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时序变化及比较优势分析

2019-09-25 04:23张玉佩陆建飞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小麦

张玉佩 陆建飞

摘要:利用近20年江苏省小麦和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及全国小麦和粮食生产的相应数据,运用比较优势指数法、GIS空间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时序变化情况,探讨了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水平。结果表明,近20年江苏省小麦生产根据总产变化情况经历了波动增长、快速下降、恢复增长和稳定增长4个发展阶段;与全国小麦主产省份相比,江苏省小麦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江苏省市域小麦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差距逐渐缩小,其中规模比较优势表现为“北强南弱”态势,效率比较优势整体水平较低,综合比较优势“极化效应”降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江苏省小麦综合优势和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效率比较优势;综合比较优势

江苏省是我国种粮大省,小麦是江苏省两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2015年,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为218万hm2,占全省粮食种植面积的40.17%,占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的9.03%,排全国第5位;小麦总产量为1174万t,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32.97%,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9.02%,排全国第5位。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孙铃等对江苏省各地级市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1];王永士等对河南省各地市小麦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2];杨永明通过比较优势分析发现,河北省小麦生产优势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李明辉等采用地区综合比较优势,分析了中国小麦生产区域格局的演变情况[4];张新仕等对全国小麦生产前三的河北省、山东省和河南省进行了比较优势分析[5]。

江苏省是需要注重和扶持的新兴小麦比较优势产区[6]。现有关于小麦比较优势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小麦传统生产大省如河南、河北等省份,对新兴小麦产区江苏省的研究少之甚少。其研究大多为省域或市域层面的单方面分析,鲜见将省域与市域小麦结合对比分析。因此,本研究分别对江苏省小麦在全国小麦主产省的比较优势水平和江苏省市域小麦的比较优势水平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该地区小麦生产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用数据主要包括1996—2015年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粮食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及全国小麦生产与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2006—2015年10个小麦主产省份(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新疆、陕西、四川、湖北和山西)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及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数据;1996—2015年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小麦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及粮食种植面积、单产、总产量数据。数据来源于《江苏农村统计年鉴》(1997—2016年)和《中国统计年鉴》(1997—2016年)。

1.2 研究方法

1.2.2 GIS空间分析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2对江苏省市域小麦比较优势进行时空分析。利用江苏省市域小麦比较优势指数数据,选择不同的范围指标和图例,对小麦地级市比较优势作出地图分布显示。通过对不同时间的分布图进行比较,分析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比较优势水平的变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变化情况

由图1可见,1996年以来江苏省小麦生产根据总产变化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1)波动增长阶段(1996—1999年)。这一阶段由于粮食省长负责制的实施,国家大力采取措施促进粮食生产。江苏省小麦总产略微增长,从1996年的101.43亿kg增加到1999年的107.08亿kg,增幅为5.6%。1998年的总产为这一阶段的最低值,且单产达到了近20年的最低值,仅为 3 282 kg/hm2 ;种植面积与单产同样波动性略增,增幅分别为1.6%和4%。(2)快速下降阶段(2000—2003年)。由于国家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江苏主动提出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举措。此阶段江苏省小麦减产达 46.20亿kg,减幅达到43.15%。其中,2003年的小麦总产为近20年的最低值,仅为60.87亿kg;种植面积与单产也处于近20年的較低水平。(3)恢复增长阶段(2004—2008年)。2004年以后,国家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开始实施,这些政策措施包括取消农业税、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等方面,这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粮食生产积极性,江苏小麦开始恢复性增长,单产与种植面积均有所提高。2008年江苏小麦总产比2003年增加 38.95亿kg,但仍低于1999年的总产水平;种植面积增加 45.267万hm2;单产增加1 059 kg/hm2。(4)稳定增长阶段(2009—2015年)。2009年后,江苏小麦的生产恢复速度开始减慢,开始步入稳步增长时期,总产、种植面积与单产同步稳定增长。2013年,江苏小麦总产为 110.13亿kg,总产水平首次高于1999年;2015年,江苏小麦总产和单产分别达117.40亿kg和5 388 kg/hm2,均为近20年的最高水平。

2.2 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2.2.1 江苏省小麦生产与全国其他小麦主产省的比较优势分析

2.2.1.1 小麦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 由表1可见,过去10年,全国10个小麦主产省2006—2015年平均规模比较优势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新疆、山东、江苏、河北、陕西、安徽、湖北、山西、四川,其中河南具有很强的规模比较优势,10年间除了2009年和2010年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保持在首位。江苏省处于第4位,具有较强的规模比较优势,平均规模比较

指数为1.7933,比10个主产省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高6.20%,但比位居首位的河南省低26.98%。山西与四川2个省小麦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小于1,不具规模优势。从2006—2015年间的动态变化来看,江苏省小麦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2006—2009年江苏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低于平均水平,2010—2015年高于平均水平;2006年江苏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最低,仅为1.546 9,比平均水平低13.74%;与其他省份相比,2006—2015年江苏省小麦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在全国10个主产省的排名上一般处于第4~6位,其中2006年与2007年的排名分别为第6位和第5位,2008—2015年一直保持在第4位。近10年来,江苏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的稳步上升,主要是由于加大优质高产品种的创新和培育,推广小麦品种的同时宣传配套种植栽培技术,对小麦生产给予资金补贴,引导农民进行大面积小麦种植,以维持适度的小麦种植面积。

2.2.1.2 小麦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 由表2可见,2006—2015年全国10个小麦主产省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为0.950 9,总体不具效率比较优势。小麦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新疆、江苏、四川、湖北,但只有前4个省份小麦生产具有效率比较优势。江苏处于第8位,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仅为 0.828 0,比10个主产省平均效率比较优势低12.92%,比居首位的河北省低27.44%,不具效率比较优势。从10年间的动态变化看,江苏小麦效率比较优势总体呈平稳趋势,在0.798 2~ 0.854 5 之间波动。与其他省份相比,2006年江苏省小麦生产的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在全国10个主产省中排名第9位,2007—2015年一直保持在第8位。结合江苏小麦生产现状,尽管江苏小麦在自然资源条件、栽培技术、品种选育以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小麦单产提升幅度小,与全国其他小麦主产省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充分挖掘小麦单产潜力,从而发挥小麦产量潜力,促进江苏省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2.2.1.3 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由表3可见,2006—2015年间,全国10个小麦主产省平均综合比较优势由高到低依次为河南、山东、新疆、河北、安徽、陕西、江苏、山西、湖北、四川,江苏省位居第7位,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为1.218 3,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比10个小麦主产省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指数低3%,比居首位的河南省低25.82%。从10年间的动态变化看,江苏省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 其中2011—2015年的时间段中,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指数高于平均水平,说明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生产正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江苏省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在全国10个主产省中,除2013年排名第6位,其余年份一直保持在第7位。江苏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可通过稳定小麦种植面积来巩固规模比较优势,提升单产水平来提高效率比较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比较优势。

2.2.2  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的比较优势分析

2.2.2.1 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的规模优势分析 由表4可见,1996—2015年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的平均规模比较优势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扬州、泰州、无锡、苏州、镇江、盐城、常州、南通和南京,其中南京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最低,为 0.678 3,比最高的徐州低46.67%;盐城市小麦生产规模比较优势变化最大,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从1996年的0.769 1上升到2015年的0.954 0,但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在江苏省仍处于劣势地位;南京、常州、南通、盐城、镇江的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1,在江苏省不具规模比较优势;无锡市、苏州市小麦规模比较优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势;扬州市、泰州市、淮安市小麦规模比较优势呈上升的趋势;连云港市、徐州市小麦规模比较优势小麦呈下降的趋势;宿迁市小麦规模比较优势一直处于较高水平,2015年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上升到1.1963,居全省首位。由表4和图2可见,在市域层面上,江苏省小麦规模比较优势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市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表现为“北强南弱”的特征。

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的规模比较优势一直处于全国前列,13个市的小麦SAI值总体上升且规模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说明江苏省耕地面积和种植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粮食种植面积区域差异日益减小。

2.2.2.2 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的效率优势分析 江苏省小麦种植效率比较优势一直小于1,在全国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因此,如何提高江苏省小麦效率比较优势,发挥江苏小麦单产潜力是至关重要的。从江苏省市域层面分析效率比较优势并根据各市特点提出符合地域特征的对策,能够对江苏省小麦与粮食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单产水平,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由表4和图3可见,江苏省13个市的平均效率比较优势在1左右变动,整体水平较低,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州、南通、宿迁、盐城、连云港、泰州、扬州、淮安、镇江、苏州、南京、无锡和常州;常州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最低,为0.791 5,比最高的徐州低32.39%;徐州、南通、宿迁、盐城1996—2015年期间EAI值一直大于1,在全省居于前列;镇江、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市EAI值常年小于1,一直稳定处于较低水平;连云港、泰州、扬州EAI值稳定在1左右,变化幅度不大,处于全省中等水平。

近20年来,江苏省市域小麦效率比较优势差距在逐步缩小,但EAI值在全国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提高小麦单产具有很大的潜力。因此,提高江苏省市域小麦单产水平是提高江苏小麦生产效率比较优势的重点。

2.2.2.3 江苏省市域小麦生产的综合优势分析 由表4可见,江苏省13个市1996—2015年期间小麦种植的平均综合比较优势由高到低依次为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扬州、泰州、盐城、苏州、南通、无锡、镇江、常州和南京;徐州综合比较优势居江苏首位,南京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最低,为0.745 5,比徐州低38.89%。由表4和图4可见,江苏省13个市的小麦综合比较优势差距正在逐步缩小,1996年到2006年AAI高值中心徐州,到2015年无明显的高值中心,说明小麦综合优势的“极化效应”在降低。

江苏小麦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是规模比较优势和效率比较优势共同影响的结果,但随着我国经济以及城镇化的高速发展,通过扩大小麦种植面积进一步提高小麦规模优势是不现实的,因此,通过加强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2个方面优化小麦生产条件,提高小麦效率优势,挖掘小麦单产潜力才是提高综合优势的有效途径。

3 结论

近20年江苏省小麦生产根据总产变化情况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波动增长阶段、快速下降阶段、恢复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波动增长阶段总产略增,种植面积、单产徘徊波动;快速下降阶段总产与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单产也有所下降;恢复增长阶段总产开始恢复增长,单产和种植面积均有所提高;稳定增长阶段总产、种植面积、单产同步稳定增长,但近年来小麦生产速度有所下降,进一步增产难度有所加大。

与全国小麦主产省相比,江苏小麦生产具有较强的的规模比较优势。2006—2015年,江苏省小麦生产的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规模比较优势落后于河南、新疆和山东,有较大上升空间;江苏省小麦生产不具效率比较优势。2006—2015年,江苏省小麦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指数一直小于1,总体呈稳定态势,平均效率比较优势落后于河北、安徽、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和新疆,有很大上升空间;江苏省小麦具有较强的综合比较优势。2006—2015年,江苏省小麦生产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平均综合比较优势落后于河南、山东、新疆、河北、安徽和陕西,综合竞争力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从市域层面,近20年江苏省13市小麦生产规模比较优势总体上升,差距逐渐缩小,平均规模比较优势最高的是徐州市,最低的是南京市,表现为“北强南弱”的态势;江苏省13市小麦生产效率比较优势整体水平较低,平均效率比较优势最高的是徐州市,最低的是常州市,普遍具有提高的潜力;江苏省13市小麦生产平均综合比较优势最高的是徐州市,最低的是南京市,综合比较优势差距有所缩小,“极化效应”降低,挖掘小麦单产潜力才是提高综合比较优势的途径。

4 政策啟示

理论上,提高江苏省小麦综合比较优势的有效途径只能是扩大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和提高江苏省小麦单产水平。近年来,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虽然有所增加,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耕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小麦种植面积增加的难度越来越大。江苏省小麦单产水平和效率比较优势在全国处

于劣势,可能有一定的提升潜力。因此,在稳定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巩固小麦生产的规模优势的同时,挖掘小麦单产潜力从而提高效率优势是提高江苏省小麦综合优势和竞争力、促进江苏省小麦可持续发展的可能途径。

赵俊晔等研究认为,我国小麦种植面积的增加潜力较小,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是提高单产的基础[8]。金涛等研究认为,粮食作物的内部结构调整可以稳定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的相对稳定、农业机械对人力的替代以及农业化学品的高强度投入等,为农作物播种面积扩增提供了条件;粮作比的相对稳定可避免粮食产量锐减[9]。商兆堂等研究认为,作物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有一定的影响,江苏省气候变化具有区域特征,尤其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差异明显[10-11]。田中伟等研究认为,品种改良提高了小麦的物质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12]。孟俊杰等研究认为,小麦生产过程中不同生产投入对小麦单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3]。杨尚威认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我国小麦生产区域专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14]。

综上所述,建议适当调整和优化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减少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负面影响,在小麦种植布局动态调整中稳定江苏小麦的种植面积;培育和推广小麦高产优质新品种,研究开发节水栽培技术,优化小麦生产投入结构,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提高小麦生产收益;提高小麦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多渠道调动农户的种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孙 玲,朱泽生. 江苏省小麦综合比较优势时空特征动态变化研究[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1):26-30.

[2]王永士,王帅兵,谢丽芬,等. 河南省小麦作物比较优势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2011(11):89-92.

[3]杨永明. 河北省小麦生产现状与比较优势分析[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4.

[4]李明辉,周玉玺,周 林,等.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优势度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5):7-15.

[5]张新仕,李 敏,尚 丹,等. 基于粮食生产大省比较的河北省小麦生产优势分析[J]. 贵州农业科学,2017,45(7):130-134.

[6]王玉庭,李哲敏. 中国小麦区域比较优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53-356.

[7]佴 军. 近30年江苏省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与效益分析[D]. 扬州:扬州大学,2013.

[8]赵俊晔,于振文. 我国小麦生产现状与发展小麦生产能力的思考[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5):344-348.

[9]金 涛,佴 军,周靓雅.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基于农业结构调整的视角[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9):25-29.

[10]商兆堂. 江苏气候变化及其对小麦单产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业气象,2009,30(增刊2):185-188,192.

[11]崔 静,王秀清,辛 贤,等. 生长期气候变化对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单产的影响[J]. 中国农村经济,2011(9):13-22.

[12]田中伟,王方瑞,戴廷波,等. 小麦品种改良过程中物质积累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J].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4):801-808.

[13]孟俊杰,胡海燕. 河南省农户小麦生产投入对单产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2011,40(6):9-12.

[14]杨尚威. 中国小麦生产区域专业化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1.王 伟,钮力亚,于 亮,等. 小麦叠氮化钠诱变群体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特性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9,47(6):58-60.

猜你喜欢
小麦
主产区小麦收购进度过七成
小麦测产迎丰收
小麦春季化控要掌握关键技术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孔令让的“小麦育种梦”
叶面施肥实现小麦亩增产83.8千克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种植流翔高钙小麦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哭娃小麦
新季小麦市场运行的变与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