的》)

本文啰里啰嗦说这些干啥?我不是想论证理论是谁提出来的,而是想说明,在宋代及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大家比较接受的理论是“瘦皱透”而不是“瘦皱漏透”。

这说明:把洞区分成为横着的和竖着的,从审美上是不必要的,在赏石理论发展的早期,也是没有这个提法的。您觉得奇怪不,不论是艺术还是在哲学上,人类不一定都是后来居上的。

但是,包括灵璧石、太湖石在内的很多石种的石体上,除了常见有视线上“通透的洞”外,还有一种“不通透的洞”。这种“不通透的洞”,可能是在石体内部曲折,视线上不通透;或者是没有贯穿的孔、空、坑、窝。区分横着的洞与竖着的洞没有意义,但是区分视线上“通透的洞”与“不通透的洞”,在审美上是有意义的(为什么有意义,后面讲到,这是变化,变化是美的原则之一)。我们是否可以约定:透,指的是视线上“通透的洞”,漏,指的是视线上“不通透的洞”?(本段文字中,“不通透的洞”,我的原文是没有贯穿的孔、空、坑、窝。在李彬先生的提示下,加上了“石体内部曲折”的文字。)

“瘦皱漏透”这几个字,开始说的时候,像我这样口齿不清不楚的人,是很拗口的,说多了,少一个字又觉得不习惯了。我们就不轻易变动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了,而且是两个顶级书法家共同留下的。但是,我们可以发展其内涵。

题名:【玉猪龙】

石种:大湾石

收藏:黄时战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灵璧米芾赏石
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
妙峰灵璧
山魂
第10个赏石日欢庆建党百年·唱响赏石之歌
米芾拜石
文山
福延山
米芾与《阳朔山图》相关问题的再探讨
用“心”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