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主席讲话为纲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9-09-27 06:40李娣何少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

李娣 何少华

【摘 要】 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建设文化强国。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二是要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三是要完善文化开放格局,提升国家文化形象。

【关键词】 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讲话

习主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1]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俄罗斯人有句名言:“在一个人的尿布上就留下这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特征。”可见,文化已深深融入一个民族的血液之中。习主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的要求,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2]

由于各民族最初赖以生存的经济地理环境不一样,内在追求的外在表现就不一样。西方文化产生于地中海沿岸,残酷的海洋生存环境,形成了西方的探索、竞争、张扬个性、崇尚强权为特点的争斗文化。而东方文化产生于大河两岸,一条大河带来了充足的水源,河水常年冲刷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土地,只要不误农时,按时耕作,生命就得以维持,这就产生了东方顺应自然,崇尚和谐,讲究中庸为特点的东方文化。因而使文化不仅成为与自然相对立的概念,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化的这种民族特色会深深地影响各民族的思维方式,认知倾向。久而久之,就成为区分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法国人以浪漫闻名世界,德国人以严谨让人称赞,而英国人则时时处处用绅士风度演繹英伦传奇。作为一个民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举止历史积淀的文化,就成为区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鲜明的精神特征。今天,我们强调文化建设,就是要强壮我们的民族之根,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建设文化强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前进方向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文化的多样性是无法避免的,因而我们必须尊重差异性、包容多样性,但这种尊重和包容不是无原则的,这个原则就是,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在新千年新世纪到来之际,西方多家媒体都开展了评选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的活动。英国广播公司通过网上民意测验,根据得票率高低确定出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马克思高居榜首。在路透社评选的千年风云人物中,马克思仅以一分之差而居于爱因斯坦之后,名列第二。马克思去世130多年后,仍然受到世界如此的关注和崇敬,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苏联解体以后,把马克思的理论讲得一无是处。但是,自新自由主义在全球推开以来,重提马克思主义成为一种时髦。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马克思回来了,马克思主义成了解决当前问题的钥匙。英国的报纸讲到,马克思再生,马克思在哪里?在纽约,在伦敦,在北京,在圣保罗,在全世界。2011年底,美国发表了一篇鲁比尼教授的文章。他又叫“末日博士”,曾经多次预测西方的经济危机。包括2008年的金融危机、此后的欧美债务危机,他提前三到五年就预测出来了。这个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拥护社会主义,但他讲到:历史证明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只有按照马克思《资本论》的一些说法来分析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才能够得出真理。意思就是说,马克思的学说是具有很强现实指导意义的。

所以,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才能始终保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如果放弃马列主义,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这是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留给我们的教训,中国革命和建设每一步胜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指导,这个科学真理已经被历史所证实过了。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我们要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共识,在文化领域里,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使自己的文化优势得以发扬。

二、增强文化创新活力,实现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我国的文化工作成就巨大,但是同时,我们国家,社会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文化的建设跟不上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文化的发展也不完全适应当今经济社会新形势的发展。这种不适应体现在两方面。从总量上来说,到2010年我们的GDP达到了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根据这样的经济总量、恩格尔系数以及世界文化的发展规律,理论上我们的文化消费应该是达到四万亿人民币,但是我国的实际消费只有一万亿人民币。这就是说我们对于文化的需求度只满足了四分之一,还有四分之三的空间没有满足。

为了改变现状,习近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文化创新是将科学的求真、艺术的求美和人文的求善三者高度融合,是通过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推出有深厚人文内涵的产品和服务。当今世界,已经从矿产驱动、技术驱动、管理驱动的时代进入创意驱动时代。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却开创了创意推动世界发展的新时代,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能够也必须抓住这个文化发展的难得契机,高度重视文化创新工作。文化创新如同立德、立功、立言一样,可以使国家顶天立地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后,发达国家都理性的选择了用文化作为立国之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日本确立了《21世纪文化立国方案》。这个方案推动了日本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日本的国花樱花栽到了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前,日本的特色动漫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通过一系列的推广,日本把一个经济崛起后的文化大国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在工业时代和前信息时代,美国人日本人走在了世界前列,而在未来文化立国时代,中国必将会迎头赶上。

三、完善文化开放格局,提升国家文化形象

今天,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德国卖中国服装,在法国卖中国电器,全世界都在使用中国制造的物质产品。但是我们中国人每天打开电视看美国电影,上电脑玩日本、韩国的电子游戏,在学校念英国语言。如果仅从产量上看,我们也勉强算个文化大国。我国每年拍电影数量居世界第三位,出版图书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制作的电视剧、动画片数量也居世界第一位。但是我国仍然不能算作文化强国。仅美国一部《变形金刚》,产值就比我国一年制作的所有电影产值高了。《人民日报》在2011年10月15日刊发的《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文中直言,“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移动向世界500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不仅如此,当我们将自己的电影、电视剧、图书推到国外时,还遭到国际市场的冷遇。

我们的文化产品为什么进入不了目标国家的主流社会?主要是因为,一个国家的文化产品进入另一个国家都要受到国际贸易规则,“文化例外”和 “文化折扣”的双重压力。“文化例外”是指各国为了保护本国文化,在符合WTO贸易规则条件下对外来文化产品所作的种种限制,“文化折扣”是指由于语言类型、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的差异而造成的公约性低,而导致文化产品进入其他国家的困难。因此,扩大文化对外开放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传播。

第一,在把我国文化产品推向国际社会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并把这样一种深度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方式推出去。比如,我国的文化产品,包括各种各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些宝贵遗产的后面,有丰富多彩、富有底蕴的历史故事。我们在介绍中国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京剧昆剧、故宫长城、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的时候,要展示这些文化遗产后面的东西。金庸的武打小说之所以那么吸引人,主要是他在讲武林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许多富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内容。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此。中国文化通过这样的展示,才符合其内在的追求。

第二,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时,要特别注意展示中国文化中能够为全世界的人们所接受的普遍价值。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产品时,必然要选择能体现我们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的东西,但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又要是能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产品,这样容易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同。比如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非洲热播的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就取得了比较好的市场效果,那里面讲的都是家长里短身边事,容易引起外国观众情感上的共鸣。

第三,在向国际社会展示我国的文化产品时,要注意介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普通百姓的生活实践是构成一个民族文化最基础的要素,因而在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文化时,中国老百姓的情绪心理、文化生活、愿望世界和审美情趣是展示的重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的作品《蛙》、《透明的红萝卜》等都讲的是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比较容易得到別人的理解、欣赏和认同。

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由经济水平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有深度由文化内涵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有力度由军事实力决定,而一个国家能够到达的高度则由它的文化精神决定。安全感由强大的军事为我们带来,不失体面的生活由经济为我们提供,而富有尊严的生活则只能依赖文化。这就是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终极目标。

【注 释】

[1] 高奇,周向军.马克思主义指导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18.04.20.

[2] 赵开开,聂家华.论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j].广西社会科学,2018.02.25.

【作者简介】

李 娣(1982—)女,湖北宜昌人,硕士,讲师,空军工程大学军政系教员.

何少华(1981—)男,陕西宝鸡人,博士,讲师,空军工程大学军政系教员.

猜你喜欢
文化软实力
华语学术出版全球化的反思与路径探索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如何补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短板”
国产电影文化软实力的现状及提升策略
文化软实力提升对策探析
人文城市应成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浅析当代形式下中国文化在德国的影响及渗透